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勞動教育有助于中小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全面發展教育目標的實現、實踐勞動技能的提升。當前我國中小學勞動教育存在諸多問題,即對勞動教育價值認識不到位、課程體系不健全、支持不到位。勞動教育與全面發展教育之間有緊密聯系,體現為勞動教育對德育內涵進行有效豐富、對智育功能進行適當延伸、對體育形式進行適宜拓展、對美育價值進行有效挖掘。因此,從全面發展視域來看,需正確認識勞動教育價值,構建完善的課程體系,更新勞動教育課程內容,構建勞動教育體系,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支持,統籌完善勞動教育政策保障。
本文源自河南科技學院學報 2021-01-29 《河南科技學院學報》是由河南省教育廳主管、河南科技學院主辦的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學術刊物,國內統一刊號為CN41-1382/Z,國際標準刊號為ISSN1673-6060。主要刊登政治、哲學、經濟、法律、德育、文學、藝術以及理論研究、高等職教、農村職教、教育與經濟、職業指導、比較職教、教育管理、課程研究、教學研究、實踐教學等方面未曾發表過的學術論文。
關鍵詞: 全面發展; 中小學勞動教育; 勞動教育體系; 課程內容
從當前的現實情況來看,我國中小學教育及青少年成長中勞動教育逐漸走向遺失,如學生評價指標、學生獎勵標準、學生考查等缺乏勞動教育的內容,導致勞動教育課程 缺 位。在社會快速發展與生活水平不斷提升的過程中,中小學生進行勞動的機會越來越少,許多學生勞動意識不足,在學習和生活中輕視勞動,不珍惜勞動成果,甚至不會勞動。新時代背景下,勞動教育被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之中,成為我國中小學教育內容的有機組成部分。這 就 需 要 在 整個中小學 教 育 全 過 程 中 貫 穿 勞 動 教 育,注 重 勞 動 教育。習近平同志在 2015 年慶祝“五一”勞動節的重要講話中指出: “要教育孩子們從小熱愛勞動、熱愛創造,通過勞動和創造播種希望、收獲果實,也通過勞動和創造磨煉意志、提高自己。”[1]2019 年頒布的《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指出,“要突出德育實效、提升智育水平、強化體育鍛煉、增強美育熏陶、加強勞動教育”[2]??梢?,國家在政策層面高度重視勞動教育,將其列入全面發展教育內容之中,成為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并重的中小學教育內容。本文從全面發展視域闡釋重建中小學勞動教育的重要意義,分析當前我國中小學勞動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重構路徑。
一、重構中小學勞動教育的重要意義
新時代背景下,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呈現出中小學生不尊重勞動、不珍惜勞動成果甚至輕視和蔑視勞動的現象,勞動教育在中小學教育中逐漸遺失。因此,重構中小學勞動教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勞動教育有助于中小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可以讓青少年學生有更多時間與機會實踐和經歷,使其在經歷實踐的過程中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 有利于學校全面發展教育目標的實現,因為勞動教育是落實素質教育基本任務、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目標的需要; 有助于學生勞動實踐技能的提升。
( 一) 勞動教育有助于中小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
新時代背景下,隨著國家及民眾對教育的高度重視與廣泛關注,教育在人們工作與生活及國家進步與社會發展中的作 用 越 來 越 凸 顯。這就需要強化教育引導,發揮核心價值觀在文化產品創生、精神文明創建、國民教育發展中的帶頭引領作用,將其轉化為人們的行為習慣與 情 感 認 同。在現代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從物質層面來看,人們的物質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從精神層面來看,其精神世界相對匱乏,導致人們的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之間不平衡。人生之路,十之八九不如意,沒有誰是一帆 風 順的,在有坦途的同時也有陡坡。但當前我國青少年學生在成長與發展過程中,僅看到了花香與坦途,沒能意識到荊棘與陡坡,許多學生只知道索取、享樂,卻不知道回報、共享,當他們在學習或生活中遭遇困難或挫折時,不會及時、準確地分析解決問題,更不會從自身尋找原因。究其原因,是他們“吃”的苦太少,沒有意識、更沒有能力分析解決這些問題[3]。這就需要在中小學教育中加強和重視勞動教育,讓青少年學生有更多時間與機會去實踐、去經歷,使其在經歷實踐的過程中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體味生活的艱辛,通過點點滴滴的勞動教育將正確的價值觀教育進行細化和內化,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達到潤物無聲、育人于無形的效果。
