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貿易促進經濟增長研究
一、緒論
對外貿易是指國際之間的商品、勞務和技術的交換活動。而經濟增長通常是指一國國內生產總值的增加,它是一國生產要素增加和生產要素利用效率提高的共同結果。歷史經驗表明,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受到該國參加對外貿易程度的重要影響。從具體國家和地區來說,韓國、新加坡、中國香港和臺灣這“亞洲四小龍”經濟的迅速崛起很大程度上離不開其快速發展的對外貿易的推動作用。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對外貿易獲得了迅猛的發展。從1978~2003年,中國對外貿易年平均增長15%以上。由于貿易的迅速增長,貿易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也從1979年的10%不到迅速提高到1998年的40%左右,以及2003年的60%以上。中國在對外貿易得到迅速增長的同時,經濟也取得了年均8%左右增長的幅度。通過對外貿易,中國引進了大量外資,利用了國外的先進技術,進口了大量的先進設備和投入品,逐步建立起了耐用消費品、轎車、通信設備、辦公自動化設備等一批先進產業。貿易的擴大使得許多中國的產品能夠利用國外先進的工藝技術來生產,產品質量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產品競爭力有所加強。另外,對外貿易的發展還有利于解決我國的就業問題,這在緩和就業矛盾的同時,也促進了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二、對外貿易促進經濟增長的機制
(一)利用國際市場調節國內供需,促進生產發展
1.利用國外市場加快社會產品的實現,促進再生產不斷擴大。社會產品的實現,指社會將其所生產的產品全部銷售出去,在價值上和物質上得到補償。要達到這一點,就要求生產與消費保持一定的比例關系,要求國內市場供求平衡,否則就會出現某些產品的過剩或不足,再生產就不能順利進行。因此,利用世界市場,解決商品的實現問題,對再生產的不斷擴大具有重要意義。
2.利用國際市場取長補短,促進再生產協調發展。國民經濟中農業、輕工業、重工業的比例,以及各部類、各產業部門內部的比例都需要達到綜合平衡,再生產才能順利進行。對外貿易可以通過國際商品交換,轉換使用價值和實現價值,取他家之長補本國之短,從而改善和加強生產力構成中的薄弱環節,促進最優比例關系的建立,迅速實現高水平的綜合平衡,大大加快再生產發展的步伐。
(二)引進先進科技,提高勞動生產率,加速經濟發展
現代經濟的發展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推動,科學技術的提高直接表現為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而每一項科學技術的發明創新、應用完善,都需要經歷很長時間和付出很高的費用。所以對于各國而言,通過對外貿易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是加速提高本國科技水平的重要途徑。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經濟效果,第一是直接增加產量,消除“短線產品”,滿足生產發展和人民生活消費的需要;第二是直接引進技術避免了開發成本,可以節約資源;第三是有利于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第四,能夠迅速縮小與國際領先技術間的差距。
(三)提高利潤率,加速積累和擴大再生產
1.通過對外貿易可以增加國內價值總量,獲得超額利潤。如果出口商品在國內生產上擁有一定的優勢,所花費的成本低于世界平均成本,此時,出口商品是按照高于國內價值的國際價值出售的,它所換到的進口商品就能比在國內換到的同種商品更多、更便宜。既然通過對外貿易獲得了比國內更便宜的商品,增加了國內價值總量,那就獲得了額外的高于國內正常利潤的利潤,即超額利潤,因而也會相應地提高國內的一般利潤率。
2.通過對外貿易可以降低生產成本。通過進口,一方面可以獲得廉價的原料、機器等生產資料,使不變資本的要素變得便宜,從而節約用于不變資本的成本費用;另一方面可以獲得食品、衣服和其他生活用品等消費資料的可靠而便宜的供應,使可變資本轉化成的必要生活資料變得便宜。生活資料價格越低廉,工資也越低,而工資成本越低,利潤率就越高。
三、對外貿易促進經濟增長的條件
事實上,各國的經濟發展的歷史表明,經濟增長是制度、資本、技術、管理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對外貿易對于一國的經濟發展只是外因,或者必要條件,它必須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即對外貿易促進經濟增長的機制只有在具備充分條件的情況下才能順利發揮促進作用。第一,本國必須有較為合理的經濟結構。在出口方面,如果國民經濟結構較不合理,不斷擴大的出口會使資源大量流入出口部門,加大出口部門與非出口部門的差距,此時出口增長不能有效發揮其促進作用,牽引作用變得極為有限。第二,本國企業必須有爭取利益的內在動力。在進口方面,如果企業缺乏爭取利益的動力,即使存在進口競爭的壓力,他們也不會努力謀求自身效率的提高;即使給他們先進的進口設備和技術,他們也可能不充分利用這些技術設備而造成資源的浪費。第三,必須保證充足的貿易量,同時貿易的時間必須持久,如此才可以保證對外貿易能夠產生充足的出口收入及其收入的穩步增長,進而保證對國內經濟持續、有效的刺激。
四、對外貿易促進經濟發展的類型
對外貿易對于經濟增長所產生的促進作用的大小,還受到一國經濟發展水平、國內市場規模的大小、資源稟賦的差異以及所采取的貿易政策等因素的影響。因此,要想使對外貿易對國內的經濟增長有較大的促進作用,還需要從具體時間出發,正確選擇外貿促進經濟增長的類型。
(一)第一種經濟增長類型針
對于自然資源比較豐富和處于發展起步階段的國家,其對外貿易策略是以初級產品的出口為主特殊的資源條件和自然環境,使得這些國家具有供給初級產品的能力,而外部的工業化產生了對作為食品、原料和燃料初級產品的持續需求。
(二)第二種經濟增長類型則
是自然資源比較貧乏的國家的貿易策略,即主要生產和出口制成品與第一類型類似,出口在他們國內生產總值中也占很高比重,但是由于制成品與國內經濟的聯系更深入,且其貿易條件不存在下降的趨勢,他們常常能夠獲得比初級產品出口國更快的增長速度。
(三)第三種經濟增長類型
適用于具有較大的國內市場規模且在世界貿易中占有優勢的國家對于這類國家而言,對外貿易的作用主要表現在:通過進口克服國內生產擴張導致的“瓶頸”,獲得國外先進技術和設備;通過出口獲得外匯收入,以支持進口活動的規模,避免國際收支的不平衡。
五、結語
對于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這一命題,我們需要辯證去看待,一方面,我們到看對外貿易的確對于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
作者:隆鑫 單位:云南大學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60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