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文學與電影互動性消費研究
一、網絡文學:電影改編的源頭活水
消費文化語境下的網絡文學和電影改編,在其生產、傳播、消費等各個環節中都呈現出消費時代的屬性特征。首先,從創作文本上來看,網絡文學積極探索大眾文化心理,尋找作品與讀者之間的情感共鳴,傾向于消遣化、娛樂化、青春化的文學風格,豐富的題材類型幾乎涵蓋了大眾的各類選擇,在改編成電影劇本時自然迎合了市場的消費需求。如網絡人氣小說《失戀33天》立足于青春情感題材,在網絡上連載時便擁有極高的點擊率。在對其進行電影改編時,制片方以“光棍節”愛情治愈系電影為賣點,取得了不凡的票房業績。網絡文學的優勢不僅在于其適應市場需求的文學題材類型,還在于其擁有海量的故事資源。如網絡小說《請你原諒我》講述了一位罹患癌癥的都市女白領葉藍秋因“公交不讓座”而遭到全民網絡人肉搜索的故事,后改編為電影《搜索》(陳凱歌執導)。影片中通過人物、事件的逐層推進,展現了一系列如同“蝴蝶效應”般的職場、道德、輿論、人情等社會各方面的變動沉浮。該影片以其新穎獨特的故事題材,在國產電影低潮期一路逆勢而上,最終獲得了電影市場的認可。電影與網絡文學結合帶來的是資源共享,這種共享不僅可以有效地緩解電影劇本資源的匱乏,也可以實現網絡文學與電影的市場雙贏。其次,從版權營銷上來看,網絡文學既是電影劇本的源頭活水,同時又能降低電影劇本的版權費用。當下的文學網站已進入“全版權營銷”時代,各網站通過多媒體、跨行業的營銷建立起了“簽約寫手—付費閱讀—印刷出版—影視—游戲改編”等一系列完整的產業鏈模式。網絡文學的作者大多只是業余寫手出身,他們的版權費用與專業編劇相比自然存在不小的差距。雖然隨著網絡文學電影改編熱潮的興起,網絡寫手的版權費用也在逐年提升,但對于制片方來說,相較于支付給知名編劇的版權費用,購買網絡文學的改編版權仍具有較大的資金優勢。熱門職場小說《杜拉拉升職記》在版權營銷上就是一個非常優秀的案例。這部小說不僅被成功改編為電影、電視劇,還改編為話劇,登上劇場舞臺。另外,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0年12月《中國網絡文學用戶調研報告》中顯示,“網絡文學改編影視劇有很大市場空間,表示會觀看網絡文學改編的電影/電視劇的用戶比例達79.2%”。因此網絡文學的版權經營和多元開發是一個巨大的產業金礦,網絡文學的電影改編,不僅僅是文化資本增值的過程,也是消費文化屬性的一大表現。再次,從受眾群體上來看,從網絡文學的讀者到電影市場的觀眾都是文化產業“參與性消費”的一員。在以往的傳統文化模式中,受眾群體僅僅是單向的文化消費者,只能被動地接受書本和影視文化作品的內容,即使有發表評論的權利,也往往是文學、電影作品完成之后才能參與其中,缺乏能動性而頗顯滯后性。當下媒介的多元化發展使得文化產業的受眾群體可以通過在網絡上自由評論和表達的方式參與文化產業的各個環節,甚至可以引導文學/影視作品的生產、策劃、推介的走向。具體來說,在傳統的文學模式中作者在稿紙上揮灑筆墨,讀者抱書本體驗情感,作者與讀者之間是“創作—閱讀”的單向傳輸。隨著信息開放與共享的網絡時代的來臨,讀者參與文學創作的積極性大大提高。在新型的文學模式中,作者與讀者形成了“創作—評論—再創作”的交互性傳輸。在寫作前,網絡作家首先要了解讀者的閱讀需求,選擇符合市場需要的題材;在寫作中,網絡作家可以通過閱讀網友的實時評論、與網友互動討論等多種形式來隨時調整創作內容和創作走向;寫作完成后,網絡作家可以依靠作品的網絡人氣實現影視改編的文化資本增值。當今的文化市場所謂是“得網民者得天下”,在改編電影之前,熱門網絡小說已經獲得了極高的人氣,聚集了一大批網絡讀者。當網絡文學改編成電影后,這些讀者自然會轉化為忠實的電影觀眾。同時,這些讀者/觀眾也會積極表達自己的意見,甚至影響電影選角、創作、宣傳的走向。在此影響下,電影市場也適時而變,運用微博、微信、貼吧、論壇等各類新興方式與受眾溝通,積極了解受眾的情感需求,滿足受眾的心理期待,從而達到票房口碑雙豐收的目的。因此,在消費文化語境下,受眾群體不再是單純的客體身份,而是交互環境中的一員。他們憑借網絡的影響力介入創作、參與創作,成為文化創作的重要一環。這種受眾的“參與性消費”正是互聯網影響力介入文化產業鏈條的表現,也是媒介多元化時代背景下消費文化的重要價值標準。
