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內經濟和城市化迅速發展,市政道路建設發展迅速,對道路施工技術和工藝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本文對市政道路施工過程中的一些常見的質量問題分析,給出了相應的施工防治措施。
《公路交通科技》是中央一級學術性期刊,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部主管,交通部公路科學研究所主辦,國內外公開發行。刊物主要刊登道路工程、橋梁工程、汽車運用與維修工程、汽車節能、筑路機械、交通工程、公路運輸經濟與管理、環境污染與防治等方面的科技成果與學術論文,以及設計施工、產品開發、科技信息等內容。
同時國家對市政道路建設的投入不斷加大,工程數量也隨之不斷增加,參與施工的企業和人數越來越多,但是其施工質量監管體系不健全,施工的水平參差不齊,施工操作不很規范,就容易造成了一些質量缺陷,嚴重威脅了人民的生命安全,因此做好市政道路施工質量的管理就顯得十分重要。
1、市政道路工程施工過程中常見的質量問題
1.1道路路基施工中的常見質量問題
1.1.1路基出現沉降、下陷。引起道路路基出現沉降、下陷的主要原因有:道路的填方路基因壓實不充分而引起的下沉;通道及下水道的構造與路基銜接處因材料使用不當或者是碾壓時沒有得到充分的壓實從而造成得路基下沉;未對軟土地基進行科學處理或者是所處理方法不當來造成的道路地基沉降;在進行路基施工時,路基土壤中的含水量超標,導致在填土時無法達到道路施工的規定壓密度,從而留下的道路路基沉降、下陷的安全隱患。
1.1.2市政路面出現縱向裂縫。
引起市政路面出現縱向裂縫的主要原因有:路基起始填筑寬度沒有達到要求。一些道路施工單位在路基填充到一定高度時,才檢查出填土寬度沒有達標或者是中線發生偏位,然后再進行填補鑲邊操作,而在鑲邊的過程中,又沒有至上而下的進行分層填筑壓實,導致了道路竣工后的鑲邊沉降,從而產生路面的縱向裂縫;在進行植被清理或者是軟基清挖時,沒有完全的清理到位或者是所堆放的淤泥沒有全部的清理到路外,就進行了填土施工,引起道路路基邊緣沉降,從而產生縱向裂縫;對于半填半挖的路段路基,在填挖交界處沒有按規定挖臺階,并進行分層的填筑壓實,也容易引起路面的縱向裂縫;道路的路基壓實不充分,也會產生路面的縱向裂縫。所以在路基施工過程中,要適當對填土進行加寬處理。
1.2檢查井出周邊出現下沉,凹陷的施工問題
一般的市政道路的鋪助設施較多,因此絕大多數的雨水井都直接裝設在行車道上,不少的排水管及檢查井也被裝設在行車道上,當其井背寬度比較小時,回填夯實就變的非常困難,對壓實的檢查也不易進行。再施工過程中的疏忽或者是管理力度不嚴格,非常容易出現施工質量問題,導致市政路面中出現常見的檢查井周邊下沉凹陷的現象,從而造成車輛在行駛過程中出現跳車現象。
1.3道路施工中土路床整修壓實問題
1.3.1未對土路床平整度進行有效控制,雖經過壓實處理,但是土路床凹凸部分的峰谷長度會小于碾輪接觸面積,導致密實度產生不均勻現象,即凸起部分的密實度高,凹進部分的密實度低,造成了道路路面結構層的密實度及其強度也不均勻。
1.3.2土路床未經充分壓實,整個路面結構就等于是鋪筑在軟地基上,因軟地基都存在著許多間隙,經雨水的滲透及四季的水分積累,導致軟地基內存有大量的積水,降低路面地基的穩定性,土路床支撐不了路面結構,引起路面的變形及破損。
1.3.3未對土路床的縱向及橫向斷面高程進行控制,只進行上結構層的控高,這樣,導致了路面結構層設計厚度無法達到標準,出現了薄厚不均以及無法滿足設計要求的其他薄弱部分,導致了路面的破壞。
1.3.4未進行土路床工序。沒有進行土路床工序,就很難發現土質不良的土層及軟土基或者是含水量超標的土層,當進行上層結構的施工時,很容易出現“彈簧”現象,引起大面積的路面凹凸最終導致返工。
1.4過路管溝處路面的裂縫問題
在市政道路的施工中,很多的管道需要經過行車線路,比如排水管道、通訊電線電纜以及自來水管道等。這些管道施工中,與路基的銜接處未進行充分的壓實處理,導致了過路管溝處的路面出現裂縫問題。
2、市政道路工程施工過程中的防治措施
2.1市政道路路面基層施工問題防治措施
