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文章以交通樞紐設施智能化且向多層次發展的趨勢為背景,分析光谷車站周圍車流及人流狀況,經過實際的調查與實踐,總結出現有的問題,并結合周邊環境規劃出方便合理的人車流動跡象,優化出一套針對武漢光谷廣場的多層公交車站設計方案,希望在改善乘客乘車秩序和候車體驗同時緩解了周圍交通擁擠狀況。
關鍵詞:公交車站,多層次發展,乘車秩序,候車體驗
武漢城市人口持續增加,城市用地資源越發稀缺,出現大量立體交通系統如地鐵、高架橋等,促進城市向多層次發展。交通設施走向立體化、綜合化,與商場、辦公樓等結合形成城市綜合體,已成為一種趨勢[1]。而光谷廣場作為武漢市重要的交通樞紐,現存的交通設施較為落后,沒有迎合這種趨勢,致使乘車無序、光谷地區經常無法暢行,嚴重影響市民的出行效率及體驗。公共交通這種高效利用通道資源的交通方式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在城市發展和規劃中,理應把公共交通的建設、管理放在優先的位置上,給予政策、資金、技術等方面的扶持,使其為公眾出行提供更多、更好、更快的服務。因此有必要研究武漢光谷廣場公交車站設施的優化概念方案。
一、武漢光谷廣場區域交通現狀及問題
光谷廣場是武漢市重要的交通樞紐,珞瑜路、魯磨路、關山路、虎泉街、民族大道交匯于此,數十路公交車經過該廣場,周邊集中了大量的購物廣場和辦公場所,以及眾多高校的研究院及高級酒店,每日人流量巨大。光谷廣場中心作為大型休閑娛樂場所,但廣場外圍車流龐雜且通往中心花園的地下通道較為隱蔽,導致前往廣場中心花園休息的市民較少,廣場的功能無法完全發揮,難以滿足市民對除便捷交通以外的城市功能的需求。
光谷廣場作為地鐵、公交匯集的交通樞紐,承擔了中轉交通、疏散人群方面的絕大部分壓力,但因地面道路面積有限,僅靠光谷廣場轉盤設施已無法緩解,造成圍繞光谷廣場分布的各個公交站點經常引發交通擁堵。以民族大道光谷廣場公交車站為例,出行高峰時段,該站候車人群溢入公交車專用車道,導致公交車無法進站。乘客難以在候車區順利上車,只有涌入車道才有機會搶先上車,以便獲得座位。在終點站或過路站,受直線式站臺限制,多輛公交車同時到站只能排成一列縱隊等候,進出站、上下客效率極其低下。因此大部分公交車排隊進站時會提前打開車門,致使大量下車乘客散布在車道上,上車乘客急于上車而靠近還未進站但已開門的公交車,也進入了公交車專用車道。乘客占用公交車專用車道,公交車被迫占用主干道,人車混雜,上下車乘客混雜,造成交通癱瘓。高峰時段,因用地面積限制造成的人與車的路權沖突、公交車與私家車的路權沖突、公交車之間路權沖突是造成民族大道光谷廣場站常年擁堵的重要原因之一。
出行非高峰時段,到站車輛密集度較低,站臺足以接納到站公交車和候車人群。但因車站智能化程度低,大部分候車人群通過觀望獲取來往車輛信息。等待不同公交車的乘客相互混雜,為了避免被他人遮擋視線,候車人群會自發進入車道并與直線式站臺形成一定角度,占據公交車專用車道。基于此,大多數司機為避免被人群阻塞而放棄進站,停在主干道上,且無固定的停靠點。
以758路公交車為例,758路的候車乘客混雜在候車群體中,最深入車道的乘客率先獲取信息,為搶先上車向公交車迅速移動,引起騷亂并誤導部分非758路候車人群向公交車移動,造成候車無序混亂。乘車信息傳達不及時、不確定、不平等,乘客為了及時獲得停靠信息,甚至追趕行駛中的公交車,造成一定的安全隱患與交通混亂。
二、針對武漢光谷廣場公交車站現狀的設計策略
(一)多站點集成化
城市的本質是聚集而不是分散[4][5][6]。在經濟高速發展、需求日趨多樣化的現代社會,公共交通向著綜合集成的方向發展,以滿足出行需求的多樣化。因此,應對圍繞光谷廣場分布的多個以光谷廣場為首末站的公交車站應進行集成化設計,并與地鐵站相整合,形成綜合樞紐站。樞紐站點集各種運輸方式信息、設備和組織管理于一體,可以較大的體量為乘客和公共交通工具提供更為優質的集散、中轉服務,實現不同方向、不同交通方式之間客運的連續性。
(二)交通樞紐建筑綜合化
