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學鍍膜鏡片的抗磨損薄膜技術。
上世紀90年代以后發展起來的第三代抗磨損膜技術,主要解決了有機鏡片表面減反射膜層后的耐磨問題。因為有機鏡片表面的硬度和減反射膜的硬度相差很大,所以新理論認為,在鏡片之間需要有一層抗磨損膜層,當受到砂礫的磨擦時,鏡片可以起到緩沖的作用,而且不會有劃痕。三代抗磨損膜層材料的硬度介于鏡片與減反射膜之間,硬度較高,磨擦系數低,不易脆裂。
四代抗磨損膜技術
第4代抗膜技術是利用硅原子,如法國依視路公司的帝鍍斯(TITUS)加硬溶液,既含有有機基質,又含有含硅元素的無機超微粒物,使抗磨損膜具有韌性,同時提高硬度。當代鍍抗磨損膜技術最主要的是采用浸漬法,鏡片經過多次清洗,浸入加硬溶液中,一定時間后,提起一定速度。這個速度與硬質材料的粘度有關,也取決于摩擦膜層的厚度。在大約100°C的烘箱中提起后,聚合4-5小時,厚度約為3-5微米。
試驗方法。
最根本的判斷和測試磨損膜耐磨性的方法是臨床使用,戴鏡者應配戴一段時間,然后在顯微鏡下觀察并觀察其磨損程度。當然,這通常是在這項新技術正式推廣之前所采用的方法,目前我們常用的更快速、直觀的檢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