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資本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作用
一、人力資本對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作用分析
(一)從“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改革開放后,我國對于經濟發展的認識有一個變化進步的過程。改革開放初期,由于我們過于追求GDP增長幅度、經濟增長速度等指標,導致了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粗放的問題,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繼而導致了我國經濟發展質量不高、結構不完善、資源短缺和環境污染等突出問題。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正式提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命題,推動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之后,我們黨對于經濟增長與發展的問題的認識不斷深化,2007年,胡錦濤在中央黨校省部級干部進修班上首次提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命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盡管只有兩個字的改變,卻代表著我們黨對于發展規律的認識的深化。“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雖然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從范圍上來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包含著“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僅著眼于經濟總量的增長,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除著眼于經濟總量的增長外,還注重經濟質量的提高和經濟結構的完善,以及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和自然與人的和諧等。因此,“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內在地就包含了追求人的發展的理念,這就為我國進一步加大人力資本投資、提升人力資本價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人力資本對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作用分析
盡管我們黨對于發展規律的認識已經有了質的飛躍,但是,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的現狀是長期以來所存在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問題依然存在,“物本主義”的發展理念仍占主流。因此,為切實貫徹科學發展觀,保證我國經濟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重視人力資本的作用是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題中應有之意。
1.人力資本對我國經濟效益提高的作用我國過去的經濟發展模式是要素驅動型經濟發展,而投資也過多地偏向物質資本投資,忽略了人力資本投資。這造成了我國經濟投入產出率不高,資源浪費問題嚴重,經濟效益較低。而據測算,在當今發達經濟體系中,物質資本投入每增加1美元,產出增長為1-3美元;而人力資本投入每增加1美元,產出便增長3-10美元。這其中最關鍵的一條在于:知識正在成為主要的生產要素;知識工作者的生產力正在成為主導生產力。因此,增加人力資本投資,提高勞動者職業技能水平,增加勞動者知識儲備,對于提高經濟效益有重要作用。
2.人力資本對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作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大量引入外資,加之良好的政策導向,我國第二產業發展迅速,但卻沒能拉動第一、第三產業共同發展。第一產業生產手段陳舊,生產效率低。第三產業對GDP的貢獻率仍舊不高,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2013年第三產業對GDP的貢獻率僅為46.8%,遠低于發達國家平均70%以上的水平。而在經濟結構調整的過程中,人力資本水平的提高所帶來的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不僅能夠保證第二產業的發展速度,也可以改善第一產業的生產手段,提高生產效率,同時,還能夠提高對于第三產業的需求,改變社會需求結構,進而達到優化我國經濟結構的作用。
3.人力資本對我國創新能力提高的作用我國是制造業大國,在國際上,我國長期被認為是“世界工廠”。然而,我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差,產權優勢不明顯,重要技術甚至是核心技術大多需要從國外進口,因此我們不能算是制造業強國,這就阻礙了我國經濟的健康發展。十八大報告提出:“要適應國內外經濟形勢新變化,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著力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發展新活力,著力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著力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著力培育開放型經濟發展新優勢。”而國家創新能力、企業創新能力的最關鍵因素是人,作為人力資本載體的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將直接作用于國家和企業創新能力的提高,對創新型國家的建設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4.人力資本對我國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作用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但也是最嚴重的問題。在我國過去幾十年的經濟高速增長的背后,付出的代價是自然界的滿目瘡痍,也自然而然迎來了恩格斯口中的“自然界對人類的報復”,最直觀的感受當屬近幾年北方地區嚴重的霧霾天氣,嚴重地影響了霧霾地區人們的身體健康。而要想解決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問題,則必須轉變現有的發展模式,包括國家、企業甚至個人的發展模式,使其更加科學和完善,這對于勞動者的知識智力水平和道德水平,以及價值追求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大人力資本投資,應是滿足這種要求的最好選擇。
二、人力資本視角下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路徑分析
面對如今我國經濟發展的新任務、新形勢、新挑戰,人力資本的重要性已經不言而喻,人力資本投資應成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最重要的拉動力。因此,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過程中,人力資本視角下的路徑選擇顯得尤為重要。
(一)轉變發展理念,調整政府職能
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過程中,最根本的應是理念的轉變。常修澤教授在他的一篇論文中,模仿《共產黨宣言》寫了這么一句話,“一個幽靈,一個增長中心主義的幽靈,仍在中國大地游蕩”。這句話說的真是恰如其分,盡管“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命題已經被提出很長時間,但是在具體工作中,“物本主義”的發展思想仍占主流,在很多領域,“人本主義”并沒有被落到實處,這也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癥結”所在,只有打通這一“癥結”,才能夠保證經濟發展的“健康”。這其中,最重要的應是政府理念的轉變,具體而言,應轉變政府職能,“放權”于市場,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應改變官員政績考核制度,取消只考慮GDP的單一形式,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應繼續加強黨風廉政建設,提升政府公信力。
(二)加大人力資本投資,優化投資結構
提升我國人力資本價值,最關鍵的就是加大人力資本投資,過去我國投資結構不合理,過度依賴物質資本的投資和出口拉動經濟增長,這種“拔苗助長”型的發展模式逐步顯露出了它的弊端,因此,在如今我國改革進入深水區的關鍵時期,加大人力資本投資,優化投資結構,把人民群眾中蘊藏的巨大潛力激發出來,是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當務之急。加大人力資本投資,首先就要在教育上下功夫,要加大教育投資力度,下大力氣轉變教育不公平現象,優化教育資源配置;鞏固義務教育成果,提高職業教育水平,保證高等教育質量,強化人才激勵制度,防止“智力外流”;建立并完善職業培訓網絡,完善企業職工的“干中學”體制。其次,要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完善個人財產申報制度,建立全方位、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這不僅是對公民人身權、財產權的保障,也是社會主義優越性的集中體現。
(三)改革分配制度,提高消費需求
內需不足一直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大問題,內需不足主要表現為我國消費率低,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的最終消費率僅為49.8%,而同時期,美國的消費率則超過了80%。當然,內需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居民儲蓄率低、社會保障不完善等,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公民的消費能力和消費欲望,但其最重要的原因仍然是收入分配不均衡。因此,分配結構的調整和分配關系的改變是當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切入點,也是重要的人力資本投資舉措。在轉變發展方式的過程中,要提高勞動者報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的比重,完善工會職能,切實保障勞動者權利;完善產權制度,以此來推動發展方式的轉變,實現分配公平;注重再分配的公平問題,改善地域、城鄉不平等的問題,讓每一個人民群眾都真切地享受到發展所帶來的成果。
作者:張曈 單位:中國海洋大學社會科學部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55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