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旅游景點開發過程中,歷史文化名城成為了旅游業重點考慮的對象,歷史文化名城凸顯了我國的發展變化,也吸取了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通過促進歷史文化名城和旅游業的共同發展,使我國傳統文化得到了弘揚和傳播,也推動了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因此只有解決好歷史文化名城在旅游開發中的問題,提出科學的發展策略才能夠使其更好的發展。
【關鍵詞】歷史文化名城,旅游行業,工程研究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工作。2013年11月26日,習近平同志視察山東省,就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表了重要講話,明確指出“切實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2014年11月14日,習近平同志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山東省著力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用好齊魯文化資源豐富的優勢,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為做好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同志重要講話重要批示精神,深入挖掘闡發、普及推廣山東省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2015年開始,山東省委、省政府決定在全省實施縣及縣以下歷史文化展示工程。2016年1月,《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逐步在每個鎮、村都建立起自己的文化活動室和歷史紀念室”。山東省文化廳牽頭,與山東省黨史、發改、民政、財政、史志、文物、檔案等部門密切配合,共同推動該項工作。
一、建設歷史文化展示工程的具體措施
1.深入調研,摸清底數堅持調研先行,分兩個層面進行。一是現場調研。山東省文化廳會同民盟山東省委、民進山東省委、省史志辦、省民政廳等有關部門負責人,赴淄博、濰坊、臨沂、菏澤等地,對縣及縣以下歷史文化展示工作進行專題調研,現場查看展示場館,召開座談會,提出推進措施,明確努力方向。二是書面調研。向全省下發通知,統計各地開展前期探索的情況。全省除32個城市中心區外,共有50個縣(市、區)有博物館且已舉辦縣域歷史文化展示,20個縣(市、區)有博物館未舉辦縣域歷史文化展示,35個縣(市、區)沒有博物館也未舉辦縣域歷史文化展示。通過調研,摸清了底數,為做好下一步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2.頂層設計,強化保障在推進進程上,根據全省現實情況,確立了2015年完成縣域歷史文化展示,“十三五”期間完成鄉、村歷史文化展示的目標。在推進架構上,制定下發《關于進一步推進縣及縣以下歷史文化展示工作的通知》,明確了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總體目標、推進路徑及保障措施。在推進步驟上,組織制定了《山東省縣及縣以下歷史文化展示工程展陳指導綱要》,對“普查什么、展陳什么、如何展陳”等方面提出了指導性意見,確保了推進工作不跑偏、不離題。
3.因地制宜,分類推進根據不同情況,堅持分類推動,共分五個方面進行。一是城市中心區,統一納入市級歷史文化展示。二是有博物館且已舉辦縣域歷史文化展覽的縣(市、區),重點調整、充實、改造、提升,通過改進展陳大綱,豐富展陳內容,提升展陳手段,進一步提高展陳水平。三是有博物館未舉辦縣域歷史文化展覽的縣(市、區),在博物館建立縣域歷史文化展室。四是對沒有博物館也未舉辦縣域歷史文化展覽的縣(市、區),利用文化館等公共文化設施,建立縣域歷史文化展室。五是鄉鎮和行政村,已實施“鄉村記憶”工程的地方,結合農村博物館等進行歷史文化展示工作;其他地方,結合鄉鎮綜合文化站、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逐步開展。
4.加強督導,全力推動采取現場督導、書面督導、電話督導等多種方式,綜合運用QQ、微信、微博、自媒體等多種形式,加強對各地推進情況的督導指導,做到信息暢通,確保全省縣域歷史文化展示工作的順利完成。
二、歷史文化展示工程收效顯著
縣域歷史文化展示工作的完成,標志著山東省縣及縣以下歷史文化展示工作取得了階段性勝利,縣域歷史文化展示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實現了齊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山東省是孔孟之鄉、禮儀之邦,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是儒家文化的發源地,擁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勤勞勇敢、樸實善良的山東人民創造了獨具特色的齊魯文化。通過實施縣及縣以下歷史文化展示工程,實現縣縣有歷史文化展示場所,將豐富的齊魯文化資源,通過文字、圖片、視頻、多媒體等多種形式展現出來,廣泛吸引群眾參與,實現了齊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2.培育和踐行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各地在推進歷史文化展示的過程中,將當地歷史沿革、重大事件、重要人物、民俗資源、紅色文化等作為重要展陳內容。這些展陳內容蘊含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豐富內容,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因素孕育其中。