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成立 40 周年之際,通過回顧個人從事自然辯證法學習、研究和教學的經歷,展現中國自然辯證法學派的形成與發展的過程,表明中國的自然辯證法學派在發揮社會功能、影響社會實踐方面的重要意義。同時,自然辯證法也應跟上時代發展,深入研究工程哲學,吸納中國特色的周易辯證法,為建設 21 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做貢獻。
本文源自丘亮輝;, 自然辯證法研究 發表時間:2021-07-16
關鍵詞: 自然辯證法學派; 21 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
在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成立 40 周年之際,梳理了1958 年以來我對自然辯證法學習、研究和教學的三點感悟,獻給自然辯證法學派學術共同體的學友指正。
一、中國自然辯證法學派問題
于光遠在上海、延安、新中國成立和改革開放時期堅持學習和研究自然辯證法。他畢生致力于自然辯證法的研究,曾經囑咐我和胡冀燕將他的研究成果編成《一個哲學學派正在中國興起》一書, 1990 年由我交給江西科技出版社出版。我認為這本書 標 志 著 中 國 特 色 自 然辯證法哲學學派的建立?!?〕
自然辯證法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學派,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自然辯證法”的部分,也是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的科學的馬克思主義的自然觀、科學技術觀、科學技術方法論、科學技術社會學?!?〕中國的自然辯證法學派總體上沿著自然哲學、科學哲學、技術哲學、工程哲學的道路發展,解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遇到的一些實際問題。〔3〕關于這段漫長的歷史,于光遠在《一個哲學學派正在中國興起》一書中,記錄了他對自然辯證法的研究成果和指導思想。龔育之在其著作《自然辯證法在中國》和《中國自然辯證法史》中做了全面總結,并在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明確了今后的發展方向。〔4〕李惠國在《于光遠———自然辯證法學科的奠基人》一文中也有很好的總結,并且介紹了他 1986 年陪同于光遠先生訪問德國時,在法蘭克福大學總結的中國自然辯證法的四個特點,哈貝馬斯聽后感慨道: “我很贊賞你們中國自然辯證法學派的工作,你們學派第三 ( 指哲學家和科學家建立聯盟) 、第四( 指參與國家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的研究) 個特點我們是做不到的。”〔5〕98 這個評價引發了于光遠對于中國自然辯證法學派的思考。
二、自然辯證法學派的社會功能
新中國成立后,知識分子開始學習馬克思主義。首先學習唯物史觀,認識到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原始社會發展為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的必然規律,提高了對中國共產黨革命事業的認識。其次是學習自然辯證法,主要引導知識分子通過自己的業務實踐,樹立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實現黨對知識分子的思想領導。雖然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自然辯證法的研究和工作被完全否定了,但后來的事實證明,唯物史觀和通過業務實踐建立的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是非常牢固的。它造就了一代忠誠于祖國和共產黨的知識分子隊伍,充分體現了自然辯證法學派的社會功能。
自然辯證法學派重視理論聯系實際,研究建設和改革中不斷出現的新問題,在一些重要的歷史發展的節點上發揮了重要作用。鑒于受到蘇聯李森科在生物遺傳學討論中混淆學術問題和政治問題的惡劣影響,1958 年在青島遺傳學座談會上自然辯證法學者提出了發展科學文化藝術的“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方針,受到黨中央的重視。在大規模疾風暴雨式的階級斗爭結束后,在黨的八大提出 “向地球開戰”、大搞建設的時代,自然辯證法學者首次提出馬克思主義要從“革命的哲學”向“建設的哲學”轉變〔2〕,使人們重新認識了馬克思主義的時代意義; 在反對“四人幫”的撥亂反正時期,自然辯證法學者反對批判唯生產力論,堅持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唯物史觀,并且批駁了“用馬克思主義代替自然科學研究”的錯誤觀點?!?〕
1978 年 1 月,經鄧小平等中央領導批示,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成立。研究會在恩格斯自然辯證法思想的指導下,開展了自然、科學、技術、工程與社會的哲學理論研究。