乘客除了對便捷的交通和換乘的需求之外,還有對多種城市功能的需求,如休閑購物、商貿、娛樂服務等。光谷地區交通樞紐應使這些功能成為其自身功能的有機組成部分。光谷廣場交通樞紐建筑的多功能開發即綜合化能進一步提升周邊的土地價值,吸引包括交通目的在內的多種客流進入樞紐地區,保障交通設施運行效率。同時多元化融資渠道獲得的資金又可用于交通線路、交通樞紐、城市道路、綠化等城市基礎建設。建立交通樞紐建筑與商業區的多層次交通網絡和立體接口,可達到疏散人流、削峰平谷的作用。
(三)交通建筑立體化
立體交叉的軌道交通、高架橋等交通設施促進城市向高空、地下發展。立體化交通建筑可增加同一地段的有效使用面積并對人、車進行分流。城市中大量的人、車流通采用立體的交通形勢,將極大改善城市交通路面的混亂。
因此將以光谷為首末站的站點整合于光谷廣場內環,與過路站相隔離。對光谷廣場區域內交通設施施行終點站點與起點站點分層隔離,并單獨設置一層于地下與地鐵出入口進行整合,進一步細化車流、客流即分流首末站車輛與過路站車輛,上車乘客與下車乘客,地鐵、公交換乘的乘客與非換乘乘客。
(四)站臺設計優化
當前武漢針對公交運行線路的站臺規劃設計并未進行合理的規劃分析。沿線經濟發展速度較快導致當前能滿足停靠需求的站臺在不久的將來無法滿足停靠需求。而光谷地區站臺受面積限制與地形限制,甚至無法滿足當前乘車需求。直線式、港灣式站臺都會造成公交排隊的狀況,排隊中的公交車甚至會阻斷主路上的車流,導致站臺前后道路“癱瘓”[7][8]。
而集成于光谷廣場內部的站臺可以不受道路方向限制,可利用空間也較依附于路邊的車站更大,設計時應支持多點同時停靠時不阻塞車流。同時應深化車站智能化程度,如設置智能化站牌代替部分廣告燈箱,明確、精確車輛停靠點,保證乘車信息傳達的及時性、準確性與公平性。
三、武漢光谷廣場公交車站概念設計方案
本文以光谷廣場為本方案的交通綜合樞紐建筑用地。建筑分為地面層、地下一層、地下二層、地下三層,見圖4、圖5。地面層用于下客,地下一層用于停車及簡單的清洗維護,地下二層用于上客,地下三層與地鐵出口聯通,用于整合地鐵-公交換乘的乘客。廣場中心用于商業建筑。所有站臺將配備智能站牌,智能站牌包含完善的指示系統,乘客可直接于站牌進行查詢。
(一)地面層(F1)
在轉盤車道內側引出三條車道進入光谷廣場內,分別對應匯集于光谷廣場的主干道——珞喻路和民族大道,見圖6。以光谷廣場為首末站的公交車輛由此進入廣場內,并于地面車站(終點站)下客。空車將順著車道進入地下一層。
以靠近民族大道的入口方向的某公交車X的路徑為例,X于F1-B區域內藍色車站部分下客,乘客全部下車后X順著車道進入地下一層(紅色部分意為已進入地下)。已下車乘客有如下選擇:走天橋或地下通道去光谷廣場外;使用直達電梯或手扶梯(樓體及電梯)下到地下三層換乘地鐵;走天橋或過馬路前往光谷廣場中心商務區再由中心商務區的電梯下到地下三層換乘地鐵。
(二)地下一層(B1)
主要用于對車輛進行簡單維護和清洗,僅工作人員在此作業,見圖7。以公交車X為例,由F1-B區域下到B1-B區域停放清理后,按照圖7路線下到地下二層接客。
(三)地下二層(B2)
用于候車、上客,見圖8。候車區域設置于地下可一定程度上改善候車體驗:不受天氣影響,結合地下通風設備和空調等設施可營造良好舒適的候車環境。公交車X按照圖8的路線與站臺處接客并回到地面——距離光谷廣場有一定距離的暢通路段,避免加劇光谷廣場地段擁堵。由光谷廣場外而來的乘車乘客有如下方式到達地下二層:走天橋或地下通道進入光谷廣場內,再坐電梯或走樓梯到達地下二層;在光谷廣場外的地鐵入口進入地下,由公交-地鐵聯通的地下通道進入光谷廣場地下三層,根據所需搭乘的公交車輛信息,坐電梯或走樓梯去往地下二層;在光谷廣場外走地下通道直接抵達地下二層。
(四)地下三層(B3)
地鐵-公交換乘的乘客可直接走地鐵與公交聯通的人行隧道進入地下三層,地下三層設有與地下二層同樣的智能化站牌,去往不同方向的人群將在此整合分流,根據車輛信息選擇去往地下二層不同分區的站臺。而公交-地鐵換乘的乘客可由地面層直接下到地下三層走隧道搭乘地鐵,或走天橋、地下通道出光谷廣場,由其它地鐵入口搭乘地鐵。
(五)站臺優化細節
