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筆者根據多年的工作經驗,主要通過空調冷凝水的排放、給排水管材選用、同層排水問題等幾個方面,詳細論述了如何做好建筑給排水設計工作。
關鍵詞:管材選用,同層排水,給排水設計
1 空調冷凝水的排放
GB 17790《房間空氣調節器安裝規定》中規定:空調器冷凝水的排放不得妨礙他人的正常生活、工作。在道路和公共通道兩側建筑物安裝的空調器,不宜將其冷凝水排放到建筑物墻面上和室外路面上。目前住宅小區中,空調的使用是相當普遍的。由于大多數老式居住建筑設計中并沒考慮空調冷凝水的排放問題,致使夏季空調冷凝水無組織排放,特別是在有風的情況下,像下雨一樣,一方面污染墻體,另一方面未接人雨水口,導致建筑物周圍積水,影響通行。有效的辦法是設置冷凝水立管,每層預留空調冷凝水管的接入口,進行有組織排放;也可以考慮冷凝水就近排入陽臺排水地漏,但一定要留有足夠空氣間隙,采用間接排水,防止倒流污染,冷凝水管管材一般采用UPVC管材。對新建的住宅,一定要考慮空調冷凝水的有組織排放,并且不能與雨水管共用,以防雨水管由于某種原因堵塞,或者當雨水排放量大于該立管的設計流量時,可能造成倒流,發生雨水倒灌現象
2 給水管材選用
常用建筑給水管材主要是金屬管、塑料管和復合管等,其中金屬管包括:熱鍍鋅鋼管、經可靠防腐處理的鋼管、薄壁銅管、薄壁不銹鋼管等;塑料管包括:硬聚氯乙烯(UPVC)管、交聯聚乙烯(PE—X)管、嵌段共聚聚丙烯(PP—B)管、無規共聚聚丙烯(PP—R)管、聚丁烯(PB)管等;復合管包括:鋁塑復合管(PAP)、鋼塑復合管(SP)等。隨著社會生產力的進步,“健康”與“安全”是現代人最為重視的兩大主題,飲用水的水質及水管的安全性也就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從水質保證來看,自來水公司生產出合乎標準的生活飲用水通過供水管道輸送到千家萬戶,但傳統的管道系統多采用金屬管材,如鍍鋅鋼管,二次污染的問題長期未得到解決,使終端的飲用水質量難以保障。由于金屬管材易生銹、易腐蝕、易滲漏、易結垢,可以說是金屬管的四大致命弱點。一旦鍍鋅鋼管里的鐵與空氣中或水中氧氣發生化學反應,管道里外都會生銹,并滋生各種微生物,污染管道中的自來水,這些受污染的自來水中攜帶的細菌像無形的殺手,時時威脅著使用者的健康。近十多年來,國外一些發達國家已先后立法或建立行業規章禁止使用鍍鋅鋼管作為飲水輸送管,并提出全面使用以塑料管為主體的不生銹、無腐蝕、無滲漏、無結垢的優質綠色管材,從根本上解決自來水管道系統中的二次污染問題。筆者多年經驗,在對水質和供水系統安全性要求一般的住宅樓中,選用UPVC管作為給水管是比較合適的,這不僅節約投資,并且其壽命周期成本也是最低的;而在中等標準的住宅樓中,由于對供水水質和供水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選用PP—R管作為給水管較為合適,雖然其成本高于UPVC管,但能更好地保證供水水質和供水安全;只有在對供水水質要求很高的情況下,如直飲水系統中和高檔賓館內等較高標準的場合,考慮選用銅管或薄壁不銹鋼管作為給水管才是比較合適的。
3 排水管材的選用
