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電工程復合型人才培養研究和實踐
機械工程學科是具有歷史悠久的傳統學科,但在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仍表現出強烈的社會需求和生命力。而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高等教育承擔著為國家培養機械工程人才的重任。不同于歐美發達國家,目前我國還處在大發展時期,一系列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規劃的實施,使得一方面社會對各類機械方面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的進步、技術的發展、知識的更新,社會對機械專業畢業生的要求也發生了變化,要求人才具有極強的實踐性、應用性與復合型。作為地方高校,尤其要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辦出自己的特色。如何培養符合社會急需的人才,服務于地方經濟的發展,成為我校面臨的難題。
一、我國現有人才培養機制中存在的問題
(一)人才培養缺乏針對性,脫離現實需求,且具有明顯的局限
大部分學生從教室到教室,動手能力、實際操作能力差。因而呈現的是:一方面社會急需大量人才,但同時高校所培養的人才卻因難以適應企業的需要而不為社會所接納。作為地方高校,秉承特色辦學理念,越來越來需要學生超越課堂與教科書,走出校園,與企業和社會需求對接,以激發學生內在的驅動力。
(二)人才培養體系相對封閉,仍有待完善
產品合不合格有待企業、用人單位說了算。高校在學科建設、課程設置及師資隊伍等方面與社會對人才的要求還不相適應。企業、高校之間在人才培養的溝通、協調與互動較少,這使得高校與社會、企業難以成功對接,這種相對封閉的人才體系急需打破。
二、我校改革措施及具體做法和成效
(一)校企合作培養復合型人才培養
人才培養方案應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探索并實踐政府、企業和高校等多方協同參與的培養機制,復合型人才是目前人才的培養目標。
1.校企合作共商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和修訂。通過用人單位調研,注重征詢企業工程技術人員的意見和建議,讓他們提供社會對人才培養要求的變化信息,共商培養方案的制定和修訂。同時,根據社會及用人單位需求的變化和內、外部評價獲取的反饋信息,進行培養目標的持續改進。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在多方調研的基礎上,制定老版的培養目標。隨著我國及湖南省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對機械工程領域高素質人才的需求,本專業培養目標也隨之不斷改進,以使其始終符合社會需求、學校定位和機械工程學科自身發展規律。通過調研和成功舉辦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研討會,新版培養目標為:培養適應21世紀現代化建設需要,擁有扎實的自然科學基礎、機械工程專業技術基礎和較好的人文社會科學基礎,了解本學科前沿發展動態和方向,具備較強的工程實踐能力、自我獲取知識能力、創新創業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國際視野的復合型高級工程研究及工程應用型人才。在修訂人才培養方案的過程中,很多用人單位表示,除了專業素質是衡量人才培養質量的要素之外,交流、團隊合作能力和國際視野也是決定畢業生能否取得良好發展的要素。所以我們的教學計劃和課程設計也做了相應的調整,壓縮了一些理論課時,增加了實踐性環節,實驗項目和內容也進行了修改。
2.及時回應社會需求,努力實現三個轉變。原培養模式存在脫離現實需求的局限,難以滿足社會對復合型機電專業人才的需求。加之產業環境不理想和學校資金的不充裕,也更凸顯人才培養中接觸實踐與社會的緊迫性。為搶抓機遇,學院準確定位,以培養社會迫切需要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為主要目標,積極探索人才培養模式與課程體系的改革,努力實現三個轉變:一是強調學科交叉與融合,完善學生知識結構,增強人才知識結構與能力的復合性。現在的產品設計、制造和維護,需要多方面的知識,加強學生各方面知識的學習。二是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即由高校獨立承擔轉為高校、政府、企業共同參與。從平臺搭建、經費投入、課程設計、畢業設計到人才培養的具體環節,企業參與全過程,充分利用社會教育資源。三是課程設計理念的轉變,即由單一走向多元、從封閉走向開放。除了實施高校傳統的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外,還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由企業直接參與的開放型課堂。校、院聘請企業教師。企業特聘教師直接參與人才培養的教學過程,參與選題、指導和評價本科生的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論文)等。畢業設計題目來自企業實際生產和研發項目,承擔講座式或課堂式本科教學任務。在生產實習基地,企業工程技術人員直接指導學生實習,他們的工程實際經驗可以有效地促進對學生工程能力的培養,真正做得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從而增強人才培養的應用性。