由于受面積限制較少,車道較寬,站臺靠近路一側可設計為齒輪狀,見圖9。每一個“齒輪”允許停靠一輛公交車。齒狀站臺可支持多點精確停靠且不影響后續車輛進站。基于隨機服務系統理論[9][10],停靠口設置為6個可避免光谷廣場區域公交車“排隊”現象。每個候車口將配備電子站牌顯示停靠車輛信息。候車口對應的站牌將顯示已到和即將到該候車口的車輛信息,候車乘客根據自身乘車需求前往不同的候車口。對候車乘客的分流可一定程度上實現有序候車,保證上車流暢及效率。候車區域外墻壁上將設有與廣告燈箱并列的智能化站牌,閑置時將以大篇幅面積顯示廣告,保證其招商引資的作用。使用時將以大篇幅顯示信息查詢頁面,供乘客了解車輛的實時信息及查看地圖等。
結論
本文基于武漢光谷廣場現狀,分析總結出光谷樞紐地區交通建筑的設計要點,提出的概念解決方案旨在改善乘車秩序、改善市民出行體驗、提高出行效率,從而提高市民生活質量。光谷廣場交通樞紐建筑概念構思實現了人、車分流,增加進入候車區域的渠道,增加光谷廣場有效利用面積,明確功能分區并將其分層,以化解人車之間的路權沖突。站臺近路側采用齒狀造型,緩解公交車之間的路權沖突。引入智能化站牌,提高車輛信息傳達的準確性與及時性,有利于候車秩序與乘車體驗。廣場中心用于建立商業區,并向地下延伸與交通樞紐建筑相通,完善該樞紐建筑的城市功能多樣性,滿足乘客多樣化的需求。光谷綜合交通樞紐的開發,將以其優異的相對可達性吸引更多公共設施、商業服務等城市功能在其周邊聚集,完善功能互補、空間貫通、立體開發的區域土地利用結構。該方案的研究也可為同類設計提供一定的參考。
參考文獻:
[1]劉業,王加強.現代交通建筑的發展趨勢[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7(1):96-101.
[2]百度文庫:公共交通優先發展的原因與措施[EB/OL].[2015-3-22]
[3]陳學武.城市公交優先的發展對策研究[J].城市交通,2004(1):25-28.
[4]胡映東.城市樞紐站域開發的必要性研究[J].華中建筑,2014(5):24-28.
[5]巴特·蘭布雷特.多中心對提升大都市區競爭力的利與弊——以荷蘭蘭特塔地地區為例[J].陳熳莎譯,國際城市規劃,2008(1):41-45.
[6]徐道鈁.“樞紐”的遺憾[M]//劉冰,周玉斌,陳鑫春.理想空間.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8.
[7]唐秋生,陸由付.基于多通道排隊論的公交站臺停車位優化研究[J].湖南理工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26):4.
[8]《運籌學》教材編寫組.運籌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9]黃本笑,鄧艷君.基于排隊論的公交站點停車位優化及實證分析[J].科技產業,2008,8(8):25-28.
[10]郭冠英.中途停靠站公交線路上限的確定及駐站時間計算模型[J].上海公路,2000(2):7-10.
推薦閱讀:城市規劃工程師職稱論文投稿
《城市規劃》雜志是國內發行量最大、最權威的城市規劃刊物,先后榮獲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的多次嘉獎,是國家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建設部優秀期刊一等獎、新聞出版總署中國期刊方陣雙效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來源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統計源期刊、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全文收錄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收錄期刊。雜志作為中國城市規劃學會會刊,以服務社會為己任,積極推動學科繁榮為目標。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