《建筑給水排水設計規范》中關于排水管材選用上提到:“建筑內部排水管道應采用建筑排水塑料管及管件或柔性接口機制排水鑄鐵管及相應管件。當排水溫度大于40℃時,應采用金屬排水管或耐熱塑料管。”因此建筑內部排水管道常用的管材為塑料管(常用形式有:硬聚氯乙烯(UPVC)排水管、硬聚氯乙烯螺旋排水管)和柔性接口的排水鑄鐵管兩大類。
在建筑中采用何種排水管材應從多方面考慮,各種排水管材或多或少都伴隨著缺點,十全十美的管材可以說幾乎不存在。UPVC管比鑄鐵管外表美觀;但噪音問題,幾乎是UPVC的致命弱點,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在較高環境要求建筑上的推廣使用;在價格上UPVC 排水管最經濟,UPVC內螺旋消音管稍貴,卡箍式柔性抗震排水管相對較貴;在排水通水能力方面,UPVC內螺旋管通水能力最大,并且可以省去輔助通氣立管,減小占地空間;在耐久性、抗震性能、防火性能、抗伸縮性及降低噪音方面,卡箍式柔性抗震排水管最好。綜上所述,如不考慮經濟因素,只從建筑物的使用功能方面考慮,在辦公樓、學校、商店等使用公共廁所的建筑中考慮采用UPVC排水管,在住宅、賓館中可采用UPVC內螺旋排水管,特別說明的是在高層住宅建筑的轉換層排水管道當采用柔性接口機制鑄鐵排水管,以防硬物在立管中下落擊破塑料管道,造成污水橫流。筆者就曾到現場處理過二層天花排水橫干管被擊穿,造成二層超市服裝賣場服裝被污染的事故。造成問題的原因一方面是施工方施工時未按設計要求在立管與橫干管連接處采用兩個45°彎頭(施工方以一個90°彎頭代替),另一方面設計時該橫干管仍采用了普通排水塑料管。在高層及超高層建筑中應首先考慮采用柔性接口機制排水鑄鐵管。
4 同層排水問題
《住宅設計規范》6.1.6條規定:住宅的污水排水橫管宜設于本層套內。GB 50015—2003《建筑給水排水設計規范》4.3.8條規定:住宅衛生問的衛生器具排水管不宜穿越樓板進入他戶。《健康住宅建設技術要點》(2004年版)2.7.4條規定:排水支管應以本戶為界。
從考慮住宅業主的私密性出發,自己家管道的問題在自己家解決,不需進入下層住戶家。由于異層排水經常遭遇上層住戶在疏通堵塞的管道時將管道捅破,或者漏水需更換管道,污水將下層住戶的衛生間污染。為修復管道破壞了下層的吊頂,影響了下一層用戶的生活,造成用戶之間的矛盾。因此應將住宅衛生間同層排水作為首選。遇到房產商對此有異議時應盡可能的說明利弊,堅持原設計。
同層排水是指衛生間內衛生器具排水管(排污橫管和排水支管)均不穿越樓板進入他戶。在同樓層內平面施工敷設使得污水及廢棄物的排放達到或超過同類和其他排水方式,順利進入排水總管(主排污立管),一旦發生需要疏通清理的情況,在本層套內就能解決問題的排水方式。其優點是:①房屋產權明晰:衛生間排水管路系統布置在本層(套內)業主家中,管道檢修可在本層(家中)內進行,不干擾下層住戶。②衛生器具的布置不受限制:因為樓板上沒有衛生器具的排水管道預留孔,用戶可自由布置衛生器具的位置,滿足衛生潔具個性化的要求,開發商可提供衛生間多樣化的布置格局,提高了房屋的品味。③排水噪音小:排水管布置在樓板上,被回填墊層覆蓋后有較好的隔音效果,從而排水噪音大大減小。④滲漏水幾率小:衛生間樓板不被衛生器具管道穿越,減小了滲漏水的幾率,也能有效地防止疾病的傳播。⑤而TTC同層降板不需要舊式P彎或S彎:由“座便接入器”“多功能地漏”和“多功能順水三通”接人,取代了傳統下排水方式中各個衛生器具設置的P彎或S彎。所以不易發生堵塞,而且容易清理、疏通,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和意愿,個性化的布置衛生間潔具的位置。現在由舊式P彎和S彎產生而其自身無法克服的弊端,TTC可脫卸同層安裝排水方式可以全部解決。
