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態文明觀是繼自然觀、人工自然觀和系統自然觀之后的一種全新的自然觀。該理論的核心是強調人與自然的協調性,關注人類生態系統的發展,這是對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進一步論證。是馬克思恩格斯基于人與自然關系的人化自然觀的生動而豐富的展示。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中包含著豐富而寶貴的生態思想,自然科學的發展對于人類認識自然界具有重要作用。理解和掌握自然辯證法的生態思想,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啟示。
本文源自西安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何素芳, 科學導報 發表時間:2021-04-27《科學導報》雜志,在國內外有廣泛的覆蓋面,題材新穎,信息量大、時效性強的特點,其中主要欄目有:高等教育、教育前沿、教學管理等。
關鍵詞:自然辯證法;生態文明建設;啟示
1.生態文明觀的現代科學基礎
1.1 系統科學為生態文明觀的形成提供了科學的思維方法
正確認識和正確處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是現代自然生態觀建設的一個重要理論基礎和前提,現代自然科學的形成和發展,為建立現代自然觀提供了堅實的科學依據;人與自然之間關系問題是我國生態系統本質問題。
系統科學的產生使科學研究的定向和人類思維的方式發生了重大轉變。其對深入認識人與自然的辨證關系亦具有重要的理論和方法意見。人與自然是典型的物質系統。人、自然、社會以及人類生態系統之間的關系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就是具體的一個聯系統關系。因此,系統科學不僅揭示了出人類社會和自然生態環境之間一直以來始終存在著有利于人類的物質、能源和信息相互傳遞的交流活動,強調該系統要素間必須保持協調發展,而且驗證了生態系統的正確性。系統科學以其科學的理論和思維方法,為人類自覺協調好人與自然的關系指明了道路。人與自然所組成的復雜自組織系統,難免也出現失衡以及不協調,但只要有效調整,尤其是通過人類自覺能動性的正確發揮,不斷增加系統的負熵,失衡及不協調現象便會逐漸消失,系統正常和有序的運動狀態就會慢慢恢復。
1.2 環境科學為生態文明觀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科學理論基礎
環境科學是在我們意識到環境問題現在已經發展成為了一個全球性的重大問題后才逐漸產生并發展起來。它是以保護自然界和社會人類生存環境作為基礎和指導,從人類的自然環境和其變化的角度著手,研究人類在改造自然界的過程中人類和社會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具體科學。其主要任務如下:一、探尋我國乃至全球各地的環境變遷和演化規律。在實現人類對自然界的改造過程中,努力實現環境朝著更加有利于自然界的正確方向前進。二、闡述了人類社會活動與自然生態的關系。以環境自凈能力和自然資源再生增值能力限度作為警示,自覺維持人類在生產或者消費過程中從環境中系統中輸入與輸出的物質與能量保持相對平衡。分析了環境變遷對人們健康生存的影響,探討了環境污染綜合預防的基礎性技術手段和管理舉措。
環境科學所倡導的環境理論觀認為,人類對環境的態度應當是既改造又保護、既統治又服從,保護環境就是保護自己生存的條件。警告我們應該堅決地反對浪費、奢侈、唯意志主義、科技至上主義、環境虛無主義。要求我們規范自身的行為,尊重和保護人、自然以及生態圈,維護我國生物圈的健康與完善,實現人與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相互協調,反對搶占式開發和可能導致環境損害的短期行為,對下一代要承擔理論義務和道德責任,從根本上保證人來的可持續發展。環境科學所體現出的環境保護意識,被生態文明觀吸納和放大。
1.3 生態科學為生態文明觀的形成發揮了重要的科學指導作用
生態科學提供了自然生態系統整體論思想,以一種全新的思考方式和一種全新的理念框架來為我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的形成和發展提供科學指導。
現代生態學的理論已經告訴我們,生態系統已經發展到了一個成熟的階段,它的基本結構和作用,包括每一個生物種群的組織構成,每個生物種群的數目和比例以及每一種物質與能量之間的輸入、輸出等都處于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這也就是所謂的生態平衡。這種均衡主要取決于其生態系統中的自我調節能力,而自我調節的能力則主要取決于其所組成的物種在體內的生物潛能以及其周圍環境的影響。要求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必須符合生態法則,保護環境必須嚴格遵循自然生態系統的運動法則。因此,如何盡快有效地應對生態危機,維護全球性的生態安全與平衡,維護良好的生態系統,正確地運用國家的生態立法進行規范生產,是一個亟待解決的重大社會課題。
2.生態文明觀的內涵和實質
2.1 生態文明觀的基本內涵