在醫學研究領域,毛澤東時代確立了中西醫結合是中國醫學發展的方針。由于中西醫結合占用大部分研究經費又難以在短時間內取得突破,導致中醫與西醫的專業研究經費難以為繼,激起中、西醫之間的嚴重分歧。1979 年在廣州召開的醫學辯證法研討會上提出了中醫、西醫、中西醫結合三駕馬車同 步 發 展 的 思 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矛盾?!?〕后來,醫學辯證法學會又在醫學倫理學、臨床思維、醫療資源的社會分配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研究成果在社會上產生了積極的反響,促進了醫療變革,受到了國家衛生部門和國際醫學界的重視。
文化大革命后,國家面臨著重建社會秩序、恢復經濟發展的重任。民生( 特別是城鎮職工住房問題) 一直是擺在政府面前的大問題。在改革開放方針的指引下,政府放開限制,允許各單位集資建房,城市的輪廓結構開始發生重大變化。由于不懂城市發展的規律,城市規劃統一管理機構又被社會運動沖垮,交通、商業、教育、文化、醫療等公共配套設施的建設嚴重滯后,居民住進新房卻買不到油鹽柴米,附近沒有醫院、學校、派出所、公園和娛樂場所等,引發了新的社會問題。1982 年,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召開全國城市發展戰略思想學術討論會。于光遠提出,自然辯證法不僅要研究“天然自然”,也要研究像城市這樣的“人工自然”,解決相關現實問題。當時,會議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時任國家領導人的萬里、胡啟立親自會見了會議代表,并通過了恢復城市規劃委員會等多項建議。作為一次學術會議,會議紀要最終刊登在《人民日報》頭版頭條,足見其分量之重。
改革開放出臺一系列新的政策措施,在經濟運行的實踐中產生了諸多不協調的問題。自然辯證法研究會與經濟學團體聯合會等單位籌辦由學術界、企業家和政府官員共同參加的“雙月經濟座談會”,圍繞兩個月內國內經濟形勢的發展和改革新政策的實施而出現新的社會問題進行座談; 與會三方面的代表上情下達又下情上傳,對新出現的問題進行評估并研究補救措施,用企業、學者和政府官員集體的智慧解決諸多改革開放中出現的新問題,受到社會的普遍歡迎。
1987 年,中國城市依然面臨糧食供應緊張的問題,影響社會的穩定,為此,農業辯證法委員會組織開展了歷時一年的“糧食與社會”戰略研究,邀請國家計委、農業部、農業科學院,以及紡織工業部、外經貿部等有關部委和各省市領導參加,分析了糧食生產和使用的諸要素,合理調整食物結構,有序調整與糧食有關的棉花、肉類、飼養業、副食品生產的關系,促進工農業協調發展等復雜經濟社會問題的研究,形成了多項寶貴成果,其中有一項就是發展飼料工業。當時,國家糧食供應中有相當比例的糧食要拿去用作飼料,是造成糧食緊張的一個重要原因。依據當時的技術,糧食中的氨基酸已經可以實現工業合成,以便節省用作飼料的糧食,只是國家沒有飼料工業的投資項目,國家計委感到為難。在課題組的建議下,國家計劃單列了飼料工業投資項目。合成氨基酸工廠投產后不但有效節約了糧食,同時也促進了飼料工業和飼養業的發展。此后,課題組在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又根據需要開展了“棉花與社會”和“菜籃子工程”的研究,這些研究受到中央領導和社會各界的重視,并且批轉多個省市分管農業的領導和課題組共同研究實施辦法并且進行試點,有效緩解了城市肉類供應和菜籃子等民生問題。
以上研究得到中國科協的肯定。1987 年,在于光遠理事長的建議下,中國科協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成立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聯盟委員會。錢三強為委員會主任委員,實際工作主要由自然辯證法研究會( 后轉入中國科協咨詢中心) 負責。根據當時民工潮凸顯的交通運輸難題,兩科聯盟委員會開展了“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研究。與以往“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方式不同,這次通過統籌協調,綜合鐵路、航空、水運、公路、管道五種運輸方式綜合治理。在李國豪教授的主持下,歷時三年完成了 1 項主課題研究報告和 14 個分課題研究報告、12 項咨詢建議。整個研究過程得到了國家經委、交通運輸部領導、專家的大力支持,鄒家華副總理、朱镕基總理多次聽取了課題研究匯報。最終,該項成果榮獲了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國家科委、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專家評價該研究是: “我國目前交通運輸戰略研究中處于領先水平的一項成果,對于國家宏觀決策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中國是世界工程大國,每年有幾十萬億的工程投資,幾億噸的鋼鐵、水泥進行最大規模的工程建設,出現大量的問題,自然辯證法學者在國際上率先提出了工程哲學研究的理論方向,與中國工程院共同開展了近二十年持續不斷的理論聯系實際研究,以殷瑞鈺院士和李伯聰教授為首的研究團隊提出了科學技術工程三元論、工程本體論、工程演化論、工程方法論、工程知識論等五論,形成了工程哲學的中國學派,進一步發揮了中國自然辯證法應有的社會功能。〔2,6〕此外,還有其他如“教育改革”“文化論壇”等重要的學術活動,事實證明用馬克思主義自然觀辯證地綜合治理科學、技術、工程對經濟文化社會發展的問題,獲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應。
三、學派對發展 21 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的啟示
