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史學雜志
安徽史學雜志基礎信息:
《安徽史學》雜志是安徽省社會科學院主辦的學術性雜志。它創刊于1957年1月,是當時國內僅有的三家史學專業刊物之一。原名《安徽史學通訊》,由原中國科學院安徽分院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所歷史研究室創辦。1959年,她與該所主辦的另一份史學刊物《安徽歷史學報》合并,更名為《安徽史學》雜志。
1960年,因經濟困難,被迫停刊。1983年4月,中共安徽省委決定建立安徽省社會科學院。該院成立后,立即籌辦恢復《安徽史學》雜志,并自1984年1月開始正式對外公開發行。
《安徽史學》雜志一直保持較高的學術品位。復刊之初,就刊登了徐川一先生就太平天國科舉考試的開始時間與著名歷史學家羅爾綱先生商榷的論文,羅先生很快致函編輯部,要求在訂誤稿前加編者按語,“以我為的”。《光明日報》、《文匯報》相繼發表專論,贊揚羅爾綱先生這種虛心求教、修正錯誤的精神。1999年7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李鐵映在《光明日報》上發表《紀念羅爾綱學習羅爾綱》一文時再次提到此事。
辦刊方針:《安徽史學》雜志的辦刊方針為:堅持黨的基本路線,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繁榮歷史科學,發揮積極的作用。
《安徽史學》雜志的讀者主要是:國內外各大專院校、社會科學研究機構的教學、研究人員,中學歷史教師,以及史學愛好者。
安徽史學雜志辦刊宗旨:
《安徽史學》雜志的辦刊宗旨為:反映國內外史學界的最新史學研究成果和研究動態,注重發揮既有全國影響、又有特色的選題優勢,努力辦成既有較高的學術質量、又有鮮明特色,兼具“虛”“實”,容納古今中外的綜合性的史學刊物。
《安徽史學》雜志的內容涵蓋史學理論、史學評論、世界史、國別史、區域史、專門史、斷代史等史學各門類。
安徽史學雜志欄目設置:
《安徽史學》雜志的重點欄目有:徽學研究、太平天國研究、李鴻章與淮系集團研究、北洋皖系集團研究、家族史研究、陳獨秀研究、胡適研究、新四軍研究等。這些欄目刊發的論文已成為國內外學者研究相關專題時的重要參考文獻。今后將繼續倡導實事求是、學以致用學風,力求多刊發能對20世紀的歷史予以反思、能給人們提供有益思考的論文。
安徽史學雜志期刊榮譽:
經過多年發展,《安徽史學》雜志已經成為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并被評為華東地區優秀期刊、安徽省優秀期刊。
《安徽史學》雜志的社會影響:由于她刊載的論文學術價值較高,被其它學術雜志轉載的數量就比較大。多年來,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已成為評價人文社會科學期刊和論文學術影響的尺度之一,越來越多的學報、社會科學期刊和科研管理部門在評價期刊和學術論文時以它轉載率作為重要參數。據每年3月5日《光明日報》報道,《安徽史學》雜志自2003年以來發表的論文被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轉載的數量在歷史、地理類的排名分別為第8位、第4位、第4位、第5位、第9位。《安徽史學》雜志刊發的論文也有不少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光明日報》等報刊轉載或摘載。如1996年第3期刊載的《武夷名實考》,近2萬字,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1999年第1期刊載的《滕王閣得名考暨滕王閣序新注》,同年6月24日新華社發了通稿,港澳多家媒體跟進,專題介紹這篇論文;2007年第5期刊載的《“三大政策”與獨立自主的新中國外交》也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
《安徽史學》雜志載文信息量近年也有大幅度提高。復刊之初,《安徽史學》雜志為雙月刊,每期80個頁碼;1987年起,因為經費緊張,改為季刊,仍為80頁;1995年增加頁碼為96個;2003年開始恢復為雙月刊,將頁碼增至112個;2004年起,為雙月刊,每期128頁。這不僅縮短了論文發表的周期,也大大增加了信息量,有助于及時地反映史學界的最新成果。
安徽史學雜志訂閱方式:
《安徽史學》雜志主要通過郵局發行,郵發代號為26-9,每期定價8元。雜志國內統一刊號:CN34-1008/K;國際標準刊號:ISSN1005-605X。雜志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徽州大道1009號;郵政編碼:230051。
安徽史學雜志社相關期刊- 沒有相關教育安徽史學雜志社投稿信息1、投稿時請將稿件電子版(以WORD形式)發送至本刊投稿郵箱,在稿件中注明作者的真實姓名、單位、電話、電子郵箱、樣刊投遞地址和郵政編碼,如需署筆名請注明;并提供作者簡介、中文摘要和關鍵詞、參考文獻等內容,具體規范要求如下。
2、作者簡介:姓名(出生年-)、性別、民族(漢族可省略)、籍貫、職稱、學位、簡歷以及研究方向(任選)。
3、中文摘要:篇幅為100~300字;關鍵詞:每篇文章可選3~8個。
4、參考文獻:
(1)專著、論文集、學位論文、報告:[序號]主要責任者.文獻題名.出版社:初版地,初版年.起止頁碼.
(2)期刊文章:[序號]主要責任者.文獻題名.刊名,年,卷(期):起止頁碼.
(3)報紙文章:[序號]主要責任者.文獻題名.報紙名,初版日期(版次).
(4)電子文獻:[序號]主要責任者.電子文獻題名.電子文獻的出處或可獲得地址,發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選).
5、切勿一稿多投。稿件一經發表,即付稿酬。作者著作權使用費與本刊稿酬一次性給付。本刊已被國內多家數據庫收錄,如作者不同意將文章編入,請在來稿時聲明,本刊將作適當處理。
6、對以電子郵件方式投稿者,本刊均以電子郵件方式將處理結果告訴作者,請及時查收電子郵箱;對以信函方式投稿者,仍以信函方式通知作者。對未采用稿件不退原稿,請作者自留底稿;對采用的稿件,在不改變原意的前提下,將作必要的修改、刪節或摘編,如不同意請說明。
7、凡向本刊投稿者,均作自愿接受上述約定。
安徽史學雜志社編輯部征稿歷史學家永遠需要坐“冷板凳”近代北京五金商鋪人力股制度的再認識抗戰時期的上海華商房地產公司南京國民政府國慶紀念中的辛亥記憶“三黨競斗”:中共在高校中建黨的背景分析英國早期鄉村工業社會研究以色列城市化進程中的移民因素徽州祖先譜系的構造與祖、宗、族觀念徽州篁墩氏族遷徙考論明清徽州祁門善和程氏宗族結構研究李鴻章幕府的形成及其主要特色明清安徽與廣東的貿易往來戴名世的史學思想張之洞調和滿漢思想述論張之洞與晚清軍事教育近代化從廢學救國到苦學救國——青年章士釗在日本和英國的留學經歷及其思想轉變清末革命派尊黃現象述論實業建國教育興國政黨治國——論辛亥革命后黃興的政治主張試論吳汝綸對西學的認識段祺瑞力主中國參加一戰緣由新探出席善后會議的國民黨黨員考陳獨秀的科學思想探析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jykx_12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