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藝術新管理上傳統的戲曲藝術有什么影響呢,在戲曲應用管理上的新模式有哪些呢,本文是一篇戲曲論文。傳統戲曲藝術既是歷史的,又活在當下,它是民族文化與智慧的結晶,對社會產生潛移默化、深遠持久的影響。傳統戲曲藝術的精華需要我們保護和傳承,要在保持原有文化內涵的基礎上,不斷革新改進,使其精神風貌朝良性健康的方向發展,讓中國戲曲永遠在世界藝術之林屹立不倒。
《戲曲藝術》關注國內外最新的學術發展方向,全面展示學院的各項科研成果,既能使外界更了解中國戲曲學院的教學科研水平,也能為致力于戲曲研究的同仁們提供全面、豐富的資料來源,并保持它的學科性和通俗性和趣味性。
中國的戲曲藝術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其歷史悠久、種類繁多。但近年來缺乏關注,面臨衰退危機。根據文化部統計數據顯示,戲曲種類在1983年有373個,而到2012年剩下了286個。業內專家估計未來戲曲劇種的消亡可能還會加速,傳統戲曲傳播和發展現狀不容樂觀。這種現象值得我們去思考:這門藝術是去是留?它的當下價值究竟是什么呢?而在筆者看來這門藝術是人類文化的積累,是不可忽視的寶貴財富,而傳統戲曲藝術的價值有兩個方面:一是傳統戲曲藝術本身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這門藝術需要繼承和發展;二是它對社會、對人類有著潛移默化、深遠持久的影響。
一、傳統戲曲需要繼承和發展
(一)傳統的道德感需要繼承
中國戲曲歷史若從西漢時期的百戲算起至今已有兩千多年。它包含著華夏文明的深厚底蘊,是中國千百年歷史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極大的文化價值。它根植于民間鄉土,與人民群眾感情深厚。而正如歷史學者、文藝評論家解璽璋所說:“道德感,就是中國戲曲的價值理念。傳統中國人的道德,不是在學校里上政治課培養出來的,都是在聽戲聽出來的,都是從劇場里慢慢熏陶出來的。中國戲曲里邊忠孝節義、仁義禮智信都有。”可以說戲曲不單只是一種表演形式,而是有著更為深厚的傳統文化意蘊,甚至承載著中華傳統文明的傳播責任。
(二)傳統形式需要發展和創新
當下的社會娛樂休閑方式太多,分散了人們對戲曲這種傳統娛樂方式的注意力,尤其現在的年輕人如果沒有興趣的話幾乎很少接觸戲曲。
雖然戲曲舞臺簡陋,不如明星演唱會的激情四射或大型晚會的隆重大氣,但就因為其簡陋和鮮有道具才更能讓人注重于演員的表演和劇情,充滿了想象空間。傳統戲曲聲腔繁多,劇目數以萬計,有著獨特的表現手段、美學特征、以及燦若群星的藝術家,它是華夏多樣化的文化文明審美觀念的集合。我們沒有理由去舍棄這塊瑰寶,更應該在當下逐漸消亡的趨勢下保護和發展這門藝術。
當下的流行音樂中也會加入戲曲元素,如周杰倫在《霍元甲》中有的片段以京劇的青衣唱腔演繹,而陶喆的《蘇三說》用到了京劇《蘇三起解》的旋律等,還有一些歌詞創作會借鑒戲曲劇目的念白。這些都說明傳統戲曲在當代社會娛樂中還是有地位和價值的,戲曲藝術豐富了流行歌曲的文化意蘊,這是不同藝術的相互碰撞與切磋融合。
戲曲論文:《戲曲研究(第69輯)》主要內容簡介:元代戲曲“孝感”母題考略、臨潼會故事在元明戲曲中的流傳、深得“搬弄三昧”之《金西廂》——試探金圣嘆戲曲導演理論、難煞《牡丹亭》——從青春版昆曲《牡丹亭》說起、《龍泉記》傳奇作者及其佚文、袁于令《合浦珠》傳奇探考、明清劇目考遺(二)、瓦當奇葩南戲化石林成行——明清時期溫州瓦當戲曲現象初探等。
所以社會在發展變遷,傳統戲曲也需要與時俱進,要有創造性的轉化和創新性的發展,一味墨守成規只會繼續衰退,必須面向現實生活,開出時代的“新花”才能吸引更多的觀眾。
二、傳統戲曲對社會的價值
(一)提高個人文化品位
歷史上的文人騷客多寄情于梨園,而他們編寫的劇目都暗含了作者的哲學思想和愛國情感等,這也就是戲曲劇本的文學性質。戲曲藝術表演有著獨特的美感,演員在舞臺上三兩步便走遍天下,七八人即是千軍萬馬,它用虛擬化、程式化的表演形式刻畫人物形象、描繪故事情節、表達思想感情,它的程式、語言、旋律遵循著美學原則和精神內核,這種抽象、寫意的表演耐人尋味,這便是中國傳統戲曲藝術表演的核心。它來自于生活卻又高于生活,觀賞戲曲藝術可以領悟傳統文化底蘊、提升人的藝術鑒賞能力。
(二)豐富校園人文精神
校園文化的導向功能十分重要,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戲曲藝術它包含的人文精神、審美情趣、哲理思想等構成了獨特的文化價值體系,它能夠有效地加強校園文化建設,豐富校園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構建和諧的校園文化。2011年10月29日國家京劇院在四川大學江安校區進行了“高雅藝術進校園”專場演出,讓在場的五千余師生們享受到一場精彩絕倫的京劇文化視聽盛宴,感受到了國粹藝術的非凡魅力。這種戲曲藝術進校園的活動在全國各地高校都有展開,能夠普及優秀的民族文化藝術,讓學生了解世界藝術經典進而更加熱愛中華文化,這對引領高校學生弘揚中華文化、提高藝術修養和文化素質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三)影響社會主流價值觀
傳統戲曲融合了當時社會的價值觀念和主流思想,反應當時社會的意識形態,對社會價值觀有著宣揚和教化的功能。古代戲曲家李漁在《閑情偶寄·詞曲上·結構》中說:“故設此種文詞,借優人說法與大眾齊聽,謂善者如此收場,不善者如此結果,使人知所趨避,是藥人壽世之方,救苦弭災之具也。”是說戲劇有勸善懲惡的作用,這就像儒家提倡禮樂教化一樣。當然,戲曲劇目中也有迷信、封建等落后低俗的內容存在,這就需要繼承者“棄其糟粕,取其精華”,將優秀向上的戲曲劇目廣泛傳播。也需要創作者創作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俱佳的好戲,來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