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范生對現代文學作品的研究
當前師范生在現代文學作品的學習中存在著不少問題,最突出的問題就是他們對文本失去了興趣,甚至有些反感情緒,由此給教學帶來了一定困難。出現這種情形的主要原因是現代師范生的心離課本越來越遠,這與大環境有關,也與課本選文有關。大環境中卡通漫畫代替了經典名著,看電視上網代替了讀書,學生的閱讀對象、閱讀性質和閱讀心理期待與以往有了許多不同,他們中的不少人習慣于讀圖、聽碟,游走于互聯網,常常追求時尚,拒絕傳統,他們眼中的現代文學作品單調乏味,內容古板落后,缺少時尚,缺少生氣和趣味。另外他們還自認為所學的知識教小孩子已綽綽有余了,再多學點少學點都無關緊要。只是因為學校的硬性要求,他們才被迫留在了課堂上。如何從現代文學中挖掘出學生的興趣點,讓他們發現其中的可愛之處并產生共鳴,是擺在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問題,如何解決這問題,可能有許多方式方法。現就本人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做法。
1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體會作家的心靈感受,把握作品的主旨
文學作品是作家用自己的情感和語言構建起來的個性化的精神世界,是創作者用自己的語言在藝術地描寫生活,反映生活,表現個性化人生。任何一部作品都是作家的“自我”旗幟,其作品風格都與作家獨特的生活經歷分不開。引導學生了解作家的情感經歷,可以大大縮短作家和學生的心理距離,讓學生走近作家心靈,理解作家創作的主旨,真正理解作者在作品里表達的思想情感。魯迅是現代文學史上的文學大師,曾經影響了幾代人的精神生活。他的作品在課本中所占的比例較大,但學生卻普遍反映說看不懂。這有學生自身的原因,也有教師方面的原因。以往我們總是仰頭去看魯迅,把他當做神一樣對待,卻沒有把他當做活生生的現實人來看待。有人說,魯迅的作品三十歲以后閱讀才有滋味,這說明師范生的水平在理解魯迅的作品時的確存在一定的難度,因為他們對當時的社會背景了解甚少,自己的社會閱歷也不是多么豐富,這阻礙了他們的閱讀理解,削弱了他們的閱讀期待。這時候教師要做的就是引導他們改變自己的閱讀結構圖式,擴大他們的閱讀經驗視野,幫助他們去理解作品,使之產生共鳴。作者的心理路程就成了一個很好的切入口。魯迅的作品是充滿時代精神,充滿理性的,他寫人間的愛,寫世道風情,與任何一個傳統的作家都是不同的,他的作品似乎帶著一種與生俱來的憂郁和冷酷的情感方式,他把世間的一切都悲劇化了。這種風格的形成與當時缺少愛的社會有關,與他的哲學觀念有關,更與他悲苦的情感生活有重要關系。過去學習魯迅作品一般只介紹作者少年時的家庭變故對他的影響,極少提及他的情感經歷,好像這些會有損于他作為偉大旗幟的人物形象,但實際上魯迅對中國幾千年封建禮教吃人的深刻思考,很重要的還緣于他早年不幸的婚姻生活。由于封建思想嚴重的魯母使孝順的魯迅套上了沒有愛情的婚姻枷鎖,也造成了朱安悲苦寂寞不幸的一生,她的幸福、她的精神都被那個冷酷無情的封建社會吞噬掉了。對世人都充滿寬容憐愛的魯迅,面對命運多舛的女性總是深表同情的,對同樣作為女人的朱安悲慘的一生不可能無動于衷,事實上他同樣遭受著心靈的煎熬,朱安的不幸更加重了他的痛苦。正是由于命運的冷酷和莫測,使得魯迅很早就認識到了生活的真實和人性的本質,面對以后的人生才少了一些幻想、多了一些從容。后來他雖然與徐廣平結婚,但內心那種透入骨髓的陰影永遠無法排除。由于愛情生活的不順,他有更多的精力去關注社會、關注人生,從理性上去觀察分析社會人生。《狂人日記》就是基于作者的這種強烈感受、深刻思考而產生的。當教師把這些相關內容介紹給學生后,學生很快就把握住了《狂人日記》的主旨,并理解了作者作品的風格特點。
