經濟發展與貧困問題研究
一、烏恰縣經濟發展現狀分析
近幾年來,烏恰縣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依托畜牧業、農業、口岸、礦產、旅游等優勢資源,促進了國民經濟的快速、持續、健康發展,烏恰縣地區生產總值由2006年的25200萬元發展到2014年的187900萬元。據統計資料,2014年,烏恰縣生產總值18.79億元,同比增長20.1%;地方財政收入2.91億元,同比增長6.43%(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44億元,同比增長5.93%);招商引資完成28.7億元,同比增長27.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9億元,同比增長20.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700元,同比增長13.2%;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412元,同比增長24.2%;人口自然增長率13.29‰;城鎮登記失業率1.19%;城市化率達到了46.5%。
二、烏恰縣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1.機械化程度低,沒有完全實現生產高效
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農業生產仍以人力為主,勞動強度大。二是設施農業起步晚,經濟效益不明顯。三是生產盲目,產品單一。四是規模效應尚未體現。設施農業發展的規模比較小,無法形成規模效應,產品的市場不穩定,總體經營效益較低。
2.產業結構單一,傳統的畜牧業在全縣產業中占主導地位
烏恰縣農牧業欠發達,還處于粗放型的生產經營,特別是農村第二、三產業發展嚴重滯后,農牧民收入增長緩慢。從烏恰縣的產業發展來看,尚未形成現代化經濟體系,缺乏現代化工業和服務業。工業以采掘、電力為主要行業門類,屬于自然資源依賴型;第三產業以公共管理為主要業態,屬于行政資源依賴型,沒有能力把豐富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整體看,全縣缺乏提供區域產品和服務的現代產業體系。
3.科技服務力量薄弱,指導能力有待加強
一方面,農牧民學習新技術的熱情度不高,農牧民的實用技能難以提高。另一方面,設施和技術落后,新技術宣傳力度不夠,產品科技含量不高,經營效益不突出。
4.基礎設施比較落后,城鎮化水平較低
烏恰縣的交通、通訊條件比較差。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落后,功能不全,城鎮化率較低。
5.設施農工業的龍頭企業少,輻射帶動能力較差
烏恰縣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仍處于初步階段,不能發揮帶頭和引領作用。目前所依托的廣東花卉批發、大連食用菌等公司,雖然解決了一部分農民的銷售問題,但仍然停留在出售初級產品階段,沒有真正實現優質優價。
6.資金匱乏,投入機制不完善,縣財政負擔沉重
烏恰縣屬于國家級貧困縣,2014年全年地方財政收入2.91億元,而地方財政支出6.8萬元。政府引導農民主體的投入機制尚未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設施農業產量。農村金融服務難以滿足農戶和中小企業的金融需求,導致農村經濟發展中長期資金不足。
三、烏恰縣貧困成因分析
1.生態與生活環境因素
(1)生態環境因素。生態環境極端脆弱,生存條件的嚴酷是束縛烏恰縣農牧業生產與經濟發展和造成嚴重貧困問題的主要原因。具體有以下體現:一是土地貧瘠,山地面積占全縣面積的99.8%,耕地面積2.59萬畝,人均耕地0.47畝,土地開發利用后備資源有限。二是草原退化嚴重。由于自然條件嚴酷,又長期超載過牧,草地退化加劇。三是自然災害頻繁。
(2)生活環境因素。一是烏恰縣農牧民的生活、生存條件具有特殊性。他們居住在2500~4000米的高海拔地區,生存條件特別差,鄉村之間的距離較遠。農村經濟發展緩慢,信息化、市場化、畜牧產業化程度低。二是資金不足,牧民定居步伐緩慢,基礎設施不完善,生產技能不足。
2.經濟社會與人力資源因素
(1)經濟環境因素。烏恰縣經濟基礎薄弱,沒有明顯的主導產業,居民收入水平低,新的收入增長點少。由于生活方式和自然條件制約,烏恰縣私營經濟、集體經濟發展較落后,能促進經濟發展、推動城鎮化、提高居民收入的新增長點少。
(2)人力資源因素。一是傳統的生活方式對教育發展以及人才培養有非常大的影響。烏恰縣農牧民居住分散,對教育事業的發展阻礙很大。二是教育投入不足,教學設備比較落后。
3.管理制度因素
(1)扶貧開發的針對性不強。烏恰縣在扶貧政策、戰略的制定上沒有針對性,扶貧的效果不明顯。各級單位把扶貧開發的重點始終放在增加貧困農牧民的短期收入方面,而對于如何提高農牧民穩定的創收能力、提高其受教育程度等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
(2)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由于收入分配調控不到位、扶貧資源的管理不規范等原因,烏恰縣社會保障制度明顯滯后于經濟發展和脫貧致富的實現。尤其是農村社會保障力度不高,保障體系不夠完善。
四、促進烏恰縣經濟健康發展及脫貧的對策建議
1.以農牧民持續增收為出發點,加快推進農牧業現代化建設
烏恰縣應圍繞農牧業提質增收、農牧民持續增收,以市場化的思維模式謀劃推進農村經濟發展,積極培育和壯大農牧民種植大戶、合作組織,扶持和發展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加快推進農牧業現代化進程。
2.以優勢資源轉化和培育絲路產業為切入點,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建設
堅定不移地實施“工業強縣”戰略,抓住國家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大好機遇,深化與周邊國家的人文交流合作,擴大經貿技術交流,大力發展絲路產業和口岸經濟,推進現代工業化體系建設,實現工業經濟新跨越,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域的重要門戶。
3.以繁榮經濟為突破點,加快發展第三產業
烏恰縣應緊緊圍繞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國際商業貿易圈,堅持做大企業、拓展產業、激活市場,以促進第三產業快速發展。強化商貿物流平臺建設,以喀什經濟開發區伊爾克什坦口岸園區為龍頭,大力發展以現代金融、倉庫物流、服務外包、特色餐飲、旅游購物和進出口加工等為主的第三產業,加快形成連接城鄉、輻射周邊的商貿綜合體。
4.樹立正確的人才觀念,創造人才發展的環境
應當制定一系列優惠政策,通過引進人才,培育人才等方式來改善人才結構,通過人才市場促進人才合理流動,并加強對現有人才的培訓,提高科技創新能力。
5.加強基礎建設,著力改善基礎設施的瓶頸制約
加強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打牢發展基礎,依托現有的有利條件優勢,堅持以建設為支撐、以改善環境為保障,樹立正確的發展思路,發展比較優勢的產業、生產比較優勢的產品。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進程,以“一體兩翼、城園融合發展、建設口岸城市”為目標,完善基礎設施、增強服務功能,保障烏恰縣縣域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
6.從微觀動力入手,大力培育優秀企業,加快產業的升級改造
要充分發揮烏恰縣的比較優勢,堅持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與高新技術產業相結合,以產品結構調整帶動產業結構的調整,做大具有地區優勢的支柱產業。
7.多方面、多渠道籌措發展資金
增強縣級財政的自我造血功能,提高地方財政收入。同時制定各種優惠政策,改善投資的軟環境和硬環境,積極吸引外商投資和民間投資,并積極爭取中央和自治區的投資。加大金融對烏恰縣縣域的支持力度,解決縣域融資困難。
作者:哈依熱布·吐爾哈那里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55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