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GPS技術的進一步成熟,GPS系統廣泛地應用于民用領域,并日益發揮了其卓越的技術優勢,文章對GPS技術在數字化地形測量分析中的應用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GPS技術,數字化,核心期刊論文發表,地形測量
引言
全球定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衛星定位技術的發展,使測繪科學發生了巨大的變革,長期以來用測角、測距、測水準為主體的常規地面定位技術,正在逐步被以一次性確定三維坐標的、高速度、高效率、高精度的GPS技術所代替。GPS定位技術的高度自動化和所達到的定位精度及其潛力使廣大測量工作者產生了極大的興趣。近兩年來相關測繪技術的發展并先后應用于地形測量也為地形測量的準確性和科學性提供了保障,在此基礎上開展GPS技術數字化地形測量應用研究對地形測量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GPS技術的定義
GPS系統包括3大部分:空間部分-GPS衛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監控系統;用戶設備部分-GPS信號接收機。空間衛星系統由均勻分布在地球6個軌道平面上的24顆高軌道工作衛星構成,衛星每2小時沿近圓形軌道繞地球一周,由星載高精度原子鐘控制無線電發射機在"低噪聲窗口"(無線電窗口中,至8區間的頻區天線噪聲最低的一段是空間遙測及射電干涉測量優先選用頻段)附近發射L1、L2兩種載波,向全球的用戶接收系統連續地播發GPS導航信號。地面監控系統由均勻分布在美國本土和三大洋的美軍基地上的5個監測站、1個主控站和3個注入站構成。
該系統的功能是:監控站用GPS接收系統測量每顆衛星的偽距和距離差,采集氣象數據,并將觀測數據傳送給主控點。主控站接收各監測站的GPS衛星觀測數據、衛星工作狀態數據、各監測站和注入自身的工作狀態數據,及時編算每顆衛星的導航電文并傳送給注入站;控制和協調監測站間,注入時間的工作,檢驗注入衛星的導航電文是否正確以及衛星是否將導航電文發給了GPS用戶系統;診斷衛星工作狀態,改變偏離軌道的衛星位置及姿態,調整備用衛星取代失效衛星。注入站接受主控站送達的各衛星導航電文并將之注入飛越其上空的每顆衛星用戶接收系統主要由以無線電傳感和計算機技術支撐的GPS衛星接收機和GPS數據處理軟件構成。
二、GPS控制測量
GPS控制測量工作與經典大地測量工作相類似,按其性質可分為外業和內業兩大部分。其中:外業工作主要包括選點(即觀測站址的選擇)、建立觀測標志、野外觀測作業以及成果質量檢核等;內業工作主要包括GPS測量的技術設計、測后數據處理以及技術總結等。如果按照GPS測量實施的工作程序,則大體可分為這樣幾個階段:技術設計;選點與建立標志;外業觀測;成果檢核與處理。
1.作業方法:采用兩臺(或兩臺以上)接收機,分別安置在一條(或數條)基線的端點,根據基線長度和要求的精度,按GPS測量系統外業的要求同步觀測四顆以上的衛星數時段,時段長度根據測量等級確定。
2.定位精度:基線測量的精度可達±(5mm+1ppm×D),D為基線長度,以公里計。
3.作業要求:采取這種作業模式所觀測的獨立基線邊,應構成閉合圖形(如三角形、多邊形),以利于觀測成果的檢核,增強網的強度,提高成果的可靠性和精確性。
4.適用范圍:建立國家大地控制網(二等或二等以下);建立精密工程控制網,如橋梁測量、隧道測量等;建立各種加密控制網,如城市測量、工程點測量、道路測量、勘界測量等;觀測中至少跟蹤四顆衛星,同時基線邊一般不要超過15km。
5.注意事項:所有已觀測基線應組成一系列封閉圖形,已利于外業檢核,提高成果可靠度。
三、數字化地形測量的組織
數字化地形測量是工程施工與規劃的基礎,同時由于數字化地形測量需要較高的準確性和精確性,因而需要良好的組織。具體來說主要包括:
1.測量工序
