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機械化發展成因及促進對策
1赫山農業機械化發展成效
益陽市赫山區位于湘中偏北地區,轄12個鄉鎮、5個街道辦事處,總人口84.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58.2萬人,為勞動力轉移大區。耕地面積3.8萬hm2(57萬畝),常年水稻播種面積6.87萬hm2,連續多年列為全國產糧大縣(區),全區農業機械化得到長足發展。2014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00元。
(1)農業機械化水平不斷提升。至2014年末,全區農機裝備擁有量達到96.3萬kW/12.8萬臺套,水稻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達74.6%,超過全省平均水平9個百分點。水田機耕、水稻機收率兩項指標均達98%,水稻機插率達20%。農田植保、排灌,谷物運輸、初加工等機械化程度不斷提升。特別是水稻育插秧機械化和稻谷烘干機械化這兩個薄弱環節有大的突破,目前已累計推廣插秧機342臺、播種流水線47臺套、建設溫室育秧大棚330座12.5萬m2,建立示范基地13個。全區已累計推廣烘干機52臺,建立糧食烘干點27個,年烘干糧食能力達6萬t,占全區糧食總量的12%。農業機械化全面發展,有力回答了“誰來種田”的提問。
(2)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快速發展。2014年全區農機專業合作社總數達18家,10家合作社進入湖南省政府“千社”工程扶持項目,農機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3666.7hm2(5.5萬畝)。2015年全區新增農機專業合作社28家。農機專業合作社的快速發展,有力地推動了農業生產的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同時也探索了“怎樣種田”的問題。
(3)農機安全生產形勢持續向好。2012年成功創建國家“平安農機”示范區,衡龍橋、滄水鋪、龍光橋等5個鄉鎮成功創建省級“平安農機”示范鄉鎮。農機安全監管工作與農機技術服務相結合,開展“為民服務創先爭優”活動,連續12年全區未發生“較大”以上農機安全生產事故。
(4)農機生產經營產銷兩旺。全區農機生產經營企業在穩中有升的基礎上持續發展。2014年,全區18家農機生產企業,15款產品進入國家購置補貼范圍,實現年產銷4.8億元規模。56家農機銷售企業實現年銷售1.3億元。
2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成因
(1)農機法規為農機化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目前,國家和地方農機法規已基本形成體系:有《農業機械化促進法》、《道路交通安全法》、《農業法》等3部法律;有《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農業機械安全監督管理條例》等2部行政法規;有《湖南省農業機械管理條例》1部地方法規;有《聯合收割機跨區作業管理辦法》、《拖拉機駕駛培訓管理辦法》、《拖拉機駕駛證申領和使用規定)》、《拖拉機登記規定》、《聯合收割機及駕駛員安全監理規定》、《農業機械維修管理規定》、《農業機械產品修理更換、退貨責任規定》、《農業機械試驗鑒定辦法》、《農業機械實地安全檢驗辦法》、《農業機械事故處理辦法》、《湖南省農業機械安全監督管理辦法》等12部部省規章。農機管理法律法規的實施,為促進農機化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相關政策的實施推進了農機化的發展。從2004年開始,中央年年發出1號文件聚焦“三農”問題,多方位、深層次地出臺發展農機化的新思路、新舉措,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同年農機購置補貼政策開始落實,使先進適用的農業機械得以快速推廣,農機裝備結構顯著優化,達到了“農民得實惠、企業得效益、政府得民心”的目的。
(3)相關項目的實施為農機化注入了活力。農業部和省政府“水稻機插秧”等各種農機化項目的實施,快速提升了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服務的能力。湖南省政府還計劃用2年時間在全省扶持建設1000家農機專業合作社,帶動了民間資本向農機行業流入,引導農機合作社購置了農業生產各環節的農業機械,推動了農機社會化服務和農業規模經營,增強了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4)地方政府的行政推動給力農機化發展。就赫山而言,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農機化工作。全區將農機購置補貼、農機安全生產、水稻育插秧機械化技術推廣等3項農機工作,納入了區對鄉鎮的年度績效評估范圍。將水稻育插秧機械化技術推廣工作納入糧食生產工作進行部署。同時區財政安排了必要農機購置補貼累加及機插作業補貼等經費,足額落實農機合作社建設配套扶持資金。健全了區、鄉鎮兩級農機管理機構,全區上下形成合力發展農機化。
3農機化發展中的問題及對策
