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經濟中的信貸資源配置效率
一、我國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中的信貸資源配置效率現狀
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根本還是落在實體經濟的發展上,實體經濟的穩定發展是國民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我國目前處于國內經濟轉型發展的關鍵階段,但我國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中的信貸資源配置效率卻一直比較低。信貸資金配置效率也是評判銀行市場業績的標準之一。而我國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信貸資源配置效率一直不高,主要由以下幾個原因引起的:
(1)虛擬經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資金投入
隨著我國經濟形式的多樣化,虛擬經濟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虛擬經濟的高收益吸引了許多金融機構的資金投入。例如高利貸的盛行,促使許多資金流入了這種帶有投機性質的行為中,資本脫離實體經濟,開始進行自我增值。與虛擬經濟的飛速發展相比,實體經濟顯然讓金融失去了興趣。除了高利貸,還有基金招募,也是虛擬經濟飛速發展的證明。例如房地產基金,據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67支私募房地產基金都完成了募集,2012年有94支完成募集。以房地產業為代表,社會資本對虛擬經濟的收益心理期許很高。在資本總量一定的情況下,虛擬經濟的高回報率所吸引了大量的資本,必定會使得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信貸資本出現短缺,降低了信貸資源配置效率。
(2)我國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結構失衡
我國改革開放至今幾十年的時間里,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國生產性的經濟實體由以國有企業為主體轉變為以非國有企業為主體,這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飛速轉型,是我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標志之一。以制造業部門為例,目前非國有企業的銷售額已經占總銷售額的90%以上,就業人數也超過了總人數的九成,可以說非國有企業占據了主體地位。然而,在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中,國有企業和非國有企業獲得的信貸資源比例卻嚴重失調。據官方調查的數據,在過去十年間,國有企業獲得了超過80%的銀行貸款,而非國有企業在銀行貸款的數額還不到銀行放貸總額的20%。其中,在短期貸款中,私營個體企業僅僅占到銀行貸款的3%,鄉鎮企業占到6%。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是我國的金融市場相較于別的市場而言,放開信貸市場比較滯后。我國的商品市場已經發展到以民營企業為主體的階段,但我國的金融市場還是以國有銀行以及國有控股銀行為主體。這兩個主體的不匹配,必然影響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中的信貸資源配置效率。
二、提高信貸資源配置效率的策略
(1)改善金融環境
良好的金融環境不僅能促進金融業的可持續發展,更能夠為資金聚集帶來好處。因此我們要積極改善銀行貸款中存在的問題,特別是針對中小民營企業貸款難的問題,可以通過建立擔保機制來解決。可以大力發展由社會資本、法人資本和民間資本建立的商業擔保機構;也可以著重發展政府出資或政策控股的政策性擔保機構;同時,還可以鼓勵發展企業和自然人設立的互助性擔保機構。可以通過這些擔保體系的持續性監督,重新建立社會信用新的秩序,不斷優化社會信用的環境,改善整個金融環境,實現信貸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金融對實體經濟提供支持的信貸資源配置效率。
(2)完善銀行的運行機制
我國必須逐漸減少對國有銀行的政策扶持,降低對國有銀行的扶持力度,激勵國有銀行通過自身的發展提升自身活力,風險自擔。國有銀行可以改變其粗放的發展模式,通過引進新技術,創新金融產品、提高服務意識、提高辦事效率等方式來完成自己的結構改革,不斷完善自身的運行機制,從根本上達到提升信貸資源配置效率的目的。
(3)找準金融與實體經濟的結合點
要想找準金融與實體經濟的結合點,一定要做好兩方面工作:一方面,政府應以激勵政策為主導,引導各層次的金融機構加大對實體經濟的信貸投資力度。同時,放開資金管制壁壘,以吸引更多的民間資本投入實體經濟的運行和發展。另一方面,要對企業信貸活動進行指導,提高企業的信用等級,提高企業承接貸款的能力。
三、總結
本文概況了資源配置理論在新古典經濟學中的基本概念以及該理論在現代金融業中的引申。以金融資源配置理論為基礎,本文接著分析了我國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中的信貸資源配置效率偏低的兩個原因,并針對我國經濟發展的現狀,對如何提升信貸資源配置效率提出了政策建議。只有不斷提高信貸資源的配置效率,才能促進我國經濟朝著健康穩定的方向不斷發展。
作者:邵慧虹 單位:交通銀行寧波分行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nyqk_35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