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文學源遠流長,經歷了長期、復雜的發展演變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文學本體以外的各種現實的、歷史的、政治的、文化的力量對文學發生著影響,文學內部遵循自身規律,歷經盎格魯—薩克遜、文藝復興、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現代主義等不同歷史階段。下面小編介紹一篇英美文學的論文。
[論文摘要]美國華裔文學批評初期突出了作品的族裔性,對于少數族裔政治及社會現狀的關注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作品的文學性,隨著華裔文學發展的成熟與研究的深入,批評話語開始轉向其文學性的訴求,與國外研究發展相比。國內研究相對滯后,作者認為美國華裔文學的文學性與族裔性互為表里,密不可分,作為美國少數族裔文學的一部分,缺乏“華裔性”的文學文本,不能夠算作真正的華裔文學,而缺乏文學性的華裔文本也不可能成為美國文學的一幫分,只有族裔性與文學性結合完美的作品才能成為美國華裔文學的經典之作,我們的研究應從族裔性與文學性融合的角度出發,揭示作品所蘊含的復雜內涵,彰顯作品的藝術魅力。
[論文關鍵詞]美國華裔文學;文學性;族裔性
美國華裔文學作為新興的族裔文學,現已成為美國亞裔文學研究的重要內容,部分作品被選人美國主要文學選集之中,成為美國文學的一個組成部分。美國華裔文學不僅引起了美國讀者以及學界的關注,也引起了我國學者和世界各國學者的極大反響。梳理美國華裔文學創作與批評的發展歷程,我們可以發現,美國華裔文學批評的話語不斷地在族裔性與文學性之間擺動。美國華裔文學作為冒現(emerging)的文學,早期研究更多地突出了作品的族裔性,對于少數族裔政治及社會現狀的關注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作品的文學性研究,隨著華裔文學發展的成熟與研究的深入,批評話語開始轉向對文學性的訴求,可以說,華裔文學的發展促進了批評話語的多元,而批評話語在一定程度上對文學創作和批評實踐又能產生一定的導向作用,梳理美國華裔文學創作與批評之間的關系,思考美國華裔文學批評話語轉向的原因,本文旨在反思美國華裔文學批評存在的不足,揭示美國華裔文學研究發展的新趨向。
一、美國華裔文學創作與批評之間
美國華裔文學批評與美國華裔文學的發展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60年代開始的民權運動、學生運動以及多元文化主義思潮的產生為華裔文學的“冒現”奠定了基礎,而文化研究、后殖民理論與女性主義批評理論的發展為美國華裔文學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石。在某種意義上講,美國華裔文學作為一門學科,成為學術建制的組成部分,應歸于華裔作家和批評家的共同努力,美國華裔作家的創作為研究者提供了批評文本,而沒有早期批評家的努力,美國華裔文學也許還要沉默更長時間,正是由于趙健秀等人的挖掘、整理,才讓美國華裔文學發出自己的聲音,走到讀者面前。因此,回顧美國華裔文學發展的歷程,有助于我們梳理批評的軌跡。從時間上看,美國華裔文學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個階段,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60年代為開創階段,這一時期的作品數量較少,形式多為口頭文學,歌謠,故事等,代表作品包括《吃一碗茶》、《華女阿五》等,這些著作引起瀆者關注的往往是其寫實特點,對于早期移民生活的描寫突出了作品的族裔特色,作品的文學性相對較弱;從60年代到80年代可以視為轉折期,該時期的作品仍保留了較強的族裔性特征,但有所弱化,作品的文學性明顯增強,湯亭亭與譚恩美兩位女性華裔作家的創作最具代表性,從90年代開始,美國華裔文學進入繁榮階段,作家及其創作均呈現出多樣性與復雜性的特點。這一時期的作品不論從體裁還是題材上較以往更加豐富多樣,并表現出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方面,族裔性的弱化。湯亭亭、譚恩美的新作明顯淡化了作品的族裔性,如《第五和平書》、《拯救落水之魚》等;同時,新一代作家不斷涌現,以任碧蓮、雷祖威等人為代表的華裔作家則有意模糊作品主人公的華裔身份,他們的目標是要創作出“一批文學作品——不是作為華裔美國人的作品,而是作為作家的作品”…,在這些作家看來,似乎只有消解了作品的族裔性才能增強作品的文學性,這一時期文學的另一個特點是,以哈金為代表的新移民作家異軍突起,然而他們的創作沒有講述“移民的生活和經歷”,不被看作真正的美國華裔文學。還有研究者把哈金的創作稱為“新東方主義中的‘真實’聲音”。新移民文學給美國華裔文學研究帶來了新的挑戰。