生態文明觀指的是一種完全建立在自然科學的理論基礎上、強調如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平衡發展的辯證唯物的自然觀,是整體論、自組織論和生態論的自然觀。同以往的自然觀相比較,生態文明觀更加重視對于生態的系統性、人類和自然之間的整合性、行為和價值之間的選擇性以及對于生態系統的均衡。因而,從世界觀的高度看,它是一種整體論的世界觀。當代科學為理解自然和生態學的完整性提供了基本的科學框架。生態文明觀已經突破了 18 世紀機械論自然觀的限制,合理地吸收了系統自然觀地科學思想,創建了以生態性為特征地新的思維模式。生態觀為人們科學地認識世界和自然,正確地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提供了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
2.2 生態文明觀的主要思想
第一、生態系統是一個自己組織的全新開放型系統。生態系統本身就是一個活的有機體,“就好比一個單一的有機體一樣,生態系統就是一個自組織、自我調控的系統”。與傳統的機械理論中認為自然觀是“死物”不同,生態文明觀將大自然視為一種能夠發揮其作用、自我組織功能的 “活物”。“自組織法”既是社會人類個體生命的基本規律,也是自然和生態系統的基本規律。
第二、生態系統本身就是一個動態平衡的體系,生態系統中各個環節的動態過程都是由整個體系內的物理云蕩所決定。物質、能量以及信息的各種輸入與傳遞方式的輸出,使得生態系統的均衡狀況發生變化,在變換中完成“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交替,取得穩定、變化、發展的統一。
第三、生態系統是人與自然合一的系統,生態文明觀強調人與自然共生于同一系統之中,首肯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和人類同大自然其他構成者在生態上的平等。人類維護生態平衡不是機械的,外在的保持其原來的穩定狀態,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生態文明觀揭示了一個基本的道理:人類應該懂得尊重自然,必須學會與自然和睦相處。
2.3 生態文明觀的實質
人與自然的關系是生態文明觀的本質,人與自然之間的相互關系體現在兩個重要的方面:首先,人作為整個自然界長期生存和發展的結果,其本身也就是整個自然界的組成部分,其次,自然界又是整個人以及其經濟活動的前提。
人和人與自然之間的相互關系是主體和客體之間的相互關系。在我們對某一主體是否作用于其他客體的分析過程中,自然界會發生變化,被深深打印上人類行為的烙印。這一過程與結果,可以稱為客體的主體化。自然界作為一種有自身運動、演化規律的客體,也以其物質本性以及客觀影響與制約著主體的實踐行為,要求主體不斷調整和修正實踐目的與結果,使人類對自然客體的認識更深刻和正確、對之進行改造及利用更合理和充分。這一發展過程與其結果,也是主體的客體化。
3.生態危機與生態文明觀
3.1 生態自然觀是對生態危機反思的必然結果
所謂“生態危機”,主要指人類在進行社會活動時對生態結構以及功能造成破壞或者生命保護維持體系在全球或者局部區域范圍內的崩潰,從而有可能危害到個體的利益,威脅到人的生存與發展。
生態危機指的是它破壞了人與自然之間和諧關系的一種生態環境危機。當今世界乃至當今全球“生態危機”的產生和不斷出現,與身處過去三、四個世紀時代的人類把自己看作自然的主人這種觀念息息相關。這樣的"統治、征服、控制、支配自然的欲望是現代精神的中心特征之一。在這種觀念的種種限制和雙重影響下,人們主要去追求如何才能使得自然界符合不同地區的人類需求,而很少用人類自己的需求與特點去適應自然規律。
3.2 當代生態危機的主要表現
自然資源是人類生活和生產資料的源泉,是人類社會和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是人類生存環境的基本要素。按照自然資源的物質屬性,通常分為再生性資源和非再生資源。“資源危機”主要表現為不可再生資源的枯竭、短缺、污染,可再生資源的急劇下降、退化和消亡。目前,世界上約有 30%的土地是荒漠化,平均每年有 600 萬公頃的土地變成沙漠。每年因荒漠化和土地退化造成的土地生產力損失占 2000 萬公頃,主要是由于人類對植被的破壞。人類對森林的砍伐和草原的過度放牧破壞了水循環,導致氣候干旱和土地上流沙松散沉積。礦物資源也處于危機之中。當代工業國家消耗的礦物資源主要是燃料礦物和金屬礦物,這些礦物數量有限,在人類生產發展的短暫歷史時期,他們不能恢復。并且由于人類的活動造成環境污染,包括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土壤污染等。并且現在的霧霾等等都是空氣污染的結果。
3.3 完善生態文明制度建設
我們要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建立一個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完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及其使用風險控制制度,劃定生態環境保護的紅線,實行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和對生態環境造成損失進行賠償等制度,改革對生態環境的管理。針對眾多企業經濟由于政策不當對環境造成巨大破壞的行為,國家及其他相關部門應當進一步完善對于生態環境的保護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在此基礎上,我們首先應該建立對自然生態的監督管理機構,統一全民對于自然資源和其他資產擁有者的權力和義務,統一監督城鄉各種大氣污染物的排放及其行政執法。其次,國土空間的利用需要按照其用途進行統籌安排,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最后,要對破環生態環境的行為給與大力處罰。