地形測量的工序主要分為兩個環節:一是控制測量與計算機輔助平差計算;二是碎部數據采集與軟件編圖成圖。兩個環節間以數據傳輸為紐帶,即可平行施工又可順序施工,與傳統地形測量相比,減少了大量的中間生產環節。
2.測量方案
數字化地形測量項目的作業方案根據儀器設備條件確定,儀器設備條件不同,作業方案變化各異,一般可選用靜態GPS網作基本控制,導線(網)動態作加密控制,支導線(點)補充測站點,全站儀動態碎部數據采集,進而計算機軟件機助成圖的作業方案。一定條件下,大比例尺數字化地形測量可以一次性全面布網至測站點,并且可以直接先測圖而不受先控制后測圖逐級加密等測量原則的約束。
3.測量方法
在生產工序上,數字化地形測量不一定要遵守先控制、后測圖的原則,控制測量、碎部測圖可以同時進行,甚至可以是先測圖后控制,只是后者需將碎部成圖以控制點為基準借助成圖軟件進行測站糾正。在控制點點之記的制作上,數字化地形測量不一定要將其作為一個專門工作來進行,可依據最終成圖編繪點之記"碎部測圖在數字化地形測量中只是一個數據采集的過程成圖大量的工作已從外業轉移到了內業,目前,碎部成圖作業方法較多,因人而異。
四、GPS技術在數字化地形測量相關技術中的應用
1. GPS技術在數字化地形測量中的應用
1.1 常規測量方法的缺陷
(1) 測量范圍不廣。一般性的借助人力或一般機械進行測量的方法,由于其技術含量有限,操作起來不僅耗費人力、物力,而且測量范圍有限。
(2) 搜集到的用于路線測量控制的起算點間一般很難保證為同一測量系統,國測、軍測、城市控制點往往混雜一起,這就存在系統間的兼容性問題,如果用不兼容的起算點,勢必影響測量質量。
(3) 國家大地點破壞嚴重,影響測量作業。由于國家基礎控制點,大多為20世紀五六十年代完成,經過30多年,有些點由于經濟建設的需要被破壞,有些點則由于人們缺乏知識遭人為破壞。在這些地區進行路線測量作業,往往在50km以上均找不到導線的聯測點。這樣路線控制測量的質量得不到保證。
(4) 地面通視困難往往影響常規測量的實施。一般地形的控制點要求布設300m范圍內。但由于通視的原因,這一條件難以滿足,甚至在大范圍密林、密灌及青紗帳地區,根本無法實施常規控制測量。
2. GPS用于數字化地形測量的特點
(1) 測量范圍廣。GPS技術由于由高策低,測量范圍可以很大。可按需布設控制網,簡化加密級別,省去聯測過渡點。
(2) 測量精度高。隨著GPS技術的日益成熟和快速發展,現今,生產性作業精度可達1~Z10-6mm,國外可達零點幾10-6mm,可建立比常規測量精度更高的控制網。
(3) 各個聯測點之間不要求通視,不必建造高規標。
(4) 觀測自動化程度高。外業用電紐操作,內業用計算機處理數據,作業時間短,效率高。
(5) 測量成果可得三維地心坐標,優于常規測量的平面坐標和高程系統分離狀況,有利于宇航科學、導彈發射等空間科學的應用。
(6) 星座布置完成后,可24h觀測,在雨、霧、雪等條件下亦可全天候作業。
3. 高程控制質量的可靠度分析
在進行控制測量時,由于沒有收集到水準點高程,所以高程控制采用國家二等三角點高程為起算數據,與布設的GPS控制點進行高程擬合,求得控制點GPS高程。由于GPS高程沒有與水準點高程進行聯測、檢核。所以其可靠程度是人們最關心的問題。實際上人們已經通過大量的試驗證明:如果平差結果的各項精度和指標達到規范要求,GPS高程擬合的模型是全理的,擬合的結果能滿足四等水準測量精度的要求。檢驗方案包括同步環檢驗,異步環檢驗和重復基線檢驗。
結束語
GPS技術是現代科學技術的結晶,它是衛星技術、微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和天文觀測技術等高科技尖端技術的綜合產物,GPS技術的出現與不斷完善將會進一步推進地形測量技術的改進,完善和豐富地形測量方法。
參考文獻:
[1] 孟繼紅, 何秀珍. 《數字化地形測量的幾個問題探討》,載《地礦測繪》, 2005,3.
[2] 劉慧. 《論GPS在公路工程測量中的應用》,載《科技咨詢導報》, 2007, 5.
[3] 王志武. 《淺談地形測量中計算機技術的應用》,載《時代經貿》, 2007, S9.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