3.企業、高校共建實習和實訓基地,加速高校與社會的無縫對接。通過與企業進行廣泛的聯系和合作,建立了良好的人才培養平臺,獲得了企業對學校教學的支持。如:為學生生產實習提供穩定的實習基地和為學生提供參與工程實踐的平臺,它們都是保證教學目標實現的有效途徑。學院與湖南江麓容大車輛傳動、湘電風能、三一重工和中聯重科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共建實習基地,探索企業參與人才培養過程的機制及實習—就業、高校—企業無縫對接的“綠色通道機制”。這一工程中,打破人才培養工程中高校與社會的分隔狀態。既能及時、有效回應社會需求,又能及時反饋人才培養過程中的缺陷與不足,并依據社會需求做出針對性調整,從而提高人才的適應性。實現高校—企業人才培養的無縫對接。
4.校企合作不但有利于工程教育師隊伍建設,也有利于教師的自身發展。部分教師結合企業課題,聯系工程實際開展畢業設計(論文)工作。有的教師帶領畢業生進入企業現場進行畢業設計。部分畢業設計(論文)為企業所采用。針對部分高校教師工程實踐和社會經驗不足,而辦學經費又緊缺的情況,進行校企合作為教師學習、實踐提供了一個很好途徑。教師下廠實踐參觀,增加了教師接觸專業實踐的機會,促進教師知識結構、能力結構的改善和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強化教師與企業、行業的聯系,進一步提升教師的工程素養。校企合作的科研實踐不僅提高了教師的學術水平,也為更新、豐富本科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創造了條件,也必將有力地促進本專業工程教育質量的提升。
5.校企合作調動了學生參加課外科技活動的積極性和提高參加競賽的成效。大學生參加科技課外活動以“重在實踐,鼓勵創新”為指導思想,旨在加強大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創新意識和合作精神的培養,激發大學生進行科學研究與探索的興趣,挖掘大學生的創新潛能與智慧。有一線企業專家的參與和指導,學生參加科技課外活動的興趣提高了,且為他們后期作品的制作提供了條件和保障。我校學生在高校和企業老師的共同指導下,課外科技活動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如:獲得全國機械設計創新大賽一等獎、多次獲省級機械設計創新大賽和工程訓練綜合能力競賽一等獎等。通過參加競賽等課外科技活動,加強教育與產業、學校與社會、學習與就業、創業的聯系;也為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創造良好的條件,推動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和實踐教學的改革,不斷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
(二)校企合作為學生就業創業開辟綠色通道
面對目前就業創業競爭日益激烈的嚴峻形勢,通過校企合作,一方面,學校與企業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與企業保持聯系、溝通和交流;另一方面,學生與企業也進行了前期的了解和溝通,為畢業生就業創業也開辟了一條綠色通道。如:我校有一部分學生通過在企業里畢業設計和生產實習,工作單位就成功簽約在該企業。一些學生通過了解企業產品及零部件需要,成功創業。同時,通過校企合作加強了高校與企業的聯系,使得企業更加愿意和高校合作,實現校企雙贏。
(三)校企合作共創和共建科研平臺,實現產學研相結合的辦學模式
校企合作為教師科研實踐提供了更廣的途徑。一方面,以學院牽頭,主要利用寒暑假時間帶領科研人員走訪企業,就現有的科研項目進行推介;另一方面,老師們主動深入企業調研,針對企業需求解決實際問題。我校教師通過走進企業,為成功合作橫向課題打下了基礎。同時通過校企合作,大家開展橫向課題的積極性加大,成效也顯著。我校與湘電風能有限公司、長沙天為工程機械有限公司等企業搭建合作平臺并開展實質性的科研合作,與江麓機電科技有限公司技術中心聯合成立可再生能源研究中心,與湖南江麓容大車輛傳動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成功合作重大課題。我校老師也積極、主動邀請企業專家申報和參與國家重大課題和國家自科等縱向項目。企業有實踐豐富的一線專家和高端設備,高校有成熟的技術,雙方實現資源共享,項目按時按質完成有了保障。這些一系列措施服務了地方經濟,極大地促進了湖南省地方經濟發展,也成為我校的特色之一。將學校教育(特別是課堂教學)與企業實踐和科研創新結合起來,進行校企合作,培養機電工程復合型人才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是我校多年來工科專業的改革措施,也是當前開展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工作所需。通過與企業進行多方面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現呈現三大亮點:協同育人、資源共享、強化實踐。同時,必將繼續、全方面深化改革,探索開展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長效機制。
作者:趙又紅 劉金剛 馬秋成 姜勝強 單位:湘潭大學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62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