2.1.1嚴格規范級配砂礫墊層的技術指標。級配砂礫是現在市政道路路面施工的主要材料,所以砂礫本身的質量是否合格將會直接影響墊層的作用,更嚴重的將影響到道路整體的工程質量,因此,道路施工負責人要嚴格掌握砂礫的技術要求指標,對級配砂礫墊工程質量進行嚴格的控制。主要的技術指標有:級配砂礫中礫石壓碎值應控制在30%以內。礫石含量當中0.5-5cm的顆粒要大于50%以上,最大不得超過6cm,并且塑性指數要小于6,道路的施工中顆粒的大小及壓實程度直接關系到級配砂礫墊層的強度,因此對級配砂礫的級配要進行嚴格。
2.1.2嚴格規范級配砂礫墊層的施工工藝。級配砂礫墊層的施工工藝主要有:碾壓路槽、運輸攤平、整形灑水碾壓以及初期養護等五個主要工序。級配砂礫本身屬于松散型材料,易遭到行車振動的破壞,所以,市政道路施工建設負責單位在進行施工組織計劃時,應采用半通車半施工的方法,這樣不僅可以避免道路出現行車堵塞現象,又可防治級配砂礫墊層表面發生松散及平整度差等系列問題。
2.1.3嚴格規范水泥穩定砂礫基層的施工工藝。水泥穩定砂礫基層的施工工藝大致可以分為兩種:路拌法與廠拌法。采用路拌法進行水泥穩定砂礫基層施工,其工序大致可以分為:初平砂礫料、灑水悶料、擺放攤平水泥、機械拌合、整型找平、碾壓成型及灑水養護。而廠拌法施工水泥穩定砂礫基層的施工,其工序主要分為砂礫備料、水泥劑量、加水拌和、材料運輸、攤鋪碾壓和灑水養護等。在進行水泥穩定砂礫基層的施工時,要嚴格按照以上兩種方法及工序進行。
2.2雨水井、檢查井周邊路面下沉問題防治措施
市政道路的施工過程中,對檢查井及雨水井的施工要特別注意回填的質量,這就要求了施工作業時需要進行特殊的回填方法。根據長期的經驗總結,對中等井背縫隙來說,可利用灰泥進行充填,且每層的回填厚度不得小于100mm并分層搗實。對于小型井背縫隙而言,可使用砌筑砂漿進行充填,且每層回填厚度也不得小于100mm并分層搗實。一般為了防止施工過程中的疏忽,工程監理方面要加大檢查力度。
2.3土路床的整修壓實防治措施
施工前,要對施工單位技術人員進行技術標準的確認及相關培訓,施工時更要注意施工的質量,多檢查,多監督。在施工時,嚴格控制土路床施工工序要求,在控制中線高程、橫斷高程及平整度的基礎之上,要對填方路段路床以下0-80cm范圍;挖方路段路床以下0-30cm范圍內,達到重型擊實標準95%及以上的壓實度。
2.4過路管溝處周邊路面裂縫防治措施
一般在市政道路施工中,對這些過路管道的施工一定要在路床施工之前進行,這樣就可以最大限度的排除壓實不充分的問題。這點要引起施工方特別注意,這樣可以防止因為壓實不足而產生的路面裂縫問題。在進行管道底部回填時,施工單位應取用灰泥對填管道護腳處狹小部位進行填埋,虛鋪的厚度應不小于200cm,并進行人工夯實,次數應大于5次。對管道上方的人工夯回填完兩層之后,再進行機械的夯實,并兩側放坡,完成回填操作,可避免上下直通縫的出現。
3、提高市政道路施工質量管理的方法
3.1完善市政道路施工質量管理體制
3.1.1建立并完善道路施工管理制度,應從立項到工程的竣工及驗收等各階段、各環節、各部門進行施工質量管理的的監督與檢查落實情況。
3.1.2對工程招投標管理辦法進行完善,擴大工程的投標范圍避免地方性壟斷。優化施工的招評標辦法,對施工質量好的企業或單位可以進行優先考慮或有更多的中標機會,嚴禁施工單位的惡性競爭。
3.1.3建立并完善工程質量管理的獎懲制度及相關建設管理單位與個人的廉政考核及處罰管理制度。
3.2加強施工單位的質量監督、考核及獎懲工作
3.2.1對施工單位現場施工質量進行嚴格的監控及考核。可采用定期檢查或者是臨時抽查等方法,來對施工單位的施工質量進行考核。應由業主、監理及質檢站等相關部門來進行工程的聯合質量管理控制。所進行監控與考核的內容,要根據不同的工程具體實際情況來詳細制定。
3.2.2對施工單位的施工投入及工程質量管理體系運行狀況進行檢查及考核。重點要對承包人是否有違反合同的行為、承包商主要負責人到崗情況、工程施工設備的運行情況及現場施工秩序等方面進行檢查與考核。
4、結束語
市政道路是影響城市面貌的一個主要反應面,它不僅僅關系到行車的安全性及舒適性,更是一個城市面貌的直接反應。因此,對市政道路的施工質量監督及檢查顯得尤為的重要。各部門及單位應重視對市政道路的施工管理,保證市政工程建設合理性,樹立城市新形象。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