( 二) 勞動教育有助于學生意志品質的培養
在現實生活中,有不少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不尊重他人勞動、不珍惜他人勞動成果的孩子,他們從小被溺愛嬌慣,從沒吃過生活的苦,不懂得生活的艱辛。參加勞動教育,不僅可以促進孩子智力的發展,提升其勞動生活技能和動手實踐能力,還可以培養孩子堅強的意志品質和樸素、勤勞的美德,升華其勞動情感。人們對勞動成果的珍惜和對自己所從事工作的熱愛與辛勤的勞動密切相關,同時勞動創造了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而勞動教育的價值除了促進學生大腦的發育、磨煉學生堅強的意志、鍛煉其強健的體魄、錘煉其完善的人格之外,還可以培育學生的勞動素養,使其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提升其獨立生活的能力,使其能夠養活自己、照顧他人。如每天早晨起來自己疊被子,幫家人洗菜,自己洗衣服、打掃臥室、倒垃圾等,這種不怕累、不怕臟的精神和行為習慣,如果沒有堅強的意志力是很難堅持下去的??梢姡瑒趧釉诤⒆右庵酒焚|的形成、獨立性格的養成以及勞動情感的培育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積極作用。勞動教育作為學生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生全面發展中是不可或缺的,它有助于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勞動教育不僅發生在學校里,在家庭中也同樣重要。對孩子來說,通過參與家庭勞動生活,可以形成堅強的意志品質,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養成尊重勞動、熱愛勞動和珍惜勞動成果的情感,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
( 三) 勞動教育有利于學校全面發展教育目標的實現
在社會不斷發展與生活水平日益提升的過程中,我國基礎教育階段忽視了對學生勞動方面的教育,再加上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我國中小學生勞動意識不足、勞動機會較少,導致許多學生輕視勞動,不尊重勞動,不珍惜勞動成果,一些學生甚至不會勞動。舉例來說,許多學校存在嚴重的就餐浪費現象; 部分學生大量浪費學習、生活用品,節約意識缺失; 一些青少年學生缺乏獨立生存與自理能力。歸根結底,這些問題主要是因為勞動教育匱乏所造成的。因此,在中小學教育中要進一步加強勞動教育。這種勞動教育是全面滲透性的,不是簡單的勞動與技術的結合,而是可以促進學生形成健全人格與健康身心,強健體魄; 形成創新創業意識、基本生活技能、動手實踐操作能力; 養成團結協作、勤儉節約、意志堅定的優良品質; 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偉大、勞動最崇高”的勞動觀念[4]。可見,勞動教育并不是單獨存在的一門學科,它是全面發展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是落實素質教育基本任務、實現學生全面發展教育目標的有效路徑,為學生終身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奠定堅實基礎。這就需要在中小學教育中切實加強勞動教育,有效落實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
( 四) 勞動教育有助于學生勞動和實踐技能的提升
從教育視角來看,“勞動創造了人”這句話具有真理性,因為只有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積極參與勞動,并且具備較高勞動素質的人,才是一個健全的人。素質教育理念下,勞動教育占據重要內容,在磨煉學生意志品質、培養勞動技術觀念、提高動手實踐技能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從功能角度來看,勞動教育可以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教會學生基本的勞動技能,鍛煉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提升學生的獨立生存能力,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念,讓學生在親自參與和親身經歷勞動實踐的過程中掌握生活常識與基本規律。從本質上來看,勞動實際上就是進行實踐的過程,讓中小學生有更多機會參與體力勞動,使其在勞動中進行體驗與感悟,不僅是強健體魄、提高身體素質的基石,更是通過體力勞動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的需要。因此,在勞動教育中需要教師不斷向學生進行技能概念的滲透,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念,鼓勵學生進行勞動創造,培育學生動手技能與實踐操作能力,提升學生生活自理與獨立生存能力,使其有能力在現實生活中獨立生存、在學習中自主學習、在工作中獨自完成任務[5]??梢?,勞動教育不僅有助于學生勞動意識和勞動觀念的形成,還有助于學生勞動技能和實踐能力的提升。
