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 素質教育在全國范圍推廣的同時也推動著高中語文的新一輪教學改革,可以切實促進教學方式的創新性發展。高中語文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實踐的同時來鍛煉學生在閱讀中、理解中的綜合實踐水平,引導學生學會通過語文的角度來對現實問題進行分析與思考,促進問題更好更快地解決,從而推動語文教學的核心目的的實現。基于此,高中語文教師在進行論述類文本閱讀的教學實踐中,應當注重對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進行培育,鍛煉學生的語文思維以及人文精神,文章結合高中語文論述類文本閱讀教學的實際現狀來進行分析,促進語文閱讀的教學方式的進一步轉變,營造良好的課堂文化氛圍以及提高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效率,促進高中學生實現多方位、全能型人才的培育。
本文源自毛仲玉, 考試周刊 發表時間:2021-05-17《考試周刊》雜志,于2007年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正式創刊,CN:22-1381/G4,本刊在國內外有廣泛的覆蓋面,題材新穎,信息量大、時效性強的特點,其中主要欄目有:藝術教學與研究、班級管理、幼教天地等。
關鍵詞: 高中語文; 論述類文本閱讀; 教學策略
一、引言
高中語文教師在進行論述類文本閱讀相關內容的課堂教學中,主要圍繞核心論題的議論來展開,并在此基礎之上進一步對作者所持有的觀點與態度進行分析與闡述,說明某種具體道理,并引發讀者的深刻共鳴。在進行此類文本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通過對實際現象、案例開展分析,通過辯證的思維來駁斥一些老舊的思想觀念,通過不同的角度來對同一問題展開進一步的思考,鍛煉學生的語文思維,推動語文良好習慣的養成。在論述類文本教學中可以切實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對后續階段的語文學習起著尤為關鍵的作用。
二、現階段高中論述類文本教學課堂現狀
在高中階段的文體類型中,論述類文本閱讀是比較特別且難度較大的一種,其主要特征是闡明作者的思想觀點并對此展開討論。高中語文的教學模式在很多時候并不完全契合論述類文本閱讀的教學實踐開展,課程內容較多,但課時數量并不足以支撐,有時候在實際教學中急于追求速度而忽略了對文章的特點與重要性的講解。所以,在實際教學中一些教師首先交給學生一部分時間來對文章內容進行大致的熟悉與了解,隨后直接將觀點拋出給學生讓學生圍繞此問題進行討論,缺乏了一個學生主動探求的步驟,自然不利于學生探究能力的發展,在綜合文化素養以及個性化發展層面起到了負面影響。除此之外,教學方式的選擇也是關系課堂效率的重要因素,缺乏良好閱讀學習氛圍的課堂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與閱讀興趣,缺乏興趣指引的學生在面對論述類文本閱讀時難以發揮出實際閱讀效率,長此以往,導致學生難以突破語文閱讀的瓶頸,很難取得實際發展。
在學生層面,也有一定學生缺乏對論述類文本閱讀的重要地位的認識,覺得閱讀此類文本并不會對實際學習生活帶來價值與意義,通篇理論并不利于知識的累計,在錯誤觀念影響之下的學生無論是在課上還是面對課后作業,負面心理因素影響了學生思辨思維的培養,不利于語文綜合能力的培育。
三、學習論述類文本閱讀對學生能力培育的影響
高中生語文思維的培育主要途徑之一便是對語文知識的不斷挖掘與思考,在學習生活實踐中形成高效科學的邏輯能力,善于在學習中、在生活中積極發現并思考問題,并對此積極開展反思與總結。在這種培育途徑中學生可以逐步生成個性化的學習方案,結合自身的實際狀況來鍛煉學生語文學科思維模式,面對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可以通過語文知識進行解答,利用語文思維模式來總結規律發現問題,在生活中推動學習能力的進一步發展。論述類文本閱讀則主要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討論之中,活躍地發表自身看法與觀點,在相互交流中學會通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論點來進行思考與分析,積極發現其他人發言不完善的地方來進行糾正,進一步推動獨立思維的培養。
在這種閱讀教學環境中,對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顯現出很強的邏輯性,在活躍的課堂氛圍的影響之下,在活躍了思維的基礎之上更能推動同學之間的交流頻率,增進師生之間的感情,在相互促進的作用之下感悟閱讀帶給學生的魅力,積攢知識開拓視野,學會通過不同的視角來分析實際問題,更加全面仔細地應對考試或生活中的難題,為學生后期進一步學習語文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打下堅實的學習基礎。
四、閱讀教學的有效化教學策略研究
( 一) 吸取經驗改進教學方式
培育學生的語文思維,可以通過改進論述類文本閱讀的教學方式,在課堂中將主體真正交給學生,讓學生成為閱讀活動的主人,積極主動地開展學習與思考,活躍學生的語文思維。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將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的學習小組來對文本中的具體信息、論點來進行提煉、分析與概括,從而主動地尋求作者在文中想要表達的觀點,達到創新教學方式的目的。教師應當在教學實踐中減少灌輸性知識的所占比重,通過分析與觀察學生的學習特點、學習情況與能力來培育個性化的學習目標,在討論學習中鍛煉學生的探究能力以及自主學習能力,進而推動學生語文閱讀水平的進一步發展。
