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高等校園建設快速發展,校園景觀成為環境空間、場所體驗、文化精神塑造的重要載體,校園景觀建設逐漸關注精致細膩與人性體驗。本文是一篇中國成人教育雜志社投稿的論文范文,主要論述了基于視覺形式構建的大學校園景觀環境價值探討。
摘要:形式美法則是設計領域的理論基礎,以滿足人的行為習慣和心理特征為宗旨,而視覺層面上的形式美學表現是目前理論研究最為典型、廣泛的案例。近年來,我國高等校園建設快速發展,校園景觀成為環境空間、場所體驗、文化精神塑造的重要載體,校園景觀建設逐漸關注精致細膩與人本關懷。從視覺層面上去研究形式與功能的共同作用,為復雜景觀形象提供了分析與重組的途徑,使景觀環境設計有章可循。本文從視覺形式構建的角度出發,研究校園環境景觀設計,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視覺形式,校園,景觀環境,價值
大學校園景觀設計越來越受到重視,哈佛校園的唐納噴泉、武大的櫻花大道、墨西哥大學的校園藝術雕塑等,都是莘莘學子乃至游人津津樂道的話題,這些都是校園景觀價值最直接的體現。
1景觀造景要素
1.1地形
地形是景觀的基礎,為植物、鋪裝、水系等提供附著的基礎。大學校園景觀營造注重平坦地形和起伏地形的運用,形成平緩有致、變化適度的地形空間。
1.2植物
植物是景觀設計的重要內容,校園景觀植物主要涉及孤景喬木、行道喬木、植物群落、綠籬灌木、草本花卉、攀援植物、古樹名木等。
1.3鋪裝
鋪裝是對形體的保護和修飾,路面鋪裝和墻面鋪裝能夠保護路基和墻體,增強路面和墻面的變幻效果。
1.4水體
無水不成園,水景是校園景觀的靈魂,校園景觀因水而動、因水而美。在自然式水景構圖中充分地運用幾何美學的基本原理。
1.5環境設施
大學校園環境設施包括椅凳(組合)、亭(廊、架)、運動器械、宣傳(閱報)欄等休閑設施;導向(指示)標識、停車場(棚、庫)等交通設施;垃圾箱、電話亭、售貨亭、郵筒、景觀燈等服務設施;雕塑、花缽、樹池、花池裝飾設施。環境設施是校園景觀的點睛之筆,但由于其體量較小,常被人們忽視,從而使校園景觀的精致度和細膩度不足。
2景觀的價值
按照《哲學新概念詞典》的定義,價值本來是一個古典經濟學概念。自19世紀中葉,被德國哲學界引入于哲學,現已成為現代科學中一個具有廣泛重要意義的新范疇。不同領域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對于價值的定義也不同。歸納“價值”這個概念在現代社會科學中的應用,初步可得出如下結論:“價值”這個概念乃是“意義”這個概念的延伸。在校園景觀環境中,景觀的價值需要通過身處其中的人來界定。綜合生態學、行為學、心理學、景觀規劃等理論研究,得出幾點校園景觀價值的看法:
2.1建造物理空間
景觀環境是對校園建筑場所和環境的深化和改良,使之更適合人的活動需求。
2.1.1生態優化。山水環境和地形植被是大學校園的生態基質,決定了大學校園的局部氣候、環境美景、生態多樣等特性。景觀設計要分析和評估現有生態資源,提出優化與更新策略,創造人與環境相協調的校園景觀。校園基址或開闊平坦、或群山環繞、或濱海沿河、或山水相依,校園景觀設計要善于借助遠山近水之資源,“俗則屏之、嘉則收之”,將延綿的山峰、潺潺的流水納入校園風景視線,增強校園景觀的層次感。校園土建工程可能對地形、水系、植被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景觀設計需要重塑親自然的物理空間,如對山體裸巖進行修復,河道積淤進行清理,現狀密林進行補種等,以還原山水基質的原貌。
2.1.2空間拓展。校園景觀基于現有建筑、道路、綠地等實施空間拓展,延伸人們的活動范圍,增強活動的趣味性。改善建筑架空層、露臺、屋頂、立面的空間感受,如設置屋頂花園、露臺茶歇、垂直綠化、架空層活動場所等。校園規劃與建筑設計中,建筑中庭、回廊、樓間綠地等的設計較為平淡,有的甚至僅為平地。景觀設計能夠增強上述空間的美景度、體驗度,形成建筑室內外空間的過渡與銜接。建筑中庭、回廊、樓間綠地常成為師生交流或學習的場所。校園道路以交通為主要功能,景觀設計依托道路系統構建游步道,使人們的游覽范圍延伸至校園各空間。
2.1.3游憩觀景。景觀設計營造校園游憩和觀景的物理空間。在山巒建亭,極目遠眺校園全景;在水邊建廊,蜿蜒曲折觀水中魚蝦;在道路兩側設置座椅,為往來師生提供休息之所;在建筑中庭或圍廊內設置小庭院,增強建筑庭院的意境,使校園環境增添了游賞和娛樂的氛圍。
