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建筑在一個城市里占有的社會地位較高,體現著一個城市的政府職能的發揮,解決民生工作的力度,科學合理的公共建筑設計是提高城市舒適度、增加人民幸福感的重要保證。
《智能建筑與智慧城市》創刊于1994年,國內外公開發行(國內統一刊號:CN10-1392/TU;國際標準刊號:ISSN2096-1405;郵發代號:82-729)。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主管、中國勘察設計協會主辦、中國勘察設計協會工程智能設計分會和中國電子工程設計院協辦的綜合性專業技術刊物,是國內第一本智能建筑行業期刊。
所謂公共建筑(Public Building),是指供人們進行各種公共活動的建筑,包含辦公建筑、商業建筑、旅游建筑、教科文衛建筑、通信建筑以及交通運輸類建筑等。其具備空間構成、功能分區、人流組織與疏散以及空間的量度、形狀和物理環境等方面的功能。與之對應的是民用建筑(Civil Building),即非生產性建筑,指供人們居住和進行公共活動的建筑的總稱。居住建筑是指供人們日常居住生活使用的建筑物。包括:住宅、別墅、宿舍、公寓。
公共建筑在一個城市里占有的社會地位較高,體現著一個城市的政府職能的發揮,解決民生工作的力度,科學合理的公共建筑設計是提高城市舒適度、增加人民幸福感的重要保證。
公共建筑在一個城市里占有的社會地位較高,體現著一個城市的政府職能的發揮,解決民生工作的力度,科學合理的公共建筑設計是提高城市舒適度、增加人民幸福感的重要保證。
所謂公共建筑(Public Building),是指供人們進行各種公共活動的建筑,包含辦公建筑、商業建筑、旅游建筑、教科文衛建筑、通信建筑以及交通運輸類建筑等。其具備空間構成、功能分區、人流組織與疏散以及空間的量度、形狀和物理環境等方面的功能。與之對應的是民用建筑(Civil Building),即非生產性建筑,指供人們居住和進行公共活動的建筑的總稱。居住建筑是指供人們日常居住生活使用的建筑物。包括:住宅、別墅、宿舍、公寓。
下面,我們通過北京市的典型案例來詳細的介紹一下公共建筑的設計與城市發展的關系。為了適應首都現代化建設的需要,2002年5月在北京市第九次黨代會上就提出了修編北京城市的總體規劃的工作任務,這是根據2003年國務院對《北京城市空間發展戰略研究》的批示精神所提出來的,正是根據這樣的文件精神。北京市特編制了《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到2020年)》。通過這一個總體規劃的要求,北京市作為中國的首都,對于公共建設做出了詳細的措施。首先是針對北京市域范圍內的“兩軸-兩帶-多中心”的城市空間結構。兩軸指的是沿著長安街的東西軸和傳統中軸線的南北軸。在這兩條軸上,有像故宮、天安門、天壇等旅游建筑、教科文衛建筑等具有紀念意義的建筑,還有像中南海、人民大會堂等行政、辦公建筑,以及像是西單、王府井這樣的商業建筑,不過商業建筑明顯次于行政與文化建筑,這說明從這兩軸的建筑風格就可以看出北京市市中心的城市發展主要是以行政和文化為主,商業為輔的,這也是在北京市整體建筑規范范疇之內的。
然后是“兩帶,它指指包括通州、順義、亦莊、懷柔、密云、平谷的“東部發展帶”和包括大興、房山、昌平、延慶、門頭溝的“西部發展帶”。這些地區脫離了市中心,是建立在外環以外的縣區城市,在這些城市里,有包括機場、水庫等交通運輸類建筑以及工業建筑等,因為像這樣的建筑,它所占的面積都較大,而且像一些工業公共建筑,污染有的較為嚴重,所以必須遠離市中心而建的,這也是在北京市整體建筑規范范疇之內的。
最后的“多中心”指的是在市域范圍內建設指在市域范圍內建設多個服務全國、面向世界的城市職能中心,提高城市的核心功能和綜合競爭力,包括中關村高科技園區核心區、奧林匹克中心區、中央商務區(CBD)、海淀山后地區科技創新中心、順義現代制造業基地、通州綜合服務中心、亦莊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中心和石景山綜合服務中心等。這些公共建筑,是在近十年規劃發展中重點發展的對象,重點為了提高北京市的國際發展地位。
作為我們的唐山市,雖然沒有北京市那樣詳細、縝密的規劃布置,不過隨著市政府對于城市發展的高度負責性,市政府對于城市中的公共建筑投入也相當巨大,這也就說明了,只有把城市的公共建筑設計出色的發揮出去,這座城市的發展才會更上一層樓。
