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優秀的故事繪本不僅可以作為兒童的閱讀材料,對成人同樣兼具趣味性和啟發性,并可以作為輔助教材走入高校課堂。筆者在所執教的某高校人文藝術類公共選修課“美國文學導讀”課堂中,將英文繪本《火車頭》作為第一課“導論”的教學材料,引導學生了解美國文學的主題特點和相關文學常識。繪本的引入可以讓課堂中的趣味性與知識性、思辨性結合,提高高等院校青年學生對于人文學科的興趣、發散性思維能力與人文素養。
本文源自文學教育(上),2020(10):73-75.《文學教育》(上)創刊于2005年,是由湖北省新聞出版局華楚報刊中心主辦的大型學術期刊。多年來,刊物受到各界好評,社會影響大,發行量在同類期刊中位居前列。
繪本作為一種圖文并茂的文學形式一直受到世界各國讀者的歡迎。21世紀,繪本的文學性亦得到主流文學批評界的重視和研究。作為一種文學體裁,繪本以圖像與文字相互補充闡釋,共同傳達文學意蘊,形成時空并置的敘事模式,呈現詩畫交融的審美特征。而繪本故事作為一種教學資源,亦逐漸被引入世界各國課堂,在激發學生興趣、提高思維、語言和審美能力方面均具有重要意義。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優秀繪本具有深層次的主題和豐富的藝術價值,不僅可以作為兒童的閱讀材料,對于成人來說同樣兼具趣味性和啟發性,有作為高校人文類課程的教學材料的潛質。
一、繪本的教學價值:以《火車頭》為例
出版于2013年的英文故事繪本《火車頭》(Locomotive)問世不久便榮獲2014年美國凱迪克獎、羅伯特F.賽伯特獎等權威兒童繪本獎項,并被當年的《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和《出版人周刊》等刊物評為年度好書,也很快成為美國中小學閱讀課堂常選取的教學材料。這本近40頁、由無韻詩文字敘事和圖像交織的作品由布萊恩·弗洛卡(BrianFloca)創作。弗洛卡生于美國德克薩斯州天普市,獲布朗大學視覺藝術碩士學位,是當代美國頗有名氣的故事繪本作家。《火車頭》的故事時間設定在1869年夏美國歷史上第一條橫貫北美大陸的鐵路———太平洋鐵路通車之時,描述了一對年幼姐弟跟隨母親乘坐火車從內布達斯加州去往西部海港城市舊金山,與父親團聚的旅程。途中經歷的人與事以及窗外的迷人的景物對孩子們而言是一次陌生而新奇的體驗。如果說書中的文字勾畫了故事的輪廓,那么圖像中則隱含著無數的細節。《火車頭》不僅是抒情的童年敘事,也讓讀者通過書中的路線圖和各種畫面,搭乘這趟列車看到了美國的地貌與風物———列車一路奔馳,穿過遼闊的草原,荒無人煙的山脈,經過河流、森林、村莊、城市、與牛羊擦肩而過,駛過搖晃的鐵橋,鉆入漆黑的隧道……一路向西,到達國家的另一端。此外,弗洛卡還以多幅插圖詳細解說蒸汽動力原理和火車結構,讓好奇的讀者了解蒸汽火車的運作方式。
無論從地理、歷史、旅游還是科學的角度來看,《火車頭》都不僅令兒童讀者,也讓成人讀者感受到無窮魅力,該書被譯為中文后亦在中國繪本市場暢銷。而如果從文學的角度來閱讀,《火車頭》則是一首譜寫美國歷史與文化、傳達美國精神的圖像詩歌,是一部以小寫大,富含美國文學主題的讀本。2018年春季學期,筆者在所執教的某高校人文藝術類公共選修課“美國文學導讀”課堂中,將英文版《火車頭》作為第一課“導論”的教學材料。選修該課程的學生均為一二年級非英語專業本科生,對美國文學和英語學習有一定興趣,但缺乏系統的理論知識與文學分析經驗。開學第一課,教師以該繪本引導學生了解美國文學的風景和相關文學常識,以趣味性與知識性、思辨性結合,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與反饋。
二、繪本《火車頭》中的美國文學元素
本次導論課上,教師先簡略介紹美國文學的定義、歷史、分期及主要特點,隨后向學生闡明本課的主要內容,即通過《火車頭》了解美國文學的主題。由于學生課前已事先預習過該繪本,教師通過一系列的提問梳理《火車頭》的概要,如故事發生于哪個年代,反映了美國的哪一段歷史,從中可以看到一個怎樣的美國。對學生的回答進行簡單總結后,教師即引導學生分析《火車頭》中體現的美國文學重要元素。