例如,在進行《拿來主義》相關內容的教學實踐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前實現搜集資料,自主分析什么是拿來主義,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作者對拿來主義的看法是什么,作者在這篇文章中想要給我們輸送什么信息,以及學習這篇文章可以對我們產生哪些幫助? 通過對這些教師預創設問題的討論,學生可以實現通過不同角度來分析文章,進而鍛煉了思維的思辨性,切實地提高了教學效率,高度契合了素質教育的發展需要。
( 二) 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在日常生活中存在大量炒作類的事件,針對這些事件也帶來了大量的論點,從而讓事件實現快速發酵,從而實現博取眼球的效果。在這種現象的推動之下,直接推動了社會民眾的大范圍討論,在課堂中教師也可以結合這些實際案例,選取合適的閱讀材料來引導學生思考并討論,并以此來遷移到論述類文本閱讀的教學中來促進閱讀的學習。教師在實踐教學中可以提取最新的課堂觀點并利用學生感興趣的事物來營造閱讀教學的良好課堂氛圍,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參加到課堂中的積極性,靈活高效地對文章材料進行學習與思考。
例如,在《寡人之于國也》一文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創設貼近生活的情境,如課堂遲到的問題,在本質上遲到十分鐘和遲到二十分鐘有區別嗎? 遲到十分鐘的同學是否可以嘲笑遲到二十分鐘的同學? 教師輔之以詼諧幽默的語言風格,在課堂開始階段便可以營造輕快的氛圍,放松學生的身心,集中注意力到課堂內容之中,進一步感悟語文知識的魅力,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與理解能力。
( 三) 鍛煉學生的思辨能力
論述類文本閱讀是最適宜鍛煉學生思辨能力的途徑之一,在學習論述類文本閱讀的過程中可以不斷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面對傳統、過時的觀點可以積極加以質疑,深入思考問題的實質與核心,通過獨立思考來推動語文文化與知識的不斷創新。因此,在進行論述類文本閱讀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觀點,深入挖掘出現分歧的原因,鍛煉思辨能力,勇于質疑權威,促進學習效率、能力的切實發展。
( 四) 強化師生交流互動
在新一輪課程標準改革的推動之下,雙主體的教學模式是提高課堂實際質量的重要途徑。在新理念的課堂之下,學生與教師在學習中放在同樣的高度之上,教師作為引導者來幫助學生發揮在課堂中的重要角色。語文閱讀的教學是不斷發展、進化的,這個過程是持續的,需要教師與同學的共同參與,在相互信任、相互交流中交換最新的信息,在課堂中師生更加親密頻繁地交流,進一步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相互距離,在課堂中形成一種和諧、平等的關系,讓學生面對教師時放下心理的防備,才可以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提高閱讀效率。
例如,在講授《阿 Q 正傳》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在提出課堂核心問題后,分析主要任務的性格特征,根據這些內容讓學生自由發揮,發表自己的意見,在教師的引導之下創設閱讀情境,加強課堂中師生的交流,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對文章的脈絡初步形成一個簡潔明了的印象; 另一方面,則可以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隨后,教師對學生的探究成果展開適當的點評并給予相應的建議,更加精確地為學生發現個性化的發展道路,提高語文閱讀能力的綜合素養,潛移默化地培養正確的價值觀。
( 五) 緊密連結課堂內外
語文閱讀知識的教學,僅靠課堂中的幾十分鐘是遠遠不夠的。長期積累、生活氣息強都是語文學科的主要特點,只有讓課堂立足生活,才可以真正促進學生語文學科素養的培育。因此,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的時候,必須在保證高效課堂的基礎之上,將語文閱讀知識發散到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讓閱讀在課堂內與課堂外實現有機結合。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當積極去溝通、了解學生的生活環境,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點來引導他們在生活中感受、發現、發展語文閱讀的學習。語文來源于生活中的每一個方面,所以對語文閱讀的學習也不能僅僅局限于課本,廣泛地開展課外閱讀同樣也是積累知識、鍛煉閱讀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師對學生課外閱讀內容進行第一輪篩選,在開放的課外閱讀書目中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挑選出一系列自己感興趣的書目,保證學生的課外閱讀知識積累量,量變是質變的重要基礎,只有在長期廣泛的閱讀積累之下,才可以讓學生的閱讀能力實現質的飛躍,切實提高語文閱讀教學的實效化。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