2.2營造感官體驗
景觀通過感官體驗滿足人的行為習慣和心理需求,形成環境與人的交互。景觀的效果只能通過人的體驗來實現,校園景觀應為人們提供多種體驗的途徑。這里以親水體驗和植物體驗為例詳述。
水是生命之源,親水體驗是人們環境游憩的重要內容,校園景觀注重水景設計,營造多種體驗途徑。一是濱水駁岸。中國傳統園林認為“無水不成園”,校園景觀中設置中心湖,沿中心湖周邊設置木棧道、親水平臺、汀步、駁坎等設置,使人們能夠近距離體驗水景的靈動。挺水、浮水、沉水植物構成濱水植物景觀,與水岸的起伏漲落相協調。岸線兩側還可以設置灘涂和沙丘,增強水岸的邊界變化。二是疊泉和溪流。以中心湖為核心,營造貫穿校園的溪流水系,通過地勢銜接,將水系延伸至校園各區域,增強水流的生態自凈能力。沿溪流兩側設置景石、垂巖植物,營造流水潺潺的景觀效果。三是噴泉和涌泉。部分校園景觀中設置的噴泉主景和廣場涌泉,吸引人們參與戲水體驗,增強了環境與人的互動性。
植物是景觀的核心要素,植物葉、花、果的色彩、質感、芳香能夠豐富人們的觸覺體驗。景觀設計講求“四季有花”,如春天的杜鵑、玉蘭、迎春,夏天的合歡、木槿、紫薇,秋天的海棠、菊花、桂花,冬天的臘梅等,通過植物的配置可形成四季各異的景觀。植物濃密的樹冠,形成清涼的林下空間;植物遒勁的枝條蜿蜒曲折,形成力量的美感;植物的芳香氣味、沁人心脾,植物景觀的豐富形態成為感官體驗的主要途徑。
2.3塑造文化氣質
大學之魅力不在于空間之廣闊,也不在于建筑之華麗,而在于精神之內涵。景觀以細膩、精致的情懷塑造大學校園的文化氣質。
2.3.1寓志比德。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荷花寓廉潔、牡丹寓富貴、桃李寓師恩、木蘭寓圣潔、青松寓剛毅、臘梅寓孤芳,豐富的植物寓意為校園景觀增添了濃厚的文化色彩。以花文化成為校園精神內涵表達的重要途徑,形成若干以植物隱喻命名的景觀。桃李林種植桃樹、晚櫻、李樹等,表達師恩難忘、桃李天下的寓意。青松林種植雪松、柏樹、杉木等,表達高校學者萬古長青的學術思維和孜孜不倦的探求精神。牡丹園、梅園、木蘭園種植牡丹、梅花、木蘭等植物,表達校園文化的圣潔與清高。以植物之形,寓人文之志,成為大學校園景觀文化塑造的重要方式。
2.3.2景石題刻。楹聯和匾額是中國古典園林點景的重要方式,拙政園的荷風四面亭,點出“亭”為建筑,“荷花”為配景植物,“風”為清涼體驗等要義。以景石題刻為主的校園景觀集中展現了大學文化的深邃,校訓警語、景點題名、大事記載等是景石題刻的主要形式,校訓警語刻于景石,置于顯要位置,成為空間環境的核心,景點題名,或書于景石,或懸于楹聯,如“風雨廊”、“知賢亭”、“未名湖”等,點出景觀的核心文化內涵。大事記載則以碑刻的形式,記錄校園營造的重要事件、主要人物,以示后人。
景觀雕塑具有點景的效果,校園中的文化名人塑像、校園精神抽象雕塑、故事情景雕塑,以或直白、或隱喻、或含蓄的方式,展現校園的歷史和文化。
3結語
大學校園不但是學生學習生活的空間,也是文化發源、思想交流匯集的場所,校園內景觀的打造不但應該從表面的功能實用原則出發,同時從視覺層面上去研究形式與功能的共同作用。只有這樣,才能為復雜景觀形象提供分析與重組的途徑,從景觀價值的實現層面去分析,使景觀環境設計的意義更加腳踏實地。從視覺形式構建的角度出發,研究校園環境景觀設計,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相關期刊簡介:《中國成人教育》(半月刊)創刊于1992年,是由國家教育部主管,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指導,中國成人教育協會、山東省教育廳、山東成人教育協會主辦的國家級成人教育綜合性學術期刊,全國中文核心期刊,是我國成人教育理論研究和宣傳的核心陣地。主要宣傳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傳播國內外成人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社區教育、繼續教育等)理論研究成果,宣傳學校辦學經驗。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