目前,同層排水有兩種方法。(1)降低衛生間樓板,稱為降板法。具體做法是衛生間的結構樓板下層(局部)350mm作為管道敷設空間,下沉樓板采用現澆砼并做好防水層,按設計標高和坡度沿下層樓板敷設排水管道,完成后的排水管距防水層的高度一般為30~50mm并用水泥焦渣等輕質材料填實作為墊層,墊層上用水泥砂漿找平后再做防水層和層面。而TFC同層降板為:200mm,同比降板為350mm,450mm等方式凈空高度可提高200~300mm,少回填200~300mm。回填量小、密實度有保證,省工省料,土建綜合成本小,堵漏維修方便,衛生間無須吊頂,增加了整體凈空高度,更重要的是減少了樓體的承載負荷。(2)不降板法,排水立管、橫支管和專用通氣管墻外設置,建筑專業巧妙設計了挑出的花槽隱蔽了排水橫支管,座便器的污水排水管單獨穿出墻外與排水立管連接,其余的潔具、地漏、洗滌等廢水排水管分別穿出墻外后接排水橫支管,經共用水封再與排水立管連接。此種做法在廣大的南方地區可大力推廣,可不占用室內空間和面積,減小排水管道噪音對室內住戶的影響,并且管道在外墻明裝,即使漏水也很容易被發現,不污染居室,維修方便快捷。.
5 化糞池的設置
關于化糞池設置目前是一個存在爭論的話題,沿海發達城市正在逐步取消(比如深圳、廣州、上海等城市新建的建筑),有的城市強調必須設置。一方面,化糞池作為最初級的、局部的污水處理構筑物,在排水系統不完善,污水處理廠較少以及排放標準不嚴格的情況下,廣泛應用于生活糞便污水的處理。它在截留和沉淀污水中的大顆粒雜質、防止污水管道堵塞、減小管道埋深、保護環境上起著積極作用。隨著對住宅衛生要求的日益提高,住宅設計中衛生間排水一般采用廢水與糞水分流的排水體制,這種排水體制由于只有糞水進化糞池,故化糞池可以做的很小,這在寸土寸金的住宅開發中顯的意義尤為重大。另一方面,為控制水體富營養化問題,目前越來越多的城市污水處理廠已有除磷脫氮的要求。生物除磷脫氮需要污水中有足夠的碳源方能順利實現,而化糞池對部分有機物降解后卻可能導致污水處理廠中脫氮除磷時存在碳源不足的現象,因此,在興建集中式城市污水處理廠情況下再設置化糞池,對脫氮除磷而言反而起了副作用,極可能造成進入污水處理廠所需碳源不足。現有許多污水處理廠的處理效果不佳,重要原因之一在于進水中的碳源不足,而碳是微生物生長需要的營養元素。在脫氮除磷工藝中,釋磷和反消化之間也存在著因碳源不足而引發的競爭性矛盾,使得脫氮和除磷難以同時達到理想效果。因此,污水處理廠常采取各種措施提高原水有機物濃度,以取得較好的處理效果。
部分污水處理廠甚至需要采取各種人工添加碳源的措施以提高原水有機物濃度,以取得較好的除磷脫氮處理效果。如:需定期向進水中投入糞便等以提高進水的有機物濃度等。
6 結語
住宅建筑給排水工程看似簡單,但如果設計考慮不周全,施工質量不高,給業主帶來很大的麻煩,以上是筆者在工程實踐中的一些體會,不足之處,望同行指正。
參考文獻:
1 《淺析住宅給排水設計中的幾個問題》涂宏軍,《工程建設與設計》2000,(5)。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