19 世紀 40 年代,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性繼承人類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思維科學的基礎上,創立了由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組成的馬克思主義。按照恩格斯《自然辯證法》和《反杜林論》的說法,細胞學說、能量守恒轉化定律和達爾文生物進化論三大科學發現是辯證唯物主義和唯物辯證法的認識論基礎。按照馬克思《資本論》的分析,資本主義是歷史唯物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產生的社會基礎。一百多年來特別是 20 世紀社會革命和科學技術革命兩大潮流中,科學技術所取得的劃時代進展尤為顯著。恩格斯說過,隨著自然科學領域每一個劃時代的發現,唯物主義也必然要改變自己的形式?!?〕329 - 331 隨著科技發展和時代變化,思維方式也從科學思維進入互聯網的工程思維,主客二元思維發展到非線性的多元思維,認識能力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以上科學技術的新發展、社會基礎的變革、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工程思維方式,為發展 21 世紀馬克思主義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條件。
20 世紀以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量子力學理論、生物遺傳密碼 DNA 的發現、非平衡態理論、自組織理論、協同學的混沌理論等都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科學發現。新的科學發現在從宏觀到微觀,從宇宙學、星系到河外星系研究,從原子到夸克,從細胞到基因的生物學研究,無論是廣度還是深度,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新的科學發現導致了五項技術發明: 原子能和新能源應用技術; 計算機互聯網技術; 以克隆綿羊多利、人類基因組計劃和合成生命為標志的生命科學技術革命; 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社會基礎設施項目和產業的大發展,特別是第三產業、科技產業的發展和大型項目的建設,它們都極大地改變了社會的面貌。
21 世紀,面對第五次科技革命、新世紀的“烏云”( 暗物質、暗能量) 、黑洞、新量子革命、高能物理、航天工程探索、大尺度宇宙空間突破、分子生物學等,馬克思的自然觀、唯物主義和認識論迎來了新的挑戰。“互聯網 + ”、物聯網、大數據和云計算技術的應用帶來了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的相互作用,導致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向縱深發展; 3D 打印和定制化生產引起的生產過程、生產方式和生產關系的革命,特別是工程哲學的研究,工程建造過程中生產力的構建與生產關系的配置,推動著微觀唯物史觀的研究?!?〕每一項工程的建造,都以生產工具和裝備為主的勞動資料的選擇,生產過程的勞動對象的引入,具有一定生產經驗與勞動技能的勞動者等生產力的基本要素的建構,并且匹配相應的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所有制,確定人們在生產過程中形成的地位及相互關系,以及由此形成的分配、交換、消費關系等三大要素的生產關系。工程的本質是造物,造物就是直接的生產力的建構和生產關系的配置,從而一系列同類的工程構成產業。隨著產業哲學的研究、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生產關系的改革,中觀唯物史觀的研究促進了唯物史觀的理論在實際生產中的可調節和可控制的創新。經濟全球化促進革命的馬克思主義向建設的馬克思主義的轉化,并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的創新。習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體學習時提出 “發展 21 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正是適逢其時,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大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的新課題。
五百年的社會主義發展經歷了空想社會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兩個階段。一百多年前,馬克思總結了 19 世紀空想社會主義的歷史經驗,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哲學的指導下,提出了勞動價值論和剩余價值論,創立了以階級斗爭和無產階級專政為核心的科學社會主義革命理論。20 世紀的社會革命和科技革命風起云涌、驚心動魄。終以蘇聯社會主義解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屹立世界和美國世界霸權的衰落落幕。從 21 世紀初剛剛興起的工程哲學反思近一個世紀的科學社會主義革命,我們會發現建設社會主義實際上是一項偉大的社會工程。〔8〕