2拓展聯想,看作品的背景流向,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作品的背景包括作品本身呈現給讀者的人物活動的環境,當地的風土人情,也包括作品所反映的那個大的區域的風土人情,還包括作者寫作的原始沖動,帶有“自我”深深的烙印,了解這些內容對幫助學生產生共鳴點同樣有很好的效果。如學習《邊城》,我們會看到“一群未曾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人:溫柔文靜、純樸可愛、情竇初開的翠翠;安于清貧、恪守職責的外公;豪爽仗義、平易近人的船總順順;還有能干和氣、癡情謙讓的儺送和天保,甚至連那河邊吊腳樓上的娼妓都值得信任,都輕利重義……他們個個熱情誠實,人人均有古代君子遺風,在風景秀麗的小鎮邊城生活著。有著清幽的自然風光、純樸的民風的邊城成了作者心中浪漫的世外桃源。作品中“自我”無處不在。作者早年抱著對人生、新世界的熱烈向往與追求,從荒僻、落后、封閉的湘西趕到大都市北京,可戰亂的北京使作者看到了愚蠢、殘暴、自私,甚至是虛偽、卑鄙,現代文明的背后只是墮落,這讓作者懷戀自己的故土純樸的自然、善良悠閑的山民。十八年后,他趕回故鄉,卻看到過去那種正直樸實的人情美幾乎快要消失無余,他不能讓這唯一的美流走,他要留住她,要讓美好的東西永恒存在,于是就有了美麗的湘西邊城;他要挖掘邊城山民身上那種優美、健康、自然的人性,他相信山民身上那種美好的東西,在過去有,在今天依然有,它是人類精神世界里不滅的火種,人類就是靠著她不斷前行的。因而邊城是作者“理想的建筑”的小廟,里面供奉著自己的人生理想、愛與美完美的結合,人與人肝膽相照。所以沒有真實的湘西,就沒有邊城;沒有作者的親身經歷就沒有邊城,作者正是結合這些向我們展示出邊城人性的純美、民俗的純愛。教師向學生展示出作者最深刻最豐富最有個性的人生體驗,引導學生用心體驗、感悟作者的“自我”情愫,就會使學生了解作品的來龍去脈,有了一定的資料積累,對作品里的人物零距離接觸,自然就容易產生共鳴,把好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3挖掘作品具有現實意義的材料,加深作品的思想內涵
目前的大學生普遍缺乏社會責任感,缺少獨立精神,他們不懂得關注社會、關注民生,一切以自己為中心。文學教學擔負著重大的育人任務,要對學生加強人文教育,培養他們的良好品質。文學作品要想讓學生產生共鳴,就要在加強語文能力培養的同時,聯系學生的學習實際、現實生活,用文學指導生活。學生對課本不感興趣甚至冷漠的原因很多,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現在的閱讀文本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距離較遠,難以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教師應引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關注社會、關注生活,積極思考人生。拉近學生與文本之間距離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分析作品時聯系學生身邊的人事或他們特別關注的現實問題,學生比較感興趣,也容易對作品的人物思想產生共鳴。如學習葉圣陶的作品時,教師把作者的教育小說中體現的一些教育思想結合學生在見習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學生就非常感興趣,認同作品意旨,自己也產生了許多新的想法,應該說收獲頗豐。再如學習《箓竹山房》,作品中的二姑姑因為偷食禁果而付出了一生幸福的代價,她抱著丈夫的牌位結婚后,過著孤苦凄慘的生活,表面上心如死灰,但潛意識里仍然表現出對異性的特別渴望,這些表現對于一個健康的成年人來說是極其正常的,但吃人的封建禮教卻用種種繩索鉗制住了她的靈魂,使她只能過著一種非人性的生活。