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經濟增長與農村金融發展關系
一、提升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水平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廣大農民信息化意識薄弱
在對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水平進行提升過程中,我們要意識到農民群眾在信息化技術應用中占有位置的重要性,他們是將信息化技術應用到農業生產中去的中間人,他們對信息化技術的接受程度對信息化技術的實施有很重大的影響。由于很多的農民群眾都是來自偏遠的地區,當地的教育水平有限,他們的技術、思維、意識跟不上社會科學技術進步的潮流,對新技術和先進設備的了解不夠,使得他們的信息化意識很薄弱,對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有著不利的影響,不利于農業經濟的信息化發展。
(二)農業信息資源缺乏有效的整合
我國的農村地區雖然按照國家的農業發展要求,在當地建立了比較完善的信息化服務系統,但是仍然存在著很多問題,主要的問題是信息化服務系統中對農業信息資源沒有進行有效的整合。我們經常在互聯網上發布的關于農業信息的新聞都缺乏權威性,對于真正的農業新聞又不能夠得到及時的更新與共享,就導致了農村信息化服務系統出現“信息孤島”的現象,不能夠在很大的程度上發揮信息化服務系統的作用。
(三)政府投入的資金不夠,信息化技術無法切實實施
要在農業經濟管理中運用信息化技術并不是一件比較簡單的事情,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僅需要有較深知識儲備的農民群眾的支持,還需要有大量的資金投入以及對農村進行與信息化技術有關聯的設備安裝。對于廣大農民來說,網絡使用的成本比較高并且不是必需的,所以農村的網絡的覆蓋率也比較低。此外,很多的農民的計算機水平都較低,甚至可以說根本不會使用計算機和互聯網。雖然政府對農業發展的投入資金量是比較大的,但是對于中國農村地區較大的情況來看,這些資金的投入并不能夠將農業信息化建設完全,很多相關的先進設備并不能夠建設完成,信息化網絡也不可能遍布整個農村,這些都嚴重影響了信息化技術在農業經濟管理中的切實實施。
(四)缺少信息化技術人才
在提升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水平過程中,信息化技術人才是不可缺少的。但恰恰在我國農業信息化發展過程中,就是缺乏這種信息化技術人才,使得農業建設信息知識不能夠很好的融入到農業發展中,從而造成了農業發展的滯后。
二、提升農業經濟管理信息水平的具體措施
(一)加強對農民的教育和培訓
在農業經濟建設發展過程中,農民群眾是農業建設的重要支柱,加強對廣大農民群眾的信息化技術專業應用知識的教育和培訓是實現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的關鍵。因此,國家應該對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進行大力宣傳,積極宣傳農業信息化技術對農業發展的重要作用,提升農民群眾對農業信息化的應用意識。另外,一些農村地區的領導還可以對當地的農民群眾進行集中的培訓,專門聘請信息化技術的專家為人們講解應用信息化技術的內容與實際應用,從而提高他們的信息化技術知識,促進農業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二)實現農業信息資源的有效整合
對建立有信息化服務系統的農村地區,要進行農業信息資源的有效整合,豐富以前單一內容的農業信息。保證所發布的農業發展信息都是真實科學的,信息的內容要全面、完整,結合不同農村地區的信息化發展情況,有針對的撰寫農業發展信息,既要保證發布農業信息的及時性,又能讓廣大人民群眾及時的了解到農業發展的現狀。
(三)適當提升農業信息化投入資金量,完善信息化建設
在農業經濟管理中有效的運用信息化技術,需要有大量的資本投入,政府應該制定切實可行的農村資金投入計劃,結合不同的農業發展區的實際情況制定符合當地發展的具體方針政策,給予適當的資金傾斜投入,從而幫助農村農業的信息化建設。
(四)培養農業經濟管理的信息化所需要的人才
人才才是實現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的重心人物,在這個科技不斷發展的時代,現代信息化技術也在不斷深入發展,農業信息化發展不僅僅是需要有知識的農民群眾,還需要有良好的農業信息化技術的人才。因此,在對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升過程中,應該重視對現代信息化技術人員的教育,培養農業信息化所需要的真正技術人才,這樣才能夠實現信息化建設與農業發展的有效結合,加快我國農業的建設。
作者:范雙麗 單位:新密市白寨鎮政府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56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