美國華裔文學的發展史在一定程度上映照著美國華裔文學批評的軌跡。在美國,許多研究者把華裔作品中的文化想象當作族裔研究(EthnicStudies)或者人種志(Ethnography)研究的內容,美國學界曾硬性地把《中國佬》劃歸為少數民族研究的范疇,使之接近于歷史文本,突出了文學的政治功用,淡化了文本的文學性,對于《女勇士》,學術界往往簡單的把它歸類為女性文學,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對于作品文學性的探究。以趙健秀為代表的研究者則根據“亞裔感性”判定華裔作家的“真”“偽”,他們編著的《唉咿!》和《大唉咿!》在突出族裔性方面最具代表性。從90年代開始,隨著以任碧蓮為代表的新一代華裔作家的崛起,美國的亞裔文學批評開始向“跨民族主義(transnationa1)”視角的轉換,研究者對于族裔性的關注隨之弱化,女性主義批評、后殖民主義批評以及流散批評取代了單一族裔身份研究。同時,越來越多的學者轉向作品的形式研究,這無疑是美國華裔文學研究的一大進步??墒?,對于美國華裔文學作品的文學性研究難道一定要以消解族裔性為前提嗎?沒有了華裔族性的文本還屬于美國華裔文學嗎?
文學創作與文學批評互為表里,互相影響。美國華裔文學創作的繁榮帶動了美國華裔文學研究的發展,而美國華裔文學批評在一定程度上對創作有促進作用,同時,前期的研究成果對于后續研究具有明顯的導向作用。然而,美國華裔文學批評的導向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帶來了批評話語的重復與研究視角的相對單一,與美國華裔文學創作的繁榮與多元相比,美國華裔文學理論的構建與創作發展的速度不相適應。
不同時期,涌現出了大量不同的華裔作家,而同一位作家在不同時期創作的作品亦有不同的特點,這都給美國華裔文學批評帶來了新的挑戰,如果說哈金早期的作品《等待》是作者站在中國人的立場上用英文創作的中國故事,哈金的新作《自由生活》則是作者站在華裔美國人的立場上描寫的移民生活,屬于典型的美國華裔文學作品,然而,哈金描寫的新移民生活與湯亭亭、譚恩美等筆下的移民生活不同,也與趙建秀等人描寫的美國經驗迥異,解讀這類作品,不能簡單地套用已有的研究范式。同時,值得我們思考的是,哈金早期作品中的主人公大都是生活在社會的“邊緣人”,他所描寫的真實的“中國經驗”不正反映了少數族裔群體在美國社會中被邊緣化的生存狀態嗎?的確,哈金的作品帶有寫實的特點,但過于突出作品的現實主義特色無疑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作品的虛構性,因為他的作品屬于小說范疇,不是生活實錄,不屬于人種學研究的內容,也不是社會學資料大全,研究人員對于作品“中國性”(Chineseness)的界定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作品的文學性——使一部作品成為文學作品的東西。
二、族裔性與文學性之間
美國華裔文學批評是伴隨著對于族裔性的爭論發展起來的。1974年趙健秀、陳耀光、徐忠雄和美國日裔詩人稻田等人合編的《唉咦!亞裔美國作家文集》被認為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里程碑式的文集,“標志著亞美文學作為被承認的研究領域的開端”。該書的序言常被看作亞裔美國文學的“獨立宣言”,堪與愛默生的《論美國學者》相提并論。但是,趙健秀對于“亞裔感性”的界定引起了評論界的一場論爭,習慣上被稱為“湯趙之爭”,其中一個爭論的焦點在于真正的亞裔美國作家的界定,對于這一點,張子清教授曾經提到:趙健秀與湯亭亭就美國華裔族性的爭論之激烈,沒有任何其他亞裔作家可以與之相比,并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一批華裔/亞裔美國評論家,如:林英敏(AmyLing)、黃秀玲(Sau—lingWong)、張敬玨(King—KokCheung)、金惠經(ElaineH.Kim)等。