二、當前我國中小學勞動教育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作為全面發展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勞動教育在中小學階段教育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但從現實教育實踐來看,當前我國中小學勞動教育在實施和運行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 對勞動教育價值認識不到位,不夠重視中小學勞動教育,許多中小學校對勞動教育存在認識上的偏差,沒能從根本上形成正確認識; 勞動教育課程體系不健全,課程內容流于形式,從教學實踐來看,當前我國中小學勞動教育課程體現不夠完善; 勞動教育支持不到位,落實效果欠佳,現階段我國中小學教育中勞動教育位于“弱勢”地位,嚴重缺乏有力支持。
( 一) 對勞動教育價值認識不到位,不夠重視中小學勞動教育
近些年來,隨著政策的推動、國家重要領導人的重視、廣大社會民眾的關注,勞動教育在許多中小學校引起重視,并開設相關課程,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許多中小學校對勞動教育存在認識上的偏差,沒能從根本上形成正確認識。首先,沒能正確認識勞動教育的價值。認為勞動教育僅注重勞動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培養,即只強調體力勞動,不關注勞動意識、情感、態度、習慣等的培養及創新創造精神、社會責任意識、綜合素養等的培育[6]。其次,沒能正確認識勞動教育的育人功能。無論家庭、社會還是學校,都一味地片面追求分數與成績,不夠重視勞動教育,輕視、淡化勞動教育在學生全面發展教育中的地位,最為明顯地體現為勞動教育課時不足。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勞動教育被納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之中,一方面,許多中小學校在安排勞動教育課時將其并入綜合實踐活動之中,不再進行單獨安排; 另一方面,深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許多中小學校在課程整體安排方面,更為注重與升學考試內容相關的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時較少,勞動教育課時更少。
( 二) 中小學勞動教育課程體系不健全,課程內容流于形式
從教學實踐來看,當前我國中小學勞動教育課程體現不夠完善。首先,從課程內容來看,現階段我國中小學勞動教育重知識、輕過程,課程內容過于強調勞動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傳授,缺乏對學生勞動意識、情感、態度等的培養。例如,未能有效塑造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沒能培育學生熱愛勞動、勞動者及勞動成果的情懷。其次,從課程形式來看,許多中小學校將勞動教育課并入綜合實踐課之中,在進行勞動教育時,一些學校將其開展成了勞動理論課,教師采用講授的方式向學生傳授勞動理論知識,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作為培養學生基本素質的重要課程,勞動教育課與其他理論課有著區別。通過理論講授可以讓學生知道應該尊重和熱愛勞動,但未必能夠促進學生勞動行為的發生[7]。最后,從課程評價來看,現階段我國中小學勞動教育還未建立統一的課程評價標準,強調獲得性評價,如理論知識,缺乏對過程性評價的關注,如能力發展、素質培育等。
( 三) 中小學勞動教育支持不到位,落 實 效 果欠佳
現階段我國中小學教育中勞動教育位于“弱勢”地位,這就需要得到多方面的支持。但從當前我國中小學勞動教育實施現狀來看,嚴重缺乏有力支持。首先,學校勞動教育資源短缺。作為培養學生基本素質的課程,勞動教育不只是“簡單的體力勞動”,在進行課程設置與活動安排時要設計一些具有創造性的勞動,如“體” “腦”結合。這樣的“勞動教育”通常需要人力、物力、財力等多方面的支持。但在現實的教育教學實踐中,一方面缺乏專業的勞動教育師資力量,即具備較高勞動教育專業素養的教師不足,難以確保勞動教育的有效開展; 另一方面,缺乏相關的勞動教育機構及其相應的制度,無法提供勞動教育所需的配套物資,導致中小學勞動教育難以順利開展。其次,缺乏有效的聯動互動平臺。作為學生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內容,勞動教育不只需要學校的努力,更需要社會、家庭的支持與配合,是從學校到家庭再到社會的滲透性教育,需要三方協同共進。但當前缺乏進行資源整合的三方聯動平臺,學校、社會、家庭沒能形成合力[8]。
三、勞動教育之于全面發展教育的關系
勞動教育不僅是培養學生基本素質的一門重要課程,更是學生全面發展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與“德育” “智育”“體育”“美育”共同組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教育的內容。與此同時,勞動教育與全面發展教育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具體體現為勞動教育對德育內涵進行有效豐富,增強學生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的情感,在內心深處珍惜勞動成果; 對智育功能進行適當延伸,可以提升學生在勞動中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在實踐中動手操作的能力; 對體育形式進行適宜拓展,可以強身健體,豐富體育內容、拓寬體育形式; 對美育價值進行有效挖掘,有助于學生內在美的形成。