近幾年,唐山市成功完成的公共建設項目不勝枚舉,其效率、效果均十分出色。通過細致觀察、總結整理我們能夠發現,唐山市的拆遷改造工作之所以會取得如此成功,除了市委市政府相關部門的出色工作之外,更有我們唐山市人民的大力支持。首先,唐山市為了凈化市中心,逐漸把那些工業建筑都搬遷到遠離市中心的豐潤區、豐南區等地。而在市中心,首先是保留了原有的地震遺址和抗震紀念碑、廣場,眾所周知,唐山市曾在1976年7月28日發生了里氏7.8級的大地震,所以這些原有的公共建筑的保留可以為城市發展鐫刻上歷史的印記,所以唐山市正是以建立起了以原有的廣場和大釗公園為基礎,以建設路和新華道為兩條中軸線,然后包括銀泰、唐山百貨大樓和萬達廣場為中心的商業建筑群,值得一提的是,在唐山市的市中心,除了這些商業建筑,唐山市政府還建立了以原有的大城山公園、鳳凰山公園、大釗公園為基礎的,現以南湖公園為中心的休閑旅游建筑,這也是中國首個建在市中心的大型公園,并且,南湖公園使得唐山市成為了2016年世博會的舉辦城市。
然而,在遠離市中心的縣區,唐山市政府建立起了一些工業建筑,還有旅游建筑,比如遠在渤海灣的曹妃甸上,市政府在北京市的大力幫助下,建立起了以首鋼為主的工業建筑群,而在南堡開發區也建立起以海上石油為主的工業建筑;在唐海、樂亭等海邊縣區建立起像是唐山灣國際旅游島、月坨島等旅游建筑;在遠在北部的遷安、遷西、遵化等縣區,唐山市政府建立的是因地制宜的旅游建筑,比如遵化的清東陵, 遷西的青山關等旅游建筑。
通過對唐山市公共建筑設計及相關政策的簡析,我們發現,正是由于上述的公共建筑的合理建設,才使得我們唐山市的城市發展在近幾年的時間里能夠突飛猛進,其生產總值一直保持在河北省的第一位。而且,唐山市還在近幾年取得了輝煌的成績。2007年,河北省唐山市市委市政府開始籌備“提升城市品位 打造宜居靚城”,2008年,開始大規模全力打造“文化名城、經濟強城、宜居靚城、濱海新城”。對于經歷了1976年大地震的鳳凰城唐山,用短短三十余年的時間,現如今已成為一座政治體制完備、社會保障齊全、經濟水平發達的先進城市的典型,這一切,都離不開唐山市對于公共建筑的合理規劃和設計。回顧唐山的重建軌跡--1990年,唐山成為全國首批榮獲聯合國頒發的“人居榮譽獎”城市,并先后被授予“全國文明建設先進城市”、“全國衛生城”、全國節水型先進城市、連續三次榮獲“全國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優秀城市”和“全國園林綠化先進城市”稱號 ,1999年被命名為河北省首座“省級園林城市”,2003年獲得“國家園林城市”稱號,2006年灤縣被命名為首批國家級園林縣城。2002年,南部采沉區生態綠化改造榮獲首屆“河北人居環境獎”,并被建設部授予“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2004年被聯合國授予“迪拜國際改善居住環境最佳范例獎”,2005年南部采沉區部分區域被建設部評定為國家濕地公園,唐山成為全國10個具有濕地公園的城市之一。我市連續15次榮獲“河北省城市環境綜合治理燕趙杯競賽評比第一名,2006年又被建設部評為“全國城市管理先進單位”。更是取得了“近代工業搖籃”、“北方瓷都”、“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國家自主創新城市”、“河北省經濟中心”、“著名的生態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中國科學發展示范區”等殊榮。
同時,我們還能夠進一步印證了“科學合理的公共建筑設計是提高城市舒適度、增加人民幸福感的重要保證”,只有政府的高度重視、政策的大力支持、社會的全力配合幾大要素相互作用,才能為市民帶來一座出行方便、保障完善、居住舒適、生活愜意的和諧城市,才能使經濟更加發展、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進步,才能實現整個城市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住著設計規范》
《唐山市城市規劃管理技術規定》
《唐山市保障性住房規劃與建筑設計導則》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