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經濟管理探討
1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務
首先是要做好農村財務與資產管理工作,一方面應當建立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相符合的監管機制,在做好農村財務管理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審計職能;另一方面要對目前農村財務管理工作現狀進行革新,在有條件的農村地區開始電算化試點工作,同時要重點抓好集體資產管理工作,保證農村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集體財產的安全。其次應當盡可能的減輕農民群眾的經濟負擔,達成這一工作目標需要對農民群眾所面臨的具體問題做好監管工作,現階段農民群眾減負工作的主要內容是避免負擔反彈。在監管工作中,主要是做好資金籌集以及勞動統籌管理,做好農民群眾負擔檢測、負擔信訪和負擔事件的歸責探討,另外還應當組織專門的管理隊伍對農民群眾負擔進行專項整治,確保各項制度的貫徹落實。最后必須確保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與社會服務體系建設工作得以順利開展,我們應當緊密結合現階段農村地區服務業以及農產品加工業的實際發展狀況,根據農村經濟市場發展的實際要求促進農民專業合作,開展好專業合作示范與試點工作,尤其是要做好本地經濟合作組織的建設,積極總結過去經驗做好推廣工作,提高農民群眾參與農村市場經濟的積極性;另外是農村社會服務體系的建設,應當確保工作機制的創新以及隊伍建設工作的順利開展,同時應當進一步完善農村社會化服務制度,探索科學有效的組織形式。
2新時期農村經濟管理的有效途徑
(一)提高農經管理重要性認識
當前,我國農村經濟得到了飛速發展,確保國家政府方針對農村地區相關優惠政策得以貫徹落實,保證優惠政策的經常化、制度化以及長期執行,這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我們應當充分認識到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認識到做好農經管理對于激發農民群眾生產積極性、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群眾收入和處理農村矛盾等方面所發揮出的重要作用。所以,各地農業主管部門工作人員應當強化思想認識,積極做好指導領導工作,把農村經濟管理工作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重點內容來落實,各級鄉鎮政府也應當從資金、技術、人力等方面給予充分的支持。
(二)完善農村經濟管理體制
首先應當推進農村經濟產權制度改革,調整和創新農村經濟發展機制,構建產權明確的多元化市場主體制度,支持農村地區積極發展合作社以及土地流轉等模式;其次必須要積極樹立農村經濟發展新理念,相關政府部門和農業主管部門應當樹立現代化發展理念,從而有效促進新農村經濟結構轉變,進一步提升現代農產品的附加值,比如說可以推廣農產品綠色食品認證,在農民群眾中進行廣泛的宣傳,支持和幫助農民群眾和農村生產企業朝著品牌化的方向發展,從而有效的提升農產品附加值;最后應當健全與農村經濟管理相關的法律法規,結合新農村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制定出具有針對性和適用性的法律法規,比如說結合現階段我國農村土地流轉模式的轉變來制定出相應的法規。
(三)加強經濟管理隊伍建設
農村經濟管理工作從本質上來說必須要依靠管理工作人員來實施,所以我們要做好農經管理,其根本在于加強農經管理隊伍的建設,致力于打造一批具有專業素質能力以及較高管理水平的經濟管理隊伍。第一應對目前在職的經濟管理工作人員展開培訓教育,為他們提供更多的學習提升機會,確保農村經濟管理人員具備現代經濟管理能力以及創新精神;第二應當確保基層黨員干部充分發揮出模范帶頭作用,促進政府工作人員積極主動的參與培訓學習;第三應當進一步普及落實大學生村官制度,鼓勵更多的畢業生加入到新農村建設中來,利用他們的知識能力為現代農村經濟的發展貢獻力量。同時,我們應當保證農經管理隊伍的穩定性,科學的定編、定崗、定員,保證各個鄉鎮都配備有專門的農業經濟管理人員。
(四)努力發展外向型經濟
當前我國農村經濟處于不斷發展的狀態,農業現代化程度逐漸提升,而農村剩余勞動力問題也逐漸突出,我們必須要做好農村剩余勞動力的管理,最大限度的發揮出他們在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這是農經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內容。只有努力發展外向型經濟,積極引進外資,才能夠將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價值發揮出來,在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問題的同時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3結語
總而言之,做好農村經濟管理工作是確保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有效途徑。在實際的管理過程中,我們首先應當建立一直專業素質能力強、組織穩定的管理隊伍,其次應當結合現階段農村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從其中的主要矛盾著手,狠抓土地承包、財務管理以及現代農民培養等工作,構建服務型基層政府,進一步完善農村公共服務。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提升農村經濟管理水平,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添磚加瓦。
作者:李永濤 單位:怒江州瀘水縣六庫鎮社會保障服務中心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57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