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資源保護與利用問題探討
1莆田市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
(1)用水效率不高,工程性、資源性、水質性缺水現象并存。莆田市現狀農業用水仍未擺脫粗放的生產方式,漫灌、串灌較普遍,渠系老化,灌溉水利用系數約為0.52;工業節水設施配套尚不齊全,用水重復利用率為67%;生活節水意識較淡薄,跑冒滴漏現象普遍,城鄉供水管網漏失率約19%。根據《莆田市水資源公報》和《中國水資源公報》,2012年莆田市人均用水量410m3,萬元GDP用水量96m3,農田灌溉畝均用水量680m3。盡管人均用水量和萬元GDP用水量均低于福建省平均值,但高于毗鄰的泉州市。與相鄰省份相比,用水效率低于浙江省和廣東省的平均水平。莆田市現狀用水效率不高,尚有較大的提升空間。總體看,莆田市現狀以工程性缺水為主,三灣沿海區域和海島存在資源性、水質性缺水現象。
(2)水資源質量總體較好,部分河段和飲用水源水質較差。莆田市水質狀況總體較好,按全指標評價,2012年26個監測的國家和省級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為73%,但流經城鎮地區河段及其下游河段污染依然嚴重。東圳、金鐘大型水庫水質較好,豐水期受庫區周邊面源污染影響,東圳水庫呈輕度富營養化狀態。2012年27個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總體達標率為81.5%,5座飲用水水源水質較差,桂山水庫、徑里水庫和紅山水庫水質甚至達到劣V類。飲用水水源地水質主要超標指標為總磷、總氮、高錳酸鹽指數、五日生化需氧量、化學需氧量、氨氮等。主要原因是水源地保護區內大量的耕地、果園等施用的化肥農藥和畜禽養殖污染,保護區內的居民生活污水、垃圾、工業企業廢水未經處理直接排放,過度、無序的土地開發引發的水土流失。需要進一步加強飲用水源保護,保障飲用水水質安全。
(3)水資源管理薄弱,水利社會管理和行業管理能力亟需加強。莆田市取水許可監督管理較薄弱,2012年全市監督管理的取水許可證208個,河道外許可水量約3.6億m3,僅占用水總量的40%左右。水資源監控能力薄弱,一方面在于水文監測體系不完善,只在木蘭溪建有水文站;一方面在于取用水量監控計量薄弱,根據水利普查成果,規模以上河湖庫取水口127個,控制取水規模7.9億m3,取水量監控計量率僅約27%,并缺乏相應的觀測檔案,灌區用水基本無計量。莆田市從原來的仙游和莆田兩個縣級單位逐漸調整為現在的7個縣級行政管理區域,水務一體化管理的難度較大。
2莆田市水資源保護與利用對策
(1)合理利用,適度開發,加大水資源保護力度,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發揮水資源最大效益。合理規劃,科學論證,新建蓄水工程,增加可利用的水資源總量,緩解水資源不足現狀。莆田市水資源貧乏,人均占有量與全省、全國相比偏低,且時空分布不均,特別是沿海區域和湄洲島及南日島等海島水資源更是不足。境內的較大河流如木蘭溪和萩蘆溪等缺少控制性的水利工程,枯水期水量不足,汛期來水蓄不住,直接入海,導致莆田市可利用水資源短缺。提升水資源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能力,保障海峽西岸經濟區莆田的可持續發展,客觀上要求節約優先、保護為重,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在此基礎上科學謀劃地區間、流域間的水資源合理調配,構建東西互補、南北相濟的水資源配置生態水網體系。當務之急是在萩蘆溪上游開發新的蓄水工程,留住部分汛期來水,以增加可利用的水資源總量。當前莆田市規劃建設的中型水庫共有5座,即烏溪水庫,最大壩高84.5m,總庫容2005萬m3;東厝水庫,最大壩高43m,總庫容1460萬m3;西音水庫,總庫容3000萬m3;南埔水庫,總庫容1200萬m3,防洪庫容115萬m3;白馬潭水庫,總庫容8400萬m3。其中烏溪水庫在建。
(2)加強水污染防治,解決水質性缺水,發揮水資源綜合效益。以木蘭溪防洪工程和萩蘆溪流域綜合治理為核心,重點實施中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開展水環境綜合整治,治理流域干流及主要支流兩側1km以內畜禽養殖,實施中小河流治理、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態涵養林建設,使流域內水環境逐步改善,重現青山綠水。加快河湖健康生態修復工程建設,打造木蘭溪下游“一溪兩岸四湖”水系連通工程。以南北洋綠心為核心,城涵河道工程建設為紐帶,綜合治理和修復南北洋河網水生態環境。綜合運用調水引流、截污治污、河湖清淤、生物控制等措施,推進河湖水生態修復。加快生態河道建設和農村溝塘綜合整治,改善水生態環境。重點綜合治理、保護、恢復東圳、外度、金鐘等三大水源地的生態環境。生活和工業污水通過集中處理,自然循環利用,結合污水廠集中處理,嚴格控制生活和工業污水直接入河。通過重點水域的水環境綜合治理,改善重點水域的水質,逐步改變水質性缺水的狀況。
(3)轉變發展方式,建設節水型社會,促進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莆田市屬于水資源較短缺地區,主要河流如木蘭溪、萩蘆溪、延壽溪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不僅存在工程性缺水,水質型缺水也很嚴重。開展水質型缺水地區的節水型社會建設不僅是提高水資源利用率、緩解水資源供需矛盾、實現水資源優化配置與可持續利用的前提和關鍵,也是推進節能減排的重要手段和具體內容。農業灌溉要發展噴灌、滴管等新型灌溉技術,減少水量浪費;灌溉水工程進行配套改造,以減少水量損失;發展耐旱作物種植,減少灌溉需水量;工業用水推行水循環利用;生活用水倡導一水多用。建立“三條紅線”指標考核評價體系,實現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有效落實;用水總量得到有效控制,用水效率和效益顯著提高;改革水費計收機制,執行超定額用水累進加價制度,全面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使節水觀念深入人心。
(4)繼續推進水務一體化進程,統籌管理水資源。水務一體化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深化水務一體化改革,逐步改多龍治水為一龍治水,使水務管理部門可以對市內的水資源進行統一開發、利用、配置、節約、保護、管理。以此為契機,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涉水政策和制度,逐步樹立水是商品的觀念,保證水資源良性利用,合理開發,有效保護。強化水資源的節約保護工作,更好地保障城鄉防洪安全、供水安全。
3結語
總之,莆田市水資源開發、利用、保護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尊重自然規律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充分發揮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能力,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地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與水資源和水環境承載力相協調。要以轉變水資源開發利用方式、涉水生產與消費方式為主線,以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為切入點,通過溪庫連通供水體系建設、科學嚴格水資源管理、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各行業節水減污體系建設和現代水文化培育,全力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塑造現代人水和諧關系,為建設宜業、宜商、宜居的莆田提供水安全保障。
作者:林建平 單位:莆田市水利局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56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