其實,美國華裔文學的命名本身就暗含了一種特殊性的政治訴求,國內學者蒲若茜認為,趙健秀、徐忠雄等致力于建立“亞裔感性”,“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美國少數族裔追尋族裔性的勝利”。的確,族裔性的構建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美國華裔文學作為亞裔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走進了研究者的視野,成為學術研究的組成部分。然而,在全球化呼聲越來越高的20世紀末,隨著后殖民理論的崛起,遷徙、越界儼然已成為一種世界潮流,國家、民族具有時代性、虛構性,個人的國族歸屬也非與生俱來、亙古不變的,族裔性遂成為一種變動不居的屬性,許多亞裔學者也積極呼應這種觀點,評論家林玉玲(ShirleyGoek—linLim)就明確提出:“屬性本來就有些暖昧……屬性的意涵一直在變,而且屬性建構不免摻雜了政治的因素,屬性不是天生注定,更不是亙古不變”。研究者在構建美國華裔文學族裔性的同時,也在努力超越“族裔性”給研究帶來的種種限制,眾所周知,文學研究的是普遍的人學,對于特定群體經驗的言說如果缺乏普遍意義,就不可能成為偉大的作品。
金惠經1982年發表的《亞裔美國文學作品介紹及其社會脈絡》被認為是“第一部完整研究亞裔美國文學的著作”,也被看作是第一部主題學研究專著,該書超越了趙健秀等人建構的亞裔“英雄傳統”,突出了亞裔美國文學的多樣性,但她的研究與《唉咦!》文選一樣,亞裔美國文學與主流文化的“同化”或“抵抗”構成了二者關系的主體。雖然金惠經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趙健秀等人的民族主義偏狹,開拓了研究的視野,但其多樣性分析仍僅局限在亞裔美國文學內部,亞裔美國文學在改變美國文學傳統、重構美國文學史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
90年代以來,亞洲移民在美國的人口數量激增,美國亞裔文學創作也進一步繁榮,建立在二元對立基礎上的亞裔文學理論和批評方法顯然不能適應亞裔文學快速發展的勢頭,受后殖民主義及后結構主義理論影響,亞裔美國文學的研究范式開始了“從文化民族主義向跨民族主義和離散視角”的轉向l6J,許多研究表明,亞裔美國文學并非獨立于主流意識形態和文學傳統之外,兩者之間存在協調互動關系,亞裔美國文學的復雜性、多樣性和異質性特點促進了研究方法的多樣性,研究人員開始把華裔美國文學納入美國文學或者世界文學的大語境中,重新審視美國華裔文學與主流文學之間的關系,如TinaChen的《雙重能動性》(DoubleAgen—cy,2005.)重新思考亞裔美國主體身份;KandiceChuh所著《另外的想象——論亞裔美國批評》(/mag/r~Oth.e一DnAsianAmericanistCritique,2003。)以及周肖勁等人編著的《亞裔美國文學的形式及流變》(FormandTransformationinAsianAmericanLiterature,2005.)均突出了亞裔文學與主流意識形態及主流文學間的互動研究。而2005年出版的《文學姿態——亞裔美國寫作中的美學》(LiteraryGestures:TheAestheticinAsainA.n~canWriting,2005.)則鮮明地突出了對作品文學性的訴求。
與國外研究相比,國內研究起步略晚,江小明在1981年第1期《外國文學》首次介紹了華裔作家湯亭亭:“新起的華裔美國作家馬克辛·洪·金斯頓”,這標志著國內華裔文學引介的開始,早期比較完整評介美國亞裔文學的論文應為吳冰教授在1995年第2期《國外文學》上發表的“哎一咿!聽聽我們的聲音!一美國亞裔文學初探”一文,但研究發展的速度很快,從90年代末開始逐漸進入了繁榮階段,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美國華裔文學作品的譯介,教材的編寫,研究機構的成立,專題學術會議的召開,研究成果數量的增加和形式的多樣,有不少專著問世,此外,以美國華裔文學為研究內容的博、碩士論文數量也呈上升趨勢。
然而,國內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絕大多數研究集中在湯亭亭和譚恩美及其作品,相對忽視了其他作品研究。另一方面,從研究內容上看,研究者更多地從中國文化視角觀照作品表現了什么,而不是怎樣表現,相對忽視了作品的形式研究。國內出版的美國華裔文學專著多集中在作品的文化內容,此外,在研究方法上,受美國亞裔文學研究范式的影響,研究者往往把美國華裔文學與主流文學對立起來,認為“美國亞(華)裔文學與歐美‘主流’文化和文學相互對立或者毫不相干”…,受女性主義與多元文化主義影響,批評話語主要集中在女性作家及作品研究,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批評話語的獨白和研究范圍的相對狹窄。
三、批評話語的融合