工程哲學認為,與科學問題不同,工程問題的答案不具有科學的唯一性。從問題的來源、性質和解決特點來看,都有此時、此地性問題,需要運用工程思維加以考慮和解決。工程思維是以“造物”為導向的思維,基本內容是求解“工程問題”; 工程思維不能簡單等同于科學思維或藝術思維,但工程思維又同時具有科學思維和藝術思維的某些特征; 工程哲學必須重視對工程思維、工程知識和工程方法的研究,特別是處理極其復雜的社會主義工程問題,更離不開工程思維。〔8〕
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表明,馬克思主義必須與中國的實際相結合,包括與中國社會現實的結合,與最廣大人民群眾需要的結合,與歷史傳統的結合。馬克思主義也只有根植于中國的“國情”與“文化”,才能在中國“生根發芽”,而中國文化的包容性一定能夠吸納馬克思主義?!?〕
我們需要全面、系統、準確地認識馬克思主義,也需要全面、系統、準確地認識中國傳統文化。當我們談到儒、道、釋等傳統文化,或者說“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的儒家文化時,其實我們講的是兩千五百年來的傳統文化,而中國的文明傳統遠不止如此。因此,我們不應忘記,中國的根文化是易道文化,是伏羲畫卦、連山易、歸藏易到《周易》以文字的形式書寫了中國的易道文化。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主要是易道應用體系的構建。儒家和法家主要是易道在社會治理中的運用; 道家是易道在人與自然關系中的運用; 釋教是易道在修身養性中的運用; 黃帝內經是易道在人的健康中的運用; 兵家是易道在戰爭中的運用; 縱橫家是易道在謀略和外交方面的應用等。儒、法、道、釋、醫以及兵家和連橫合縱的謀略等學派是易道文化在天地人之間全方位應用的延伸和延續。因此,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化的結合首要的、最終體現中國特色的是易道文化,儒法道釋醫謀等諸子百家也就在其中了?!?0〕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問題是物質與精神、客觀與主觀的關系問題; 易道哲學是研究天地人關系的哲學,在追求天人合一的目標的過程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被看作是世界發展的普遍規律。這兩種站在世界之外看世界的哲學和站在世界之內看世界的哲學正好是相輔相成、互相補充的認識論。正如漢代吸收羅馬文化創造了漢代的輝煌、唐代吸收佛教文化創造了大唐盛世一樣,現代易學吸收馬克思主義和先進科學文化,必將促進中國文化的偉大復興。
在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成立 40 周年之際,回顧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一百多年的歷史,中國共產黨人為此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如果說毛澤東思想主要是革命時期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話,那么鄧小平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主要是建設時期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如今習近平提出發展 21 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當然就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時期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 21 世紀的中國馬克思主義,是一項巨大而艱巨的歷史任務。因此,要做長期規劃,動員全國的理論研究隊伍參加研究,總結全部歷史經驗和教訓,這要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才能完成。其中的關鍵詞是: “21 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即 21 世紀新的科學基礎、認識論基礎、社會歷史基礎。中國社會主義新的實踐經驗、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先進的科學文化和各種宗教文化的人文關懷理念的融合,構成了馬克思主義在新時期的新發展,而發展重點應放在中國特色、中國實踐、中國道路和中國話語上。
當今形勢下,自然辯證法研究方向眾多,但更應注意結合中國傳統的周易哲學以突出中國特色; 結合工程哲學以跟上時代。現在,自然辯證法的教學也遇到許多新問題,有人對自然辯證法必修課程地位的取消而感到沮喪。我認為應該理性、客觀地對待這些新情況,立足于原有的研究成果,結合實際積極發展研究成果〔6〕,在變局中尋找新的機會,比如爭取工程哲學成為新的必修課程。過去的自然科學是以自然界為研究對象,現在的自然科學轉向以人工自然為研究對象。樹立工程思維,對于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工程科學、社會主義工程建設、 21 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建設都有現實意義。
以上涉及一些重大理論問題,第一次提出的概念是探索性的,錯誤在所難免,希望能夠引起學界的討論。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