二、電影市場:網絡文學的堅強后盾
工業化/產業化的發展,市場上商品數量和種類的極大豐富,使得大眾的需求得到了源源不斷的滿足。但同時,伴隨著生產效率的提高,大眾的消費欲望也在逐步擴大。“沖動和滿足源之間的直接相互作用被打破了,沖動受到控制并且有意識地指向一個擴大了的滿意領域。”在消費文化時代,由于受到這種“需求—生產—再需求—再生產”滾雪球模式的影響,文化產業不可免俗地成為了一種工業化批量生產的產物。網絡文學與電影作為兩種審美化的消費品,同樣屬于文化產業化的范疇,它們的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也符合上述“生產—需求”的互動關系。網絡文學的電影改編,促進了國產電影的蓬勃發展;反之電影市場的需求,也影響著網絡文學的走向。電影改編熱使網絡文學“潛劇本寫作”方式逐步推廣。網絡文學本來就是一種文學與大眾文化消費需求、文化產業營銷合力的實踐行為。由于網絡文學是建立在互聯網技術平臺上的寫作,生產方式的不同使得網絡作家對市場需求的把握往往要比傳統作家敏銳得多;另外,網絡作家要想在豐富多樣的網絡文學版圖中爭得一席之地,他的文學生產力必須不斷地提升。因此,與傳統作家高高在上的精英姿態相比,網絡作家更傾向于融入大眾、走向民間,主動地采取文化和商業并行的寫作策略。電影改編作為網絡文學產業鏈的一環,它的大規模的市場需求使得網絡文學擴大再生產成為可能。敏銳的網絡作家們很快感受到電影改編的持續熱力,開始有意識地將寫作朝著電影劇本的方向靠攏,形成了“潛劇本寫作”的傾向。在選題上,側重于電影市場熱捧的題材,如青春、玄幻、戲仿等;在情節安排上,更加注重戲劇化的場景效果;主人公形象、語言表達都自覺地采取影視劇本寫作的方式。這種方式不僅可以大大增加作品被影視公司青睞的可能性,而且影視公司在購買該作品后,可以不用花費很大精力去再次改編,減少電影制作環節的投入。同時,網絡文學網站也相繼成立了自己的編劇公司,開展劇本改編推廣工作。所以,無論是網絡文學的電影改編,還是“潛劇本寫作”與網絡文學網站自營的編劇公司,都是消費文化需求下的文學生產與增值過程,是文學生產方式和生產力的改造提升,也是文學產業化時代網絡文學發展的新趨勢。電影改編進一步推動了文學的產業化發展。產業化“是指某種產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以行業需求為導向,以實現效益為目標,依靠專業服務和質量管理,形成的系列化和品牌化的經營方式和組織形式”。如網絡小說《盜墓筆記》,自2006年在網絡連載以后,迅速積累了大量的讀者。2007年小說一經印刷出版便登上了暢銷書榜單。隨后隨著網絡小說的繼續連載,以《盜墓筆記》為依托的文化產業化模式逐步形成。小說不僅改編為漫畫、游戲、還改編成話劇、以及與國外影視團隊合作的影視劇制作,實現了全版權運營,取得了較高的增值收入。這一案例表明,網絡文學要想持續良性發展,還是要依托自身優勢,與電腦、手機、電影、電視、劇院、出版界等多媒介合作,走出一條文化產業化道路。在這一點上,“盛大文學”的運營和發展就是一個強有力的證明。“盛大文學”自稱為“全球華語小說夢工廠”,是中國最大的社區驅動型網絡文學平臺。根據盛大文學網站顯示,“2012年,盛大文學在影視等版權開發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共計售出版權作品近千余部,艾瑞報告顯示,2011年根據網絡原創文學作品改編的影視劇中,來自于盛大文學的原創作品最多”。這種有組織、有規模、系統化、標準化地進行網絡文學創作,并有針對性地進行電影改編的生產模式,既拓展了網絡文學的生存空間,又適應了大眾文化消費的需求,是文化產業化的最好詮釋。電影改編還是網絡文學走向主流文學,得以與傳統的精英文學分庭抗禮的重要助推力。縱觀我國幾千年歷史,精英文化一直以其嚴肅的使命感、高雅的審美性牢牢占據著文化界的主流位置;與之相對應的大眾文化則一直處于支流甚至是末流。“在很大程度上,傳統的大眾概念都是精英的對立面,不管其定位態度是肯定還是否定,因為只要文化被強化其精神審美的一面,大眾就難以擺脫非精神審美的拘牽,而被定位于較低的精神維度。”