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的發展,我國的建筑行業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其中,混凝土結構設計與施工水平均己處于世界先進水平,但同時也不能忽視混凝土施工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因此,必須認識和深入掌握混凝土施工中各環節可能出現的問題,以不斷提升混凝土結構施工的質量。
關鍵詞:混凝土,施工,質量控制,建筑職稱論文發表
1 混凝土施工質量控制的重要性
當今社會中,混凝土已經成為工程建設不可或缺的材料之一,工程建筑物主要靠混凝土和鋼筋承重,因此混凝土質量控制直接關系到建筑物的結構安全和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此外混凝土的質量也直接影響到成型結構的穩定和壽命以及最終關系到工程造價,對于工程最終優劣成敗起著重要作用;同時在施工過程中由于混凝土質量問題引起的工程問題普遍發生,而且工程事故大部分都是由于混凝土質量問題而產生的,因此在工程建設中混凝土的質量控制變得尤為重要。
2 建筑混凝土施工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建筑混凝土由各種散料砂、石、水泥,到工程所需的各種構件梁、板、柱,其間要經過一系列的施工過程。概括起來,混凝土的施工大致要經過攪拌、運輸、澆筑、成型、養護等過程。而每個過程又包含著眾多的環節,如澆筑過程包括澆筑順序、澆筑時間、澆筑連續性,成型過程包括振搗時間、振搗方法、振搗設備選擇、模板變形控制等環節。在這些施工過程中,若不加以控制或控制不當,則每個過程或每個過程中的每個環節都會出現施工問題。
2.1 專業工種不配套
建筑混凝土施工過程中最常見的問題是施工人員專業工種不配套。澆筑混凝土的班組中沒有水電工、機械工、管道工、模板工、鋼筋工,惟有混凝土工。好像混凝土的施工就是混凝土工的事情,而與其他工種無關,這是一個認識錯誤。因為混凝土的施工不但涉及到鋼筋、模板、預埋管線等眾多的分項工程質量, 還關系到設備正常運轉、臨時用電安全等方面的情況。所以,在混凝土澆筑過程中,無論是哪個工種或哪個方面出現了問題,都必將引起相應分項工程質量的不正常波動或澆筑暫停。
2.2 配合比異常
混凝土施工中有時會出現拌合物質量波動的情況。尤其在夏天或雨季,有經驗的技師和工人,一眼就能從混凝土的顏色上看出混凝土的質量穩定情況,便驚呼到混凝土的配合比有問題。其理由在:某標號混凝土的顏色主要是由砂、石、水泥摻量、加水量和外加劑的多少決定的。根據不同的摻量和配比,就能得到不同標號和顏色不完全相同的混凝土。顯然,在這幾種材料中,只要有一種材料的數量發生變動,混凝土的顏色就會發生根本性的改變。
2.3 澆筑順序混亂
混凝土的澆筑要按一定的順序進行,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違反澆筑順序,不合理澆筑,隨意澆筑的后果,輕者會給最后的構件澆筑帶來困難,重者會形成應力集中,推倒或折斷構件支撐排架,造成嚴重的安全、質量事故。由此可見,澆筑順序混亂一旦造成損失,將是十分巨大的。小型項目常出現澆筑順序混亂的問題,而大型項目也沒有完全絕跡。大資質企業對此沒有足夠的重視,而小資質企業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2.4 振搗不均勻、不密實
混凝土在施工過程中,除了振搗操作人員外,其他施工人員很難發現混凝土拌合物是否已振搗均勻密實。只有當構件的模板全部拆除后,才能由其外觀推測出混凝土大概的均勻密實度。從其外觀推測混凝土不均勻、不密實的理論依據有,混凝土構件表面出現蜂窩、麻面、空洞,或構件上表面存在較厚的強度不高的砂漿層。不均勻、不密實的混凝土大大降低了構件的承載力,嚴重的將導致構件降級使用或報廢。振搗不均勻、不密實是混凝土施工中多發、易發的大問題。
2.5 施工縫留置不規范
留置施工縫是混凝土施工必需的,也是不可避免的。若留置的位置適當,方法正確,措施有效,則對混凝土的質量并沒有什么妨礙。倘若留置的位置不當,方法錯誤,措施失效,則對混凝土的質量有較大的影響。施工縫的設置要根據梁、板、柱等構件的受力特點綜合考慮。施工縫留置的不規范主要表現在:可留的位置未留,不應留的部位出現了縫;應留置垂直于平面的縫,而真實的縫傾斜于平面。
2.6 養護時斷時續
