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城市化的高速發展,土地利用率大幅提高,道路及建筑物占地面積不斷增加,給水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在降雨量大的時候,雨水排放不及時,極易形成內澇。對現有市政道路進行海綿化改造, 可以降道路雨水系統的壓力,緩解城市熱島效應,解決內澇問題,改善城市環境,提升城市環境。
本文源自《建筑實踐》是中國建筑學會主辦。建筑刊物。宗旨是為城鄉建設服務和讀者服務,面向基層,注重實用,介紹城鎮規劃、建筑設計、建筑施工、建筑材料等方面的基礎知識及新經驗、交流建筑科技方面的新成果、新技術。
關鍵詞:海綿城市 市政道路 海綿化改造
一、傳統的雨水排放方式存在的問題
隨著我國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建筑物及道路面積不斷增大,在一些大城市中,道路占地面積甚至達到了用地面積的20%以上,目前,我國大多數城市仍采用傳統的雨水排放方式,即道路采用(人行道)非機動車道-綠化帶-機動車道-綠化帶-機動車道-綠化帶-非機動車道(人行道)”的形式,雨水經不透水路面匯集至路側雨水口,經連接管道流至市政雨水管道后排放至河湖水體。 這種傳統的雨水快速排放、就近入河的方式阻隔了雨水與城市地下水的自然水文循環規律,加劇了城市地下水位下降和雨季城區內澇形勢。雨水沖路面刷污染嚴重,雨水不經過利用,造成水資源浪費,滿足不了生態環境保護要求。
二、海綿城市理念及在市政道路中的應用
海綿城市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可以吸收儲存雨水并將雨水循環利用,在降水較多時對水資源進行“吸收”與存儲,避免城市內澇災害的發生,而在水資源不足時,則可以將積蓄的水資源“擠”出來,以滿足城市的用水需求。
市政道路是城市基礎設置的主要組成部分,根據不同道路的功能,利用道路的綠化帶,車行道,人行道,建設通過透水鋪裝,植草溝,下沉式綠地,雨水花園,植被緩沖帶等設施,對雨水進行滲透,調蓄,截污,凈化,可以有效消減地表徑流,控制面源污染,且可以實現雨水收集,有效控制洪水,補充地下水。
海綿城市道路雨水系統流程如下:
三、市政道路海綿化改造實例
豐邑大道位于灃西新城,北起同一路,南至規劃路,全長約1500m,是一條南北向的城市主干道和重要的城市軸線。改造前道路紅線寬80m,斷面板塊為四幅路,其中中分帶寬12m,機動車道寬16m,側分帶寬5m,輔道(機非混行)寬8m,人行道寬5m(包括1.5m寬綠籬帶)。下墊面類型包括瀝青路面、硬質鋪裝和綠地三類,排水采用雨污分流制排水系統,雨水管網系統已經建成,管道設計管徑 d500~d1000。道路多次發生暴雨積澇,究其原因,主要是道路排水采用傳統的快排方式,道路綠化帶高于路面,路面雨水徑流沿道路橫坡直接進入雨水口接入雨水管道系統。雖然道路集水范圍廣、管徑大,但管道系統的標準只有2年一遇,暴雨時短時間內大量雨水匯集至道路,導致積水頻發,嚴重威脅了交通安全。此外,沒有經過凈化的雨水徑流攜帶大量面源污染物,小雨量時在管道中沉積、大雨時被沖刷排入水體,造成受納水體污染嚴重。通過適宜的海綿技術,對雨水徑流進行源頭控制,因道路雨水管道系統已經形成且無法更改,需利用道路5m寬側分帶和35m寬退讓綠化,設置海綿設施及其組合,對進入雨水管道系統前的徑流進行控制和處理,達到降低徑流量及峰值、減少徑流污染、透水保水以利植物生長等多重目標,間接提高整個道路雨水排水系統的標準。
(1)設施選擇
?、俎D輸型草溝
轉輸型草溝主要布置在側分帶起端入流處和道路紅線外退讓綠化處,用于傳輸徑流,與道路縱坡同坡,底部不換填,只做表面下凹;溝內種植當地常用的地被植物,草溝與車行道或輔道銜接處設置防滲土工布。
側分帶轉輸型草溝做法
?、谏鷳B草溝
生態草溝主要布置在機非分隔帶轉輸型草溝的下游,通過土壤改良來增強雨水滯蓄、下滲能力,結構與雨水花園一致。草溝內低點處設溢流雨水口,通過雨水連管就近接入雨水檢查井。在溢流雨水口下游約1m處設置擋流堰,以減緩流速,提高設施蓄滲功能。生態草溝設置避開現狀喬木,形成優美的“S”型曲線。溝內植物以當地適應沙土條件的地被植物為主,植被高度保持在100~150mm左右,結合景觀在溝底鋪設河卵石。
生態草溝做法
?、塾晁▓@
側分帶中位于道路低點、坡度平緩處設置雨水花園,作用為凈化、滯蓄雨水。雨水花園底部結構主要分為蓄水層、換植土層和碎石層三部分。雨水花園部分取消喬木種植,以花灌木和草本花卉增加景觀效果。雨水花園內植物的選擇既要有凈化雨水的能力又要兼顧觀賞性,并以合理地季相地搭配保證四季色彩。
?、芡杆佈b
為保護現狀電纜溝,人行道硬質鋪裝改造為淺層透水鋪裝,小雨時,透水結構可滲透、滯蓄雨水;大雨時,超滲雨水順坡流入路邊草溝,與附近的綠地共同發揮作用,達到錯峰效果。
?、菡{蓄塘
主要設置在道路低點處紅線外35m綠化帶內,雨水調蓄塘規模按照50年一遇的標準、通過模型模擬計算確定。調蓄塘包括前置塘和蓄滲區兩部分,澇水通過調蓄塘內設置的放空管進入雨水管道系統排走,溢流雨水通過在調蓄塘的邊緣增設方形溢流雨水口排入市政雨水管道。
經海綿城市改造后,綜合實現了交通、景觀、環境、雨水徑流及污染控制、區域排澇除險等多重功效。目前已發揮出較佳的海綿效益。原有的積水點積水深度和時長大幅減小或縮減,積水內澇問題得到有效緩解甚至消除。
海綿化道路改造對于提高我國城鎮化質量和生態文明建設水平具有重要作用。隨著技術不斷不斷更新,管理機制的日趨完善,通過海綿城市建設, “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的目標將逐步成為現實。
參考文獻:
[1] 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試行)[S].住房城鄉建設部
[2] 湯雨琴.城市道路的海綿技術措施研究[J].工業
[3] 仇保興.海綿城市(LID)的內涵、途徑與展望[J].建設科技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