綜合國內研究現狀,可以發現美國華裔文學批評話語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即邊緣話語與中心話語。許多研究者——通常是國內美國文學研究的領軍人物和資深學者,他們認為美國華裔文學作為美國文學中的“邊緣”文本,缺乏足夠的研究價值,族裔文學更多地被看作文化研究而非文學研究的對象,處于文學研究的邊緣。然而,也有學者認為,美國華裔文學作為新興文學,是美國族裔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重構文學經典,改寫美國文學史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同時,作為一名外國文學研究的中國學者,兼具外國語言文學與中國文化知識,在美國華裔文學研究方面享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擁有在國際學術舞臺上的權利話語,從這個意義上講,美國華裔文學研究不應被“邊緣化”,而應當成為批評的中心話語。
究竟這兩種聲音孰是孰非,很難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由于所采取的立場及視角不用,研究者得出了迥異的看法。造成兩種觀點的對立主要原因在于把經典文學與新興文學對立起來,其實,經典作家與作品的研究與族裔文學研究并不矛盾,也非互相排斥,美國文學經典的形成不也經歷了從“邊緣”到“中心”的過程嗎?美國文學從英國文學的陰影中擺脫出來經歷了漫長的過程,而美國文學中的經典作家更是民族繁多,人種也絕非同源。經典文學研究無疑能夠給美國華裔文學批評提供借鑒,而美國華裔文學批評則有助于豐富美國族裔文學研究話語,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拓寬美國文學研究的疆界,豐富研究的內容。因此,經典文學研究與族裔文學研究并不矛盾,而是互為參照,相互融合的。
批評的意義不僅僅在于揭示文本的主題內容或者闡釋其特有的文本結構,更在于揭示文本的復雜性,因此,美國華裔文學批評既不應僅限于族裔性的爭論,也不應為探求作品的文學性而無視其族裔性,因為美國華裔文學作為時代的產物,它一方面帶有了時代的特征,同時,它也擁有文學之所以成為文學的根本特征——文學性,作為美國少數族裔文學的一部分,缺乏華裔性的文學文本,不能夠算作真正的華裔文學,而缺乏文學性的華裔文本也不可能成為美國文學的一部分,美國華裔文學的文學性在一定意義上依托其族裔性,而族裔性在一定程度上又增強著作品的文學性,只有族裔性與文學性結合完美的作品才能成為美國華裔文學的經典之作。
一般說來,美國華裔文學作品的文學性與族裔性存在一定的關系,但并非突出作品的族裔性即提高了作品的文學性,族裔性并非總是顯性的,如任碧蓮創作的《莫納在希望之鄉》、《誰是愛爾蘭人》等作品,無論是作品的主人公還是內容,作者都有意淡化了作品的華裔屬性,這與湯亭亭、譚恩美等華裔作家的創作有著很大的不同,然而,無論作者本人如何不想被看作是華裔作家,從她作品的字里行間,仍然可以看出中國文化對她的影響,盡管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的,隱含在作品其中的,但正是作品族裔性的含混、模糊給作品的解讀帶來了更多不確定性因素,拓寬了解讀的空間,增強了作品的藝術魅力。同樣,對于哈金等新移民作家的作品,研究人員應該更多的關注作品中的“中國經驗”背后表達的心理層面的“美國經驗”,不能簡單的通過對美國華裔文學的界定把他們的創作剔除出研究者的視野。
美國華裔文學的族裔性與文學性并不沖突,美國華裔文學既不應僅是美國華裔作家的創作,也不應僅限于反映華裔內容的美國文學作品,只要是站在美國華裔立場上進行創作的作家,其創作的文本均應納人美國華裔文學研究的范疇。美國華裔文學批評從族裔性向文學性的轉向,既是美國華裔文學發展繁榮的結果,也是美國華裔文學研究深度發展的表征,跨越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從作品的族裔性與文學性融合的角度出發,我們的批評可以更好的揭示美國華裔文學的復雜內涵,彰顯美國華裔文學獨有的藝術魅力。
閱讀范文:外語最新征稿活動中美文學課中教學理念
摘要:英美文學課長期以來都是英語專業難以破解的一道教學難題,而開放式課程的興起卻為我們破解英美文學教學難題提供了難得的思路。本文以教學理念為線索,分析中美文學課之間的差異,以期能為破解英美文學教學難題提供一些有用的東西。
關鍵詞:文學課 教學理念 差異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