3.4 要辯證地認識和把握“發展”與“保護”的關系
第一、提出了在發展進程中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目標任務是“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產業、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空間格局”。既有力促進了我國經濟社會的穩定和持續高質量發展,又在城市空間結構、產業組織架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四大不同領域積極推動了自然資源的高效節約并取得了許多實質性的重大進展。讓廣大人民群眾可以充分享受生態改革創新以及開放經濟發展帶來的政策紅利。第二、要涵養良好的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總書記在講話中強調,新時代推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促進經濟高質量地發展,必須做到尊重大自然、順應大自然、保護大自然。我們要徹底擯棄征服大自然的陳舊觀念。唯有我們尊重大自然,才能適應大自然。維護自然權益就是我們尊重自然,順應生態環境發展的進一步切身意義上的實踐。所以我們應該樹立更為科學、先進的觀點,必須積極主動地來承擔起對自然資源的保護。第三、要做到準確的判斷與清醒認識當前我國生態環境變化的現狀。習總書記曾經指出,“中國的生態環境矛盾有一個歷史積累過程”。在剛剛過去幾十年發展中,我國的農產品、工業品、服務類產品的規模和生產能力得到了迅速增長,但是提供良好的生態產品的能力正在逐漸減弱,一些偏遠地區的環境正在嚴重惡化,這就需要我們應該盡力補充生態文明建設的短板。
發展固然重要,同時我們也需要進一步加大對于生態系統的管理和保護力度,首先我們應該實施對生態系統的保護,構建健康生物多樣性的保護體系,以及提升整個生態系統的安全性和穩定。其次我們一定要更加注重國家土地的綠化,現在由于我國沙漠化、水土流失嚴重,所以我國應該進一步加強對濕地的保護以及恢復。最后,加強對于退耕還林還草的管理和治理強度,完善天然林的保護體系。
3.5 科技創新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力量
恩格斯《自然辯證法》中寫到:“從本世紀自然科學大踏步前進以來我們就愈來愈有能力去認識自身是和自然界一致的”,就科學技術而言,在學界中有兩個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科學技術是負能量的,它是經濟危機存在的根源。另一種對立的觀點認為科學技術是絕對中立的,科學技術就是對自然界最真實的反應。在恩格斯看來,這兩種觀點都沒有用辯證的眼觀看待這個問題。其實生態危機一直存在,只不過它會到一定程度才會徹底爆發出來,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高科技給我們生活帶來了很多便利,但是使用不當時有可能給我們帶來滅絕性的傷害。所以科學技術對于人類而言,并不是完全負面的存在。但是,科學技術之所以出現,是人們為了生活更加便捷而創造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科學技術是絕對中立的觀點并不是正確的。早期的時候,我們主要犧牲環境換來經濟的發展,這種犧牲無疑是巨大的。空氣重返清澈、河流污染治理以及固體廢棄物的處理都離不開科學技術。一方面,政府還需要全面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發展理念。地方政府需要將科技創新和生態環境管理有機地結合起來,并且積極應用國家的政策,以科技創新促進生態環境文明的建設。另一方面,生態環境治理不僅需要政府的參與,還需要人民群眾自發的參與。現在全民提倡低碳生活,共享單車的出現、電子第三方支付、電子商務平臺的發展以及前一段時間倡導的垃圾分類等無不體現著科技創新與我國生態環境治理的關系。
如何協調好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已經成為了全人類普遍關心的問題。我們要正視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不僅要遵循自然規律和科學概論發展社會生產力,也必須遵循自然界中社會發展的規律來去改變其生產關系。建設生態文明不僅與我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有關,甚至與我們的思維以及價值觀念也息息相關。現在,我們已經開始走進新時代,我們更需要采取可操作性強的手段來推進我國的生態文明工程建設,我們秉承著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以及保護自然的發展理念,將環境保護與節約資源聯系起來,加快推動我國的生態文明管理體制改革,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到經濟、文化、生態、文化以及社會建設的方方面面。同時,調動全民的積極性,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從而全面解決環境問題。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