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研究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部分地方本科高校應以就業為導向、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以來,著力于人才的操作應用性能力的培養,逐漸為地方本科高校所重視。因而,各高校、各專業突出強調實踐教學勢在必然。漢語言文學專業作為傳統師范教育專業的漢語言文學該如何適應時發表展的要求?如何沖破招生就業方面的“失語”地位,成為時代的“弄潮兒”呢?經調研,我們提出漢語言文學專業應注重學生“聽說讀寫教”能力的培養,注重應用性能力培養的實踐教學。
一、構建博客輔助《寫作》的教學平臺,鍛煉與提升學生寫作水平
北京大學溫儒敏教授說:“中文系的學生培養有什么特點?和其他文科專業比較有什么更‘強項’的地方?我看就是‘語言文學’的能力,包括文學感受力和評判力,而這一切還要落實到寫作的綜合能力訓練上。”[1]溫教授的這段話為漢語言文學專業培養方案的制定起著指導性的作用。從當今就職崗位看來,文化、教育、出版、傳媒機構以及政府機關等企事業部門都需要從事與漢語言文字運用相關的人才。因此,為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就業率與創業能力,大部分高等院校都認識到加強學生寫作能力培養的必要性。然而,學生寫作水平整體不高,甚至有不少篇章是摘抄他人的,缺乏獨創性、新穎性。究其原因,主要是課程設置的不合理、師資力量的薄弱、學生心態的浮躁與無所謂、教學方法單一等。隨著電子信息時代的到來,網絡正成為現代社會的細胞。網絡以其“交流超時空”、“互動無限制”等優點,成為人們交流溝通、發表言論的重要平臺,成為展示自我的舞臺。教師應充分利用網絡的優勢,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為教學注入新的血液、新的內涵。構建博客寫作教學平臺,利用博客輔助寫作教學,是加強學生寫作訓練、創新《寫作》課程教學模式、提升學生寫作水平的有效途徑。博客(blog),它為學生創設了“有話就說、有事就寫、有情就抒”的自主讀寫時空,這不僅符合當代大學生的富于創新及表現欲的特點,也極大地激發了他們的寫作欲。但是,博客自由寬松的虛擬空間,容易滋生粗制濫作的作品以及惡意中傷的評論等。為此,建立班級博客,把它作為發布、評改作業的平臺。讓學生在虛擬的空間里進行真實的寫作訓練,激發寫作興趣與欲望。然而,當虛擬空間的自由在心中唱響時,落筆之前卻有重重霧靄的遮攔。利用博客的分享評論功能,建立師生之間的交流對話平臺,可以減輕學生心中的顧慮與膽怯。博客中,師生共同遴選作文素材,提供話題;利用博客的評論功能,展開作文互評活動。教師指導學生對每一篇博文撰寫感受、心得或進行鑒賞性寫作。這既可以展現學生的寫作水平,又可以體現他們的鑒賞水平,還是寫作經驗交流的一種重要途徑。為了激發學生共同參與的興趣、調動其積極性,教師組織學生對所撰寫的文章和評論進行評選,評選出“最佳人氣文章”與“精華評論”等,這些獎勵可以嵌進個人平時與期末成績考評。隨著網絡媒介的不斷發展,博客也出現了一些新變化,一種互動性更強、操作更為簡便的新形式———微博———成為網絡寫作新趨勢。可以說,博客與微博平臺的構建,帶來的將不僅僅是寫作能力的提高,更是一場寫作教學與寫作方式的深刻革命。此外,通過微信、QQ、E-mail等方式跟學生進行網上在線交流,共同遴選素材,并為學生釋疑解難,提出建議,也是一些有益的寫作實踐教學模式的改革和探索。學生也可在個人或班級BBS上自由進行創作、評論、回貼等;教師通過評論的方式與學生展開相關的評價與探討,為學生的學習與寫作提供幫助與引導。教師在網絡上與學生共同遴選素材、評改作品等過程中,體現的是“平等中的首席”。師生“平等”,指的是精神上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因而,教師在要求學生積極創作的同時,自己也經常在網上寫“下水”作品。根據師生共同遴選出來的素材,教師率先創作出作品并談談自己的創作手法與思路及作品的優缺點;接著讓學生一起點評,重視學生的意見,采納好的建議并做相應的修改。一個經常“下水”寫作并不斷根據學生的“指導”修改作品的老師,其與學生之間的平等才真正落到了實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和興趣自然會更高。進而,達到教學相長、共同進步、共同成長。
二、構建“閱讀—賞析—話語實踐”的審美感知力培養模式
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具備扎實的漢語言文學基礎和良好的人文素養,熟悉漢語及中國文學的基礎知識,具有較強的審美能力和中文表達能力,具有初步的語言文學研究能力,同時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在文化、教育、出版、傳媒機構以及政府機關等企事業部門從事與漢語言文字運用相關工作的中國語言文學復合型人才。”[2]漢語言文學專業培養的人才應掌握關于語言、文學的基本理論和知識,體現專業性;還必須具有較強的表達能力、分析評論文學作品的審美能力,簡單地說,就是要能將所學知識“用得上”,把所學知識轉化為一定技能的操作應用性能力。應用性能力的培養必須沖破傳統學者的“言志”“載道”的宏大使命的桎梏,教學中將重心置于“聽說讀寫”能力的提升與實踐教學環節的設計等方面。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知識體系主要由語言、文學和寫作三大知識系列構成。