(1)保障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連續性。目前農機購置補貼實施還不夠科學,影響惠農強農政策拉動效應的最大化。一是部分機具及其補貼額度存在不穩定性。導致生產企業年初制定生產計劃時難以把握生產規模,經銷企業庫存商品時難以確定品目和儲量,購機農民難以確認擬購農機品牌。二是補貼操作啟動偏遲。歷年補貼操作啟動時間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導致農民春節過后的選機購機最宜時節。三是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薄弱環節機具補貼力度偏小。如插秧機,2014年補貼5萬元,2015年減少2萬元,不升反降;機插秧育秧盤,2014年有補貼,2015年沒補貼。因此,要確保國家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改變以往的“一年一政”。應確保補貼機具品目、補貼資金額度的穩定性,讓農民吃上“定心丸”。要加大對高速插秧機和糧食烘干機等大型機具的購置補貼力度,讓農機大戶和專業合作組織享受更多政策實惠。
(2)繼續推進“千社工程”建設。廣大農機大戶和農機專業合作組織強烈請求擴大合作社培建數量,延長培建時間,繼續推進農機合作社培建。目前“千社”工程培建時間過短、數量過少,不能滿足需求。如省政府在2014~2015年支持建設1000家合作社中,赫山2014年有10家獲批,2015年申報15家,但農民要求支持建設合作社的呼聲高漲。據測算,赫山需建農機專業合作社400多個,發展空間大。
(3)改善農機作業環境。多數農機大戶和合作社反映,難以連片集中流轉水田。所承包的水田當中,均多少存在“插花田”、“釘子田”,不利于機械化全程連續流水作業。同時農業基礎差,全區水田間的機耕道,基本上是20世紀60年代大興農田建設時的產物。近年農業綜合開發和國土整理項目,僅建有少量機耕道,其建設標準不高,難適應農機田間通過。田塊間通行能力差,溝壩間通過性差,坡道邊安全系數小,耽誤機械轉運時間,增加機械油耗,增加機械田間運行成本,嚴重影響農機安全通行及高效作業。建議:一是機耕道路建設歸口農機部門組織管理,整合國土整理、農業綜合開發等項目,加大專項資金投入,按鄉村公路建設管理模式,加速推進機耕道建設。二是采取有效措施促進耕地連片集中流轉,對“插花田”“、釘子田”可通過土地置換、代種代管、入股等多種方式解決。
(4)專項扶持農機維修網點建設。廣大農機手反映,農機購置售后“三包”服務基本上能依規開展。隨著農機具擁有量的增長,過“三包”期的農機具在春耕、雙搶、秋收等作業旺季,難于得到及時維修,嚴重影響農時和農機作業效率。農機手冷衛國曾訴苦:2015年春插期間,其2臺插秧機主軸斷裂,如要廠家換軸需要7天;為搶農時,他請專業技術人員維修,到長沙和南縣拆舊補新后才修好,也歷時3天。少數農機廠家不配備或限量配置維修配件、易損件,大型農機具維修的現狀是缺維修師傅、缺維修配件,加上農機維修季節性強、忙閑不勻,多數人不愿從事農機維修工作。因此,建議設立省級專項扶持計劃,按農機合作社培建的運作方法,從資金、技術等方面,扶持農機維修網點建設,完善農機維修服務網絡,解決農機維修難的問題。
(5)進一步暢通農機行業的融資渠道。農機生產企業多數為小型企業,自有資金不足,目前,技改資金只扶持大中型企業,沒有專項安排小型農機生產企業,農機生產企業難以通過融資實現升級轉型。同樣,農機大戶、農機合作組織不能利用農機具進行抵押從金融部門獲得貸款,并且農機行業貸款的利率高于電子等行業。進一步暢通農機行業的融資渠道:一是建議省級財政設立農機貸款貼息專項。對農機生產制造、銷售流通、作業服務等經營者提供限額貼息貸款。二是督促農機抵押貸款政策落地生根。形成多銀行承辦、多資產(補貼機具、生產廠房、經營場地)抵押的貸款通道。三是加大農機生產企業技改資金扶持力度。對中小型農機生產企業,安排適當的技術升級改造資金,幫助其轉型升級。
(6)加強基層農機隊伍建設。目前農機隊伍建設面臨的問題:農村綜合配套改革后,各鄉鎮只明確了1名農機專干,部分農機專干身兼多職,精力有限。隨著近年農機擁有量大幅增加,農機安全宣傳、監管、技術指導和服務、農機購置補貼實施操作等工作量急劇增加,鄉鎮農機管理人員力量跟不上。同時農機技術人員嚴重不足,包括專職農機操作手、農機維修技師和農機推廣技術人員等,現有人員年齡偏大,專業技術型不多,農機技術人員“青黃不接”。建議:一是在2015年年底完成鄉鎮撤并調整后,重新調整核定鄉鎮農機人員編制,確保小鄉鎮2人以上、大鄉鎮3人以上從事農機工作。二是督促貫徹落實《農業法》、《農業技術推廣法》等法律,落實農機培訓和農機推廣隊伍機構和人員經費。三是加大對農機人員培訓的支持力度。建議部省兩級單列農機培訓計劃,在每年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項目中,單獨明確農機行業培訓指標,對農機管理人員、鄉村農機操作人員和農機維修技術人員培訓,提供培訓項目經費支持。
(7)進一步優化政策提高經營者經濟效益。農機化服務社會效益明顯,但經濟效益達不到預期。主要原因是前期機具、設施投入資金多,農機投入回收周期長、投資回報率低。以高速插秧機為例,單臺價格在12萬~15萬元,國家購置補貼50%、但最高不超過5萬。若插秧機開展作業服務,只扣除直接成本油料費,3年內難以收回投資。建議進一步優化政策:一是對直接從事農機作業服務的給予“雙補貼”,即按作業服務面積給予作業服務補貼和作業燃油補貼。二是進一步提高農機購置補貼額度。三是適度降低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和適度提高糧食收購保護價。
作者:陳智勇 單位:湖南省益陽市赫山區農機局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67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