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地質雜志
地震地質雜志基礎信息:
本刊是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主辦的學術性期刊。每年3,6,9,12月末出版。以國內外科技工作者及大專院校師生為讀者對象,報道地球科學前沿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反映地球科學的基礎與應用研究進展。辦刊宗旨: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展示高水平的創新成果,培養高級研究人才。
本刊涵蓋的學科領域:活動構造、新構造、地球內部物理、構造物理、地球動力學、地球化學、地震預報、地質年代測定、工程地震、減輕地質災害等。
地震地質雜志欄目設置:
(1)研究論文:報道學科前沿的創新性科研成果(新思路、新方法、新認識、新發現),對本學科領域有一定的影響或對今后的研究工作有較大的參考價值。
(2)科研簡訊:扼要報道具有創新性的最新科研成果。
(3)科研快訊:確屬新發現和原始創新成果的來稿,快審快發,在最近一期刊登。
(4)新技術應用:各種新技術應用于地學研究中所取得的最新成果。
(5)專題綜述:評述重要研究領域的代表性成果、研究現狀、尚待解決的問題、未來發展方向,提出今后的研究工作建議。
(6)學術爭鳴:包括“問題討論”、“學術研討”、“質疑與答復”。主要吸收那些對前沿、邊緣、熱點問題討論的論文,或對《地震地質》已發表的論文提出質疑。
(7)新聞信息:主要報道學術會議、新書評價、辦刊信息等。
地震地質雜志雜志榮譽:
本刊2002年進入“中國期刊方陣”,被評為“雙效期刊”。本刊被《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日本《科技文獻速報》、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2008)CBST科學技術文獻速報(日)(2009)、俄羅斯《文摘雜志》等14個著名檢索系統所收錄。
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
地震地質雜志訂閱方式:
ISSN:0253-4967,CN:11-2192/P,郵發代號:82-809。
地震地質雜志社相關期刊- 世界地質雜志地質科學雜志礦床地質雜志現代地質雜志中國地質雜志地質論評雜志地質通報雜志地質學報雜志地質與勘探雜志地震地質雜志社投稿信息1來稿要論點明確,數據可靠,條理清晰,文字精練。篇幅根據需要而定,本刊一般不做限制。來稿一式2份,用A4紙打印。論文書寫格式可參考本刊2002年以來刊登的文章。
2來稿可以是中文或英文稿。如果是中文稿,加附300字的中文摘要和3~8個關鍵詞,以及1頁左右的英文摘要(附對照的中文)、3~8個關鍵詞;如果是英文稿,加附200詞的英文摘要和3~8個關鍵詞,以及800~1000詞的中文摘要、3~8個關鍵詞(另附中文全文稿,供審校用)。
3文稿中引用他人研究成果時,應按《著作權法》中的有關規定指明其出處,并在參考文獻中列出,由此引發的著作權責任,均由作者自負。
4請附信簡要介紹工作背景、成果意義,明確所投欄目及學科分類。請提供第1作者的主要聯系方式。同時提供4~6位非本單位同行專家(正高級職稱)的詳細通訊方式和研究領域,也可提出要求回避的專家,以便稿件送審時參考。
5來稿是否采用,由本刊編委會最后審定。依照《著作權法》規定,本刊可以對來稿作文字和技術性修改。收稿后5個月內如未得到錄用通知(或修改稿件通知),作者可以自行處理。請勿一稿兩投。不予采用的稿件,將退還作者。
6作者收到修改稿件通知后,應在1個月內將修改稿(連同原稿、退修信、對修改情況的說明、軟盤)寄回本刊編輯部。
7本刊發表的文章,將由編輯部統一納入ChinaInfo信息服務系統,進入因特網提供信息服務,并同時加入《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和《中國期刊網》等,如不同意者,請另投它刊。
地震地質雜志社編輯部征稿縣(市)絕對地震應急能力評估方法的初步研究隱伏活斷層鉆孔聯合剖面對折定位方法烏魯木齊王家溝斷層組地表變形特征及強變形帶寬度徐州廢黃河斷裂帶的空間展布與活動性研究西秦嶺北緣斷裂破裂分段與地震危險性評估云南地區現代構造應力場研究太行山斷裂帶南端的地震縱波速度結構分析龍崗火山區尾波Q值的初步研究海原斷裂帶東南段土壤氣體地球化學特征線彈性含水層井水位、孔壓對引潮位響應的研究及其應用依蘭-伊通斷裂全新世活動的新發現及其意義北京順義-前門-良鄉斷裂探槽的微觀分析及其啟示臨潼-長安斷裂錯距及其分布特征高密度電阻率二維層析成像在郯廬斷裂帶山東濰坊段試驗結果的初步分析淺層地震勘探資料處理中的速度分析參數選取華北地區地震地面危害分布的定量估算近場強地震動數值模擬的簡化計算方法北京地區近斷層強地震動模擬隱伏走滑斷層破裂擴展特征的實驗研究城市活斷層地震勘探的最佳組合方法與應用研究城市活斷層探測信息系統的設計與實現——以福州市活斷層信息管理系統為例液閃法測量斷裂帶水中3H計數效率的標定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zrkx_12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