1.《火車頭》中的美國夢。教師首先向學生介紹“美國夢”是美國國民的重要價值觀,也是其文學作品中反復出現主題。從美國獨立至19世紀,無人居住和擁有的廣袤土地的新大陸為追求美好生活的人們提供了投資開墾的機遇,《獨立宣言》則提出人人都有追求生命、自由和幸福的權利。美國夢即在這一背景下誕生,其在廣義上包括美國的平等、民主、自由等概念,狹義上則指只要即人們必須通過自己的勤奮、勇氣、創意和決心邁向繁榮,通過不懈奮斗便能獲得更好的生活,而不需依賴特定的社會階級和他人的援助。教師隨即要求學生討論美國夢在《火車頭》中的體現。不少學生注意到并《火車頭》的時間設定于19世紀60年代,結合其熟悉的歷史知識,指出此時美國已經進行了數十年的西進運動,大批人員前往西部尋找機遇與夢想。繪本中的“向西,向西,車輪滾滾”“繼續向西、向西,滾滾車輪在星光下行進”等文字書寫了人們不斷開疆拓土、揮灑雄心壯志的時代精神;從圖畫中亦可以看到,鐵軌所到之處,橋梁、隧道、旅館、餐廳、電報線等各種附屬設施隨之建立,“乘客和郵件一同在鐵軌上旅行,訊息電波沿著電線前進,世界正在變得越來越快”,寫出了充滿希望、朝氣蓬勃的時代。討論結尾教師作出總結:美國夢驅動下的新生國家以飛快的步伐向前邁進,而這一切又被繪本中象征著前進動力,歌頌理想、冒險和開拓的美國夢精神的蒸氣火車頭所隱喻。教師進一步向學生指出,美國夢主題貫穿美國文學史,本學期將要學到的《富蘭克林自傳》、《了不起的蓋茨比》和《推銷員之死》,均是反映“美國夢”的經典文本。
2.《火車頭》中的美國文學常見的題材與關切。小火車頭將人們載去遠方尋找新家,暗合了美國文學中移民與融合、遷徙與歸屬的主題。教師在此處先向學生介紹相關歷史文化背景: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自從第一批移民乘坐“五月花”號來到北美大陸,幾個世紀中無數人從世界各地來到美國。美國經濟中政府扮演的角色有限,國民擁有相當的經濟自由,這使得美國社會流動性極大,人們常在不斷地遷徙中開創新生活;時至繪本中所描寫的19世紀中期,美國已完成工業革命,龐大的自然資源和先進工業技術則使得社會流動變得更為可能與頻繁。學生發言中指出,《火車頭》故事中的父親所在的舊金山正是在19世紀淘金熱移民中發展起來的城市,故事結尾母親帶著孩子們與父親團聚,在太平洋西岸尋找到了新家,并將在未來的日子里參與這一城市的建設,這正是千萬美國移民與遷徙者的經歷。移民與遷徙也帶來美國的多元文化,不少學生注意到了繪本圖像中各種膚色、各行各業的美國人,暗示著不同背景的移民遷徙者彼此滲透交流,形成一種新的、具備向心力的文化,即美國“熔爐”文化,從而像同一輛火車上的乘客一樣具有了共同的目的地,在新的世界里找到了家與歸屬感。遷徙所帶來的融合也被鐵路所代表的連接所隱喻,“這條長長的鋼鐵之路,奔流如一條新生的河,將海岸與海岸連接起來”。教師進而向學生指出,本學期要接觸到的《啊,拓荒者!》、《喜福會》等作品均書寫著移民、遷徙與融合的主題;同時,移民帶來的多元文化讓美國文學,特別是20世紀的美國文壇異彩紛呈,女性作家、少數族裔作家和各種邊緣群體的聲音在美國文學中得到凸顯。
3.《火車頭》中的成長主題。成長是世界各國文學作品中常見的母題,美國文學中尤其如此。《火車頭》中的旅行也隱喻著孩子的成長。在這一環節中,教師先向學生介紹了成長小說(initiationstory)的概念,“成長小說中,年輕人的主人公對世界、或對自我的認知或個性經歷了重大的改變,而這一改變將她引向一個成人世界”。在隨后的討論中,學生踴躍發言,指出幾天幾夜的旅行中,故事的主角———兩個孩子———不僅學習到了火車頭的構造和工作原理,接觸了火車上形形色色的乘客,更在旅途中看到了廣闊的世界,啟發了對未來人生目標的思考,這一隱喻著知識積累和閱歷豐富的旅行,讓人想起《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等美國文學的名篇中均蘊含的成長主題。更有學生指出,美國作從一個脫胎于殖民地的新生國家發展成為具有強大影響力的超級大國,書中的孩子旅行也隱喻了美國的成長。
4.《火車頭》中華裔美國人對美國歷史與文學的參與和書寫。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注意到《火車頭》中不止一次出現了華人的形象,而這也是這一繪本在中國暢銷的原因之一。《火車頭》全書第1頁以便以文字追溯了鐵路的修筑過程,“人們從遠方起步,從東邊修過來,從西邊修過來,最后在中間會合。他們清除巨石,開掘隧道。他們高舉鐵錘,重重落下”。而前后頁的圖中可以看到留著辮子的清朝華人或騎馬、或推車,向著修路的地點前進;鐵軌旁掄著鐵錘的三位工人中也有一位是華人。圖文交織的兩頁內容反映了美國的一段重要歷史:1862年,美國國會通過決議修建橫貫美國中西部地區的大鐵路。由于工程艱巨,原先雇傭的白人勞工畏難怠工甚至紛紛逃跑,而后有超過1.2萬名來自中國廣東等地華工應召遠赴美國修鐵路。據載,全長一千一百公里的西段中央太平洋鐵路建設中,有95%的工作是在華工加入后的四年中完成的。國家的發展與交通密切相關,以吃苦耐勞精神著稱的華工加入了美國交通史上的這次重大事件,參與了美國的近代化進程歷史書寫。《火車頭》的最后一頁,舊金山的城市街景中再次出現了留著辮子的華人居民的形象:華人移民的后代定居美國,成為美國重要的少數族裔,從最初的建筑、洗衣、餐飲等行業,全面進軍美國社會生活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各領域。華裔美國人在美國的生活經驗又被作家寫成文字,讓華裔美國文學成為20世紀美國文壇的重要風景。教師也借此機會向學生提及了本學期將要選讀的湯亭亭、譚恩美等華裔美國作家的創作情況。