教師在引導學生把握作品意旨的同時,聯系學生的早戀問題,從正面和反面引導學生如何正確對待這個問題,形成一種健康的觀念,利于他們以后的正確發展。同時教師還要結合作家作品引導學生理解時代精神。如現在國家倡導建立和諧社會,學生也較感興趣,教師就可適時加深學生對人物性格的理解。在學習戴望舒的作品時,介紹到他小時因為身體的缺陷而受到他人的譏諷嘲笑,從而形成了他內向、自卑、偏執的性格。我們就要就此教育學生應正確看待別人的不足,不能嘲笑,更不能打擊。嘲笑別人身體的不足正說明自己心理的不足。我們要做的是尊重他們,尊重別人也是尊重自己,如果生活中大家對那些“馬家爵”們,平時多些理解,少些諷刺,多些幫助,少些刺激,時間長了,他們內心的冷漠、積怨就會被徹底融解,那些慘劇的發生率也會大大降低,因此教育學生要與他人和諧相處。作為準老師們的師范生們不僅要學會理解自己的同學,更應該學會理解自己將來的學生,對那些性格內向的學生更該多些關注關心,要讓學生能夠在一個和諧的環境里健康成長,這樣就實現了語文教育要培養學生知道人、了解人,最后達到熱愛人的這一目的。
4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使其感到成功的樂趣,擴大共鳴處
由于經驗、遺傳等因素不僅造就個體生理特點差異,也表現出個體能力、氣質、性格思維等差異,其差異決定了作家作品風格的不同;同樣,個體差異也使學生具有了不同的心理結構和知識結構,不同的學生喜歡不同的作品,就是相同的作品不同的學生也有著不同的認識和感悟。學生對自己喜歡的作品由于自己的心理或知識結構與作者的相同或相近,作品就比較對“口味”,容易產生共鳴,所以文學教學要追求共性,更需要張揚學生個性,這也符合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珍視學生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的要求,因而文學課應采用開放性的課堂形式,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對有些課以采用師生共同討論為主,巧妙利用學生的探究意識,把課堂演繹為激揚個性,彰顯精神的搖籃,在師生思想的不斷碰撞中,使學生不時閃現出來的智慧火花,照亮課堂。教師對學生的獨特感悟要及時肯定,這樣既能促進他們思考的積極性,還會大大提高他們的自信心。因為教師的肯定代表著一種“權威”的認可,學生得到承認就有了成就感,有了成就感就會使自尊心得到極大的滿足,自信心得到極大地增強。另外,同學之間的心理和知識結構有很多相同之處,彼此間的感悟也很容易被理解和認同,這又能很好地促進同學之間的互動。如在學習《遲桂花》時,討論中大部分學生都認為從翁則蓮在郁先生面前的表現可以看出她是位單純善良的女性,但是有位平時發言并不積極的學生卻發表了不同的看法,他認為已婚的則蓮面對異性的凝視和碰觸而“無動于衷”顯得不可信,這不符合人性,并說出了自己的理由,教師及時給予表揚,她顯得很得意興奮,此后再上討論課時她總是踴躍發言。她的表現也帶動了其他同學的積極參與,很好地活躍了課堂,提高了學習效率。總之,要增多師范生對現代作品的共鳴點,教師不論采用什么方式方法,總的原則都要從學生的心理規律、學習規律出發,把文學的知識性、時代性、趣味性、現實性結合起來,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和欣賞能力。能力提高了,他們就能很好地把所學知識納入自己的知識系統進行自我建構,因而容易悟到文本之旨,從而使自我價值得到體現,個性得到張揚。由于他們能真切地體味作品,所以就容易從作品中找到共鳴點了。
作者:劉世芹 單位:濟南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62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