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期刊投稿是比較難的,這就要求我們在投稿核心期刊時,注意投稿技巧,要準確選擇投稿期刊,注重投稿方法和溝通技巧,一稿一投,認真對待論文修改建議,冷靜對待拒稿。
(一)準確選擇投稿期刊
學術期刊動輒二三個月的審稿期使得作者準確選擇期刊變得非常重要。通常來說,向哪些刊物投稿,作者在寫作之前或者寫作過程中就會有一個大致范圍。但具體到投稿期刊的選擇,筆者認為:首先,作者需要根據論文選題、同類題目的發表情況、文章學術水平和自己發表需要列定一個期刊清單。其次,研讀清單中的期刊,了解其文章風格、欄目設置、近期選題、學術影響力等,據此進一步縮小欲投期刊的目錄范圍。最后,依據文章的學術水平、期刊的影響因子、發表周期等對期刊進行先后排序,選定投稿期刊。在這個過程中,作者可以很方便地在網上查到不同期刊的投稿經驗,作為參考。
(二)注重投稿方法和溝通技巧
確定欲投的學術期刊后,應依據刊物公開的“投稿須知”或者近期發表稿件修改文章格式, 并在稿件上注明作者簡介、電子郵箱、聯系方式等信息,以方便編輯與之聯系。此外,作者還可以附上較為詳細的學術成果簡介,尤其是青年研究者,以使編輯更快地了解作者的學術水平和能力。
當然,如果稿件可以得到領域內知名學者、專家的推薦,稿件更容易引起編輯的注意,但多數情況下作者都需要自投稿件。學術期刊的投稿包括網上投稿系統、電子郵箱投稿和信函投稿三種。
信函投稿是互聯網普及之前的主流投稿方式,但時效性較差而且不適合當前的數字化辦公條件,因此除非刊物有特殊要求,建議盡量避免使用信函投稿。
使用網上投稿系統投稿, 作者只需要按照引導一步步完善稿件信息即可,而且可以實時了解審稿進度,如果刊物的網上投稿系統已經較為成熟,推薦作者投稿時優先使用網上投稿系統。
如果期刊主要通過電子郵件接收稿件,作者應注意以下事項:首先,從編輯的角度來看,更希望能夠一目了然地了解稿件相關信息,如文章題目、作者姓名、工作單位等,因此最好在郵件標題和正文中注明;其次,文章正文以附件的形式發送,更方便編輯審讀;再次,如果投稿時只是將論文以附件的形式發出,正文中沒有任何內容,容易給編輯留下期刊不被重視的印象,因此建議作者郵件正文中簡單介紹一下自己或者文章。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是電子郵箱投稿,就為作者后來與編輯和期刊建立聯系提供了重要的通道。
(三)一稿一投
實際工作中,郵箱中通常會收到作者群發的投稿文章,對于這類文章和作者,即使選題很好、文章質量很好,編輯也會心有忌憚。論文投稿的時候,期刊投稿須知中通常都會注明:請勿一稿多投,尤其作為編輯非常反對作者“一稿多投”, 因為這既浪費編輯的時間, 也浪費審稿人的心血。當然,有一些稿件時效性很強,作者如果一味等待審稿周期結束,可能會錯過發表的最佳時機。此種情況下,建議作者在投稿后一個月左右的時間,主動聯系期刊,咨詢稿件審稿進度,據此確定是等待還是改投。
(四)認真對待論文修改建議
國內大多數學術期刊都實行“三審制”和“雙向匿名審稿制度”,以保證審稿過程的客觀性和公正性。期刊審稿人大都是領域內的專家,因此對于每一條修改建議,作者都要認真對待,仔細分析。如果認同審稿人的審稿建議,就按照建議對文章進行一一修改,并給出詳細的修改說明,同時保留修改痕跡,以方便審稿專家和編輯再次審讀。如果作者不認同審稿人的修改意見,應當慎重和認真地給予詳細說明,有理有據地與審稿人探討。需要注意的是,在整個過程中,作者都應當保持謙虛的態度,尊重審稿人和編輯的辛苦勞動。
(五)冷靜對待拒稿
幾乎所有的研究者都有被拒稿的經歷。論文投稿被拒是痛苦的,也是無法完全避免的,是在學術之路上成長、成熟的必然經歷。收到拒稿信后,作者應禮貌地予以回復,然后冷靜分析被拒稿的原因,是期刊選擇不合適,還是論文自身有待繼續完善。如果是因為期刊選擇不合適,作者重新選擇最初劃定的期刊目錄中的下一個期刊即可。如果是論文自身的質量有待提高,則需要作者繼續研讀文獻、請教專家和同行,對論文加以修改和完善。
論文指導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
SCI期刊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