群眾通過參與體驗,更加直觀地認識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刻內涵,也增強了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3.成為“記得住鄉愁”的重要載體習近平同志指出“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在縣域歷史文化展示中,各地側重展示了現狀概括、歷史沿革、族姓家譜、英杰人才、創業先進、仁孝義舉、感人故事、風土民情、禮儀風俗、婚喪嫁娶、方言諺語、民謠民歌、戲曲戲劇、民間信仰、節慶祭祀、宗教活動、游戲娛樂、傳統手藝、飲食服飾,以及近代以來的社會生活變遷,老建筑、老宅子、老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具等內容。這些都是“記得住鄉愁”的重要載體,通過展陳展示,融入現代元素,保護和弘揚了傳統優秀文化,延續了歷史文脈。
4.增強了愛國愛家鄉意識各地在展陳過程中,注重突出紅色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比如煙臺市牟平區在展廳中專題設立了《膠東革命史圖片展》;墾利縣將渤海墾區革命列入重要展示內容;廣饒縣劉集村建立了山東最早的農村黨支部,保存了首版中文譯本《共產黨宣言》,在歷史文化展示中,將其作為一項重要內容進行展示;微山縣專門設立微山湖漁家文化陳列展;嘉祥縣在展陳中突出曾子文化、孝文化、吉祥文化“三大文化”,及漢畫藝術、嗩吶藝術、石雕藝術、魯錦藝術、山東梆子藝術“五大藝術”等當地特色文化。通過展陳展示和體驗互動,切實增強了廣大群眾的愛國愛家鄉意識。
5.成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內容各地在推進歷史文化展示過程中,自覺將其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之中,實施免費開放,將其作為群眾了解、學習、體驗歷史文化的重要平臺。煙臺、泰安等地還將其作為黨員干部教育培訓基地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集中組織黨員干部、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干部職工、中小學部分學生參觀學習,并把歷史文化展館納入文化旅游發展規劃。有的歷史文化展示館建成后,成為當地的一個旅游熱點,如滕州市歷史文化展示館目前已接待各類游客2萬余人。
三、歷史文化展示工程的啟示
1.需得到領導的積極支持山東省委、省政府對推進這項工作高度重視,對做好這項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和安排部署,調度縣及縣以下歷史文化展示工程進展情況,協調解決方案制定、經費保障等問題。各市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召開專題會議進行重點部署,密切結合本地實際,采取有力措施,認真加以推進。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有力推動了各項工作的有序開展。
2.需調動人民群眾的參與熱情各地在推動這項工作的過程中,廣泛發動群眾參與。廣大史志工作者、老教師、老藝人、老黨史工作者、老文化工作者、普通干部群眾等,通過捐贈藏品、整理資料、志愿服務等多種方式,積極參與到歷史文化展示工作中來。據統計,在推動歷史文化展示的過程中,全省共有35萬余名志愿者參與,形成了人人參與、人人支持歷史文化展示的濃厚氛圍。
3.需踐行科學理念在推動該項工作開展過程中,我們堅持了四大理念。一是統籌規劃、分級實施。堅持強化頂層設計,做好規劃引領,逐級落實責任。二是厲行節約、積極推進。堅持因地制宜,整合資源,統籌推進,不搞重復建設,堅決杜絕浪費。三是突出特色、樹立品牌。堅持充分發揮齊魯文化的優勢,深入挖掘本土文化的獨特價值,打造各具特色的歷史文化展示品牌。四是建立機制、強化保障。堅持完善運行機制、管理制度體系、資金支撐體系、評估考核體系等。堅持并實施這些科學理念對做好這項工作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
4.需運用創造性思維在推動過程中,各地注重創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在展示場所上,各地根據本地實際情況,統籌安排,與博物館、文化館等現有設施相結合,與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利用相結合,與“鄉村記憶”等系列文化工程相結合,確定適合本地實際的展示場所。在展示形式上,各地注重突出本地特色,增強了針對性和吸引力。在展陳形式上,各地注重探索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合理設計、布局展室,展陳整體設計達到靜態與動態互動、古今兼容、外展內涵并存、傳統與現代融合的效果。
5.需協調聯動各部門山東省成立全省縣及縣以下歷史文化展示工作推進委員會,由省文化廳牽頭,省黨史研究室、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省民政廳、省財政廳、省史志辦、省檔案局、省文物局等部門為成員單位;建立了專家委員會,加強對各地開展工作的指導;各地也成立了相關部門組成的工作機構,分工協作,有力推動了該項工作的順利開展。
6.需充足的資金保障山東省政府對推動這項工作給予了大力支持,由省財政和省級宣傳文化專項資金,對99個縣(市、區)補助5250萬元。各地也積極加大投入,用于開展當地的歷史文化展示工作。社會各界也通過實物捐贈、自籌資金等方式,積極投入到歷史文化展示工作中來,為圓滿完成各項建設及展陳任務打下了堅實基礎。
這篇建筑施工論文發表了歷史文化建筑與城市空間設計策略,城市和歷史文化互相融合,現代建筑蘊藏了歷史文化的底蘊,歷史文化建筑和現代城市和諧共存,論文探討了歷史文化建筑周邊區域城市開發的策略。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