混凝土之所以要養護,是因為混凝土在凝結硬化時要放出大量的水化熱,由于水化熱的存在,混凝土的內部與外表就會形成一定的溫差,這一溫差若超過某一限值,其內力就足以使混凝土產生裂縫。養護正是為了將這一溫差控制在某一限值范圍內所采取的有效措施,以確保混凝土不至于因內外溫差過大而出現裂縫或破壞。相對于澆筑、振搗、抹光等工序來說養護是漫長的, 短則7d~14d,長則一月有余。在這漫長的過程中,常常出現養護不到位,時斷時續等問題。
3 建筑混凝土施工中質量控制要點
3.1 混凝土裂縫預防與控制
建筑混凝土施工中,由于受到人為、技術、機械等原因的影響,經常會出現建筑體地面或墻體出現局部裂縫的現象。混凝土施工技術人員一定要考慮到由于外部氣候條件、天氣狀況的不同,混凝土的結構自然也會有所差異,其裂縫寬度的控制也會有不同的控制標準。目前,國內建筑混凝土施工技術對于裂縫問題的預防與控制,普遍以施工期間的技術強化與重點監管為主。如果等到建筑物出現裂縫問題時,再采取補救措施就為時過晚了,很難達到理想的施工效果與質量標準。為了科學保證建筑工程工程的整體質量,技術人員必須采取有效的方法提高混凝土的強度與韌性。但是在實際施工中混凝土使用量很大,難免會出現建筑物墻體裂縫的現象,所以現場技術管理人員必須嚴格控制混凝土的強度,以保證建筑工程物的內部質量和整體美觀感。
3.2 混凝土配合比控制
混凝土澆筑過程中出現配合比異常會導致兩個截然相反的結果,混凝土的實際標號要么太高,要么太低。太高無意中加大了施工成本, 帶來不必要的浪費;太低不能滿足設計要求,需要加固或改變使用功能, 經濟損失在所難免。由此可見,一個穩定的配合比對混凝土的質量是何等的重要。解決混凝土施工中出現的配合比異常的根本途徑是, 依據現場實測的砂含水量把設計配合比調整為施工配合比, 同時根據不同的天氣、季節、區域環境以及運輸距離的長短, 采取“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的一配合策略,對混凝土配合比實施動態調控。
3.3 混凝土的澆筑技術要點
在混凝土澆筑前,需要對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細致的檢查將檢查結果填入隱蔽工程記錄表:
①檢查模板的標高、位置、尺寸、強度和剛度;②鋼筋和預埋件的位置、數量和保護層厚度;另外,在混凝土澆筑前,還應該清除模板內的雜物和鋼筋的油污,清除淤泥和雜物,堵嚴模板的縫隙和孔洞,對木模板應用清水濕潤,但不能夠有積水。同時,在混凝土的澆筑時,應由低處往高處分層進行澆筑,每層的厚度應根據結構的配筋情況以及搗實方法等相關因素確定。在澆筑豎向結構混凝土前,應先在底部填入與混凝土內砂漿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漿;在混凝土的澆筑中不得發生離析現象;如果澆筑高度超過3m時,應采用溜管或振動溜管以及串簡等使混凝土下落。在混凝土澆筑過程當中,應該反復的觀察模板、鋼筋、支架、預埋件、預留孔洞的狀況,如果發現有變形、移位的現象時,應及時采取措施進行處理。
3.4 混凝土的養護技術措施
目前,在建筑混凝土施工中,常使用泵送混凝土的施工技術模式。泵送混凝土可以有效縮短工期,而且還能夠改善混凝土的整體性能。在建筑工程工程的具體施工工作中,在進行配比、原材料、振搗等控制措施的情況下,往往會出現混凝土強度難以達標的現象。混凝土的養護措施包括:①墻板混凝土澆搗后,進行帶模養護不少于7d;拆模后掛兩層麻袋嚴密覆蓋,繼續保溫,同時灑水養護至14d(滿足UEA 防水混凝土養護要求);②頂板混凝土澆搗完成,待其終凝后,6h內嚴禁澆水養護,以免出現起皮、起灰現象;8~12h內(實際時間視終凝情況而定),用薄膜覆蓋嚴密,面層加蓋兩層麻袋進行保溫、養護,保證混凝土處在足夠濕潤狀態。待3~4d后,確認混凝土核心溫度高峰期過去,再進行正常灑水養護至14d(滿足UEA防水混凝土養護要求)。
4 結束語
混凝土工程包括混凝土的拌制、運輸、澆筑搗實的養護等施工過程。其中任一施工過程處理不當都可能影響工程結構的最終質量,混凝土質量的好壞,會對結構物的安全和造價產生較大的影響,因此,在施工過程中必須對混凝土的施工質量足夠的重視。
參考文獻:
[1]陳國齊.建筑混凝土施工技術分析[J].中國科技博覽,2009(8)
[2]宋功業,魯平.現代混凝土施工技術[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10.
[3]田月華.昆凝土結構施工質量控制[M].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5.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