而在當下的消費時代里,文化早已走下神壇回歸民間,成為了“狂歡式”的大眾娛樂體驗,具有大眾化、日常化、娛樂化的審美特征。這種大眾文化消解了精英文化較為純粹的審美范式,瓦解了精英文化的權威地位,從而使文化走向了多元化的發展道路。以早期的網絡文學來看,由于網絡文學的寫作者一般非專業作家出身,并未接受過系統的文學熏陶和寫作訓練,因此他們的作品難免出現立意粗俗、語言鄙陋的狀況;同時網絡文學的消費者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文學品位低下;再加之網絡文學市場的龐雜性,導致管理約束的困難,這幾方面的原因共同使得網絡文學難以登上大雅之堂。與傳統的精英文學平起平坐。然而隨著近年來網絡文學市場的逐步規范,網絡文學的生產者和消費者文化水平的提高,一大批文學性和審美性俱佳的網絡文學作品涌現了出來,獲得了廣泛的好評。就國產電影的發展歷程來看,改革開放后許多優秀的電影作品如《芙蓉鎮》《大紅燈籠高高掛》《紅高粱》《活著》等,都是由傳統作家的優秀文學作品改編而成;然而近幾年的國產電影市場,卻熱衷于網絡文學的電影改編。這除了網絡文學的高人氣之外,與網絡文學自覺的文學性和審美性的追求是分不開的。如《山楂樹之戀》和《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這兩部網絡文學改編的同名電影,以其清新唯美的審美品格給電影市場帶來了一股清風,展現了當下網絡文學的較高水準。隨著網絡文學的發展壯大,主流文學與網絡文學也打破了不相往來的格局,出現了主動交流的新局面。唐家三少、當年明月等著名網絡作家當選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魯迅文學獎、茅盾文學獎等國家級文學大獎也向網絡文學敞開了大門;國家新聞出版總署也在網絡文學的版權保護等方面采取積極措施,為網絡文學產業的良性發展保駕護航。由此可見,借助消費市場特別是電影市場的強大助推力,網絡文學實現了與主流文學的握手,文壇出現了大眾文化與精英文化互動互補、繁榮發展的新局面。無論是主流文學還是網絡文學,都應以文學性和審美性為評判標準,創作優秀的文學作品,并為電影市場提供源源不斷的文學資源。
三、網絡文學與電影互動性消費展望
“拷貝盤上的世界和印刷文字中個人的夢幻經驗有密切的關系電影業自身也把自己的一切成就看成是導源于小說,這一點不無道理。電影的拷貝形態和劇本形態,都完完全全和書籍文化糾纏在一起。”因此,一部優秀的電影作品離不開一個好故事、好劇本。盡管在消費時代,文學也成為一種消費商品,但同時它又不等同于普通的日常消費品。網絡文學若想與電影繼續“聯姻”,就必須自覺提高文學作品的審美性,注重思想深度的挖掘,關注現實干預生活,構建一個健康的文學生態。只有做到這一點,網絡文學才能在影視改編市場占據更多的份額。另一方面,電影在選擇網絡文學進行改編時,除了注重文學的審美性和思想性,也要充分考慮到電影創作的自身規律,選擇易于改編的網絡文學作品。路易斯•賈內梯在談電影的文學改編時講到:“一般認為,如果某個藝術作品在某種藝術形式中的成就較高,改編至另一形式的成績就往往不如其原著。因此,《傲慢與偏見》雖被改編成電影多次,成就卻都有限。而影史的杰作,如《假面》《公民凱恩》,幾乎都不能改編成小說。這主要是因為文學與電影媒介不同,其內容分別受其形式支配。”因此,網絡文學的電影改編,必須做出系統化的分析,如電影的文學性如何,角色的表達能否完全呈現,整部影片是從什么角度來敘述,改編策略是忠于原著的“忠實改編”還是只保留原著意念的“松散改編”,這些都是改編過程中需要考量的問題。綜上所述,當下的網絡文學為電影改編提供了源頭活水,反之電影市場又成為網絡文學發展的助推力量,這是消費時代文化策略與商業策略共贏的結果。只有保持這種可持續、有活力的互動消費模式,才是網絡文學與電影發展的長久之計和正確趨勢。就此而言,網絡文學與電影實現產業化合作,仍然有一段漫長的道路要走。
作者:張書娟 單位:浙江大學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57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