作為主干之一的文學類課程更是占據了主導地位,大致包括中國現當代文學、古代文學、外國文學、文學概論、西方文論、美學等。這些文學類課程的知識系統主要是由理論知識與作品構建的。理論知識與作品“焦不離孟”,相生相成,共同架構起了文學知識系統。然而,很多學生以沒有時間、沒有興趣、找不到原著等借口,不去閱讀文本。長此以往,學生的文學感知力和審美能力就在文本閱讀的漠視和淡出中大大地被削弱了。構建“閱讀—賞析—話語實踐”的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既有助于理論知識的學習掌握,也有助于提高審美感知力和欣賞能力。“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在課堂內外充分調動教師“教”的指導與學生“學”的主體性,師生共同品讀、欣賞文本。教學中,教師在尊重學生個性化閱讀和興趣閱讀的基礎上,針對不同的題材和體裁提出不同的閱讀視角與方法,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對文本做出一定的審美判斷。例如,詩歌的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聲情并茂的朗讀能力與審美感知力。“詩緣情而綺靡”,闡釋了詩歌的美在于所蘊含的“情”,以情帶聲的朗讀恰能形象地刻畫和傳遞出作品中的情感,學生在這種聲音藝術中體會“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意境。在教師的指引下,學生積累了一定的知識,也獲得了感知力。僅具有知識和感知力是遠遠不夠的,還需將所學知識內化為能力與素質。“博于問學,明于睿思,篤于務實,志于成人,”這是岳麓書院的教育傳統。[3]這說明學習知識要結合思考、實踐,才能將學習所得升華為自身的能力。在文本閱讀過程中,學生必須充分發揮主體性,勤于思考,敢于實踐。將閱讀過程中產生的心靈感悟和情趣等通過話語實踐的方式表達出來。課堂上,開展“話題式”討論活動。學生積極參與文本閱讀、資料查找、思考、發言、師生點評等一系列實踐活動,有利于將課堂上教師所講授的知識內化為自身的能力,如審美欣賞、寫作能力、表達能力等。這種話題討論活動也可延伸至課外,借助“博客”、“微信”、QQ等網絡平臺在線進行。在網絡上,橫亙于師生之間那道無形的莊嚴約束的屏障被拆除了,學生在輕松愉快、隨意自由的氛圍里學習、談論問題、發表見解等,更有利于促使學生展現自我,提升能力;另外,話題實踐和教學課時的沖突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構筑“教師指導-學生主體”的競賽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化用相關知識的能力與文學表達能力
一直以來,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比較注重第二課堂教學,如,文學作品的閱讀,課前預習、話題實踐等,但總體而言第二課堂教學模式并不完善,沒有構建與專業、課程相適應的體系。充分利用校園文化建設這一平臺開展“導-練”的第二課堂教學,可以改變漢語言文學教學的單一性。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言:“學而時習之”,告訴人們學習知識要與實踐緊密相連,要經常練習并實踐所學過的內容。漢語言文學專業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導向,著重學生的文化素養、審美鑒賞能力和寫作能力等應用性能力的培養。由于主體課堂教學的學時有限,學生應用型能力的培養還須充分利用第二課堂實踐。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大多會走上中小學語文教學的工作崗位,肩負著傳承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培養祖國未來花朵的重擔,因而,在主體課堂教學中需加強中國現當代文學、古代文學、外國文學、文學概論等專業知識的教學;同時,針對專業特性和就業導向,第二課堂教學也需充分利用,可以舉行師范技能大賽(教學設計、課件制作、講課或說課、毛筆字及書法)、朗誦比賽、漢字聽寫大賽、寫作大賽等。“競賽是按照人們的自尊需要、成就需要而激發人們努力向上的一種策略,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動機,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其學習興趣,有利于鼓勵進取、消除懈怠,達到實現自我的目的。”[4]漢語言文學專業“厚基礎、高素質、重實踐、強創新”的人才培養目標成為各類競賽的宗旨。學生通過參與不同的比賽項目,展示自己的優點,從而成就自我。師范技能,即師范生的教學技能。為了促進師范生教學能力的提升,培養一批具有高尚師德、先進教學理念、扎實教學技能的優秀教師后備力量,全國師范院校,包括地方本科院系,紛紛舉辦師范生教學技能競賽。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畢業生擔負著培養祖國未來花朵的重任,因而,提升教學技能勢在必然。課件制作大賽是師范技能大賽中的一項重要環節。多媒體課件的研究與制作比賽。素材的選取、正確而又精辟獨到的分析理解、現代化教育技術的學習與熟練運用等環節缺一不可。