三、繪本《火車頭》中的文學常識
完成有關美國文學的主題介紹之后,教師還以《火車頭》為例進行了文學常識的介紹。教師通過提問,引導學生注意到《火車頭》是一個類似于短篇小說的故事,具有時間地點、人物、敘事視角、情節、沖突、主題、象征等文學要素,并對作品的主題表現具有重要的意義。
1.繪本的敘事視角。教師著重帶領學生分析《火車頭》獨特的第二人稱的敘事視角。繪本頭至尾以“你/你們”(you)稱呼火車之旅中的主要人物———兩個孩子,但“你/你們”似乎也是指正在閱讀繪本的讀者———盡管時代變遷,但孩子們對于火車的熱愛從未改變,敘事人稱拉近了讀者與故事人物的距離。“你/你們”同時也可以指整列火車上的乘客:如果把美國比作一列火車,那火車上的乘客自然是美國國民,因此“你/你們”參與的這趟火車之旅又隱含著民眾參與國家民族歷史進程的意義。
2.繪本中的意象。“意象”這一重要的文學概念也是本課程的重要學習目標。教師向學生介紹意象是“在詩歌或其他文學形式中觸發感官知覺的、描述物體或質地的語言”。這里的感官知覺不僅包括視覺,也包括聽覺、味覺、觸覺、嗅覺等。學生很快指出,繪本中采取不同的語言描述火車頭亮麗的顏色、引擎的熱氣、噴發蒸汽的聲音,鐵路餐廳食物的香味,均為意象,交織成一場感官的饗宴,而繪本由于其圖文呼應的形式,在意象表現方面具有天然優勢,從而可以向讀者傳遞比傳統的文字形式更為豐富立體的意義。聲音意象方面,《火車頭》的一大特色是英文擬聲詞的運用。教師請學生尋找繪本中的擬聲詞并指出其模擬對象,學生對此體現出濃厚興趣。“克啷克!克啷克!”(Clank!Clank!)是建鐵路的工人們敲擊鐵錘的聲音,“哐啷!哐啷!”(Clang!Clang!)則是是火車進站時的鈴鐺聲,“咝咝”(Hissssssss)和“呼呼”(huff)則是火車頭噴氣的聲音,“突突”(chug-chug)則是火車頭前進時碰擦鐵軌的聲音。弗洛卡運用大量擬聲詞,營造出豐富的節奏感,亦增強了敘事的情緒與張力。讓讀者更有身臨其境之感,也充分引起課堂上希望學習更多英語知識的年輕人的關注。
3.繪本的文字形式。《火車頭》全文以自由韻詩的形式寫成。教師向學生介紹了自由韻詩的特點:雖然沒有規則的音節、韻律及其固定的形式特征,但仍然依靠語言的自然節奏追尋對主題和情感表達。在教師的啟發下,學生在討論和發言中指出《火車頭》采取的自由韻句式短小,節奏鏗鏘,讀來很有火車前進的感覺,賦予讀者詩意的情緒與想象。教師在總結中指出詩歌的形式和內容之間常常暗合或相互烘托,達到形意一體。課堂在學生意猶未盡的討論中結束。
四、結語
故事繪本《火車頭》以表現力豐富的文字結合色彩豐富的畫面,不僅創造出富有詩意的閱讀境界,也深層次書寫了美國的歷史與文化,體現了美國文學的經典主題,并運用了豐富的文學創作手法。作為新時代的文學形式,繪本作為教材的補充讀物的功能已逐漸走入各國中小學課堂,而富于文學性的美國繪本《火車頭》同樣受到了筆者執教的美國文學導論公選課上的高校學生的歡迎。結合以合理的教學設計,優秀的繪本可以作為輔助素材應用于高校人文類課程,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人文素養和發散性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2]布萊恩·弗洛卡.火車頭[M].袁本陽?譯.福建少年兒童出版社,2014.
[3]邱建群,李惠.中美關系史略:從“中國皇后”號駛華到改革開放初期[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2008:61.
[4]嚴蓓雯.繪本小說:一種新的文學形式[J].外國文學動態,2007(05):42-45
[6]艾布拉姆斯.文學術語匯編:第7版[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242.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