為了將完美的自我呈現出來,競賽之前,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選取素材、掌握競賽技巧。教師在每一個環節中盡心盡責,因人選材,幫助學生正確地理解文章,耐心教導現代化教育技術的操作與實踐。教師的“導”要充分運用在學生的“練”上,突破傳統課堂教學中“滿堂灌”的教學方式,旨在提高未來語文教師的現代化教育技術運用水平、知識的化用能力以及理解感受力。挖掘參賽師范生的優秀課件成果,師生共同探討和交流多媒體課件制作經驗和體會,更好地展現出師范生的教學技能,促進實踐操作能力。經過了素材的選取、資料的查找、師生的評改等流程,學生身歷親受、大膽嘗試,不僅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也有利于消解松懈懶散,更重要的是文化素養也得以提高,學生展演能力、化用知識的能力與文學表達能力在競賽中也不斷地得以錘煉和提升。總之,“以賽促學”教學實踐的優勢,不僅體現在學生“為賽而學”的學習主動性強,增強了專業知識的掌握能力與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也提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以及團隊協作能力。
四、頂崗實習的實踐教學模式,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
地方本科院校一直以來擔負著為當地培養合格的教師師資、促進并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重任。其中,漢語言文學專業承擔的主要教育功能就是“用以培養高素質中等學校語文教師的學業門類”[5],其畢業生主要是被輸送至地方中小學校,擔任語文教師。只滿足于大學課堂上教師講授的理論知識的大學生,一旦走向社會,就猶如溫室里的花朵移到室外,難以承受陽光的沐浴和雨露的洗禮。“德育為先,能力為重”的教育見習及頂崗實習等實踐教學,符合新時期轉型背景下師范教育改革發展和教師水平提升的目標。目前,教育見習、實訓已成為漢語言文學專業教育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學生將所學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提升自我專業能力的重要方法。在教師的指導下編寫教案、校內說課、微格教學等實踐活動,培養和加強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學生的教學技能和專業素能。然而,這種校內實訓并沒有給學生太多的登上講臺的機會,也難以全面實踐并積累經驗。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很多高等院校實施頂崗實習。近年來,宜春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也在實施“走出去、促成長”的頂崗實習。本著以提升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從教技能、促進學生成長為核心,以支持農村基礎教育為宗旨,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在大四那年,已經修完了學校主干課程的學分并經過了一定的教學培訓,在學院領導和老師的安排下,到農村基層學校進行為期半年至一年的“全職”教師崗位實習。頂崗實習,即安排師范生到師資薄弱的農村中小學頂替原任課教師和班主任的教學和管理崗位進行實習。頂崗實習突破了傳統囿于校內安全、便于管理等實習觀念,是“師范生根據師范教育的目的、任務和要求,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親自參加教育、教學和管理工作,檢驗自己所學的知識,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及管理等工作能力的過程”。頂崗實習是教育實習和農村支教相結合,既緩解了偏遠農村學校師資不足的問題,也是職前教師培訓的好機會。“學”與“教”的實習任務雙重性決定了頂崗實習生身份的“生”與“師”的雙重性。在實習學校,實習生是教師又不是教師,既是學生又不是學生的尷尬身份給他們頂崗實習過程中帶來了一定的困擾。為了克服他們的尷尬與焦慮感,實行指導上雙導師制度,即大學的指導老師和實習學校指定的導師。學生一旦下去實習,大學里的導師要經常與實習生聯系溝通并定期到實習學校看望學生,傾聽他們的訴說,為他們排解生活上、教學上的困難;實習學校的領導和指定的導師也要排除顧慮,解決實習生生活上的困難,悉心指導、幫助實習生編寫教案、試講、批改作業等教學活動。頂崗實習過程中,實習生剝離了大學生單一的身份,離開了大學里安逸的環境,進入到一個全新的集體。在這個陌生的環境里,呼吸著新鮮的空氣,接觸的是陌生的老師與學生。在老師的關懷與幫助下,在與學生的親密接觸中,實習生得到了更多的上講臺講課的機會,豐富了實際教學技能,積累了教育管理經驗。脫離一方凈土的大學課堂來到農村基層學校的頂崗實習,不僅有效緩解了部分農村學校師資短缺的現實問題,更重要的是拓展了地方本科院校師范專業教育實踐的形式和渠道,有利于實習生了解社會的復雜性、多樣性,更有助于培養實習生吃苦耐勞、迎難而上的品質。
作者:黃志剛 劉麗娟 高建青 單位:宜春學院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62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