( 一) 勞動教育對德育內涵進行有效豐富
中小學勞動課程曾以“勞動技術”命名,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普遍存在有“技術”無“勞動”的現象。而綜合實踐活動、信息技術等課程在實施過程中明顯存在用知識、技能、技術學習代替培養勞動意識、樹立勞動觀念、養成勞動習慣的傾向。事實上,進行勞動教育并不是為了讓中小學生學到更多知識或學會一門技術,因為這是基礎理論教育與職業技術院校所做的工作,勞動教育的主要目標在于讓學生親自參與和經歷勞動實踐活動感受和體驗勞動,切身體會勞動的艱辛,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意識、勞動價值觀念、勞動習慣,從而理解和尊重廣大勞動者與自己的父母,增強學生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的情感,在內心深處珍惜勞動成果,在無形中養成良好的勞動意識和思想道德品質,豐富學生對社會的認識和加強其對社會勞動的理解,這也是對德育內容的豐富與拓展。
( 二) 勞動教育對智育功能進行適當延伸
作為“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智育的主要功能是培養學生的“智力”。從構成要素來看,“智力”不只是學習書本知識方面的能力,還涉及學生適應社會與社會生活等方面的能力。作為一種實現社會實踐的重要形式,勞動教育為學生提供了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機會,只有親自參與和經歷真實的實踐,才會使學生切身感受勞動的不易與艱辛,獲得真實的勞動情感體驗,形成正確的勞動意識與勞動觀念,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這是書本教育難以完成的。重構中小學勞動教育不僅可以培養學生學會生活與適應社會的能力,還可以提升學生在勞動中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在實踐中動手操作的能力,讓學生明白通過自己的雙手可以創造更為美好的生活[9]。可見,勞動教育有助于促進智育功能的有效發揮,通過學生對勞動知識的積累,提升學生的知識素養,從而促進學生智力的提高。
( 三) 勞動教育對體育形式進行適宜拓展
作為培養學生基本素質的重要內容,勞動教育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勞動觀念、勞動情感等,提升學生社會生活與適應社會等方面的能力,還可以強身健體,豐富體育內容、拓寬體育形式。同一般體育運動相比,勞動教育與之既有相同之處又有所區別。相同點表現為都需要付出體力,并在身體力行的過程中獲得體驗; 不同點表現為勞動教育對技巧的要求較高,不僅需要體力還需要體力與技巧的有效結合。另外,勞動教育有利于學生創新意識、發散思維的形成。中小學生接觸和參與過的勞動是有限的,通過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勞動教育鍛煉,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發散思維,讓學生在參與具體勞動的過程中不被固化的思維束縛,這也是創造性勞動的具體體現。作為全面發展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勞動教育不僅與德育、智育、體育和美育共同構成了全面發展教育的主要內容,還拓展了體育教育的形式,使體育教育內容更為豐富,形式更為多樣。
( 四) 勞動教育對美育價值進行有效挖掘對人來說,外在的美并不是真的美,而外在美與內在美的結合才是正真意義上的美。勞動教育有助于學生內在美的形成,一方面尊重與熱愛勞動本身就是一種內在的優良品質與美好的品德,另一方面通過親自參與勞動實踐可以讓學生得到他人和社會的認同與肯定,在參與和體驗勞動實踐的過程中產生愉悅感、取得成就感、獲得滿足感,在內心深處感受勞動的意義與生活的美好,這也是勞動創造美的體現。從人與自然的關系來看,勞動協調著人與人及人與自然的關系,加快了人類進化的進程。同樣,通過勞動人類可以利用和改造自然,獲取自身所需物料,延續生命。但人類對自然的利用與改造并不是隨心所欲的,而是遵循一定的原則,尊重自然發展規律,與自然和諧共處,不傷害和不破壞自然,并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和體驗世界的美好。在開展勞動活動的過程中,人與人之間是相互配合、密切聯系的,在參與勞動的過程中,人們不僅學會了與人相處的技巧與技能,還體驗到了交流溝通與合作共享的價值與意義,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這是勞動教育創造美的重要體現。
四、全面發展視域下重構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有效策略
勞動教育不僅是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對其他各育( 德、智、體、美) 的有效補充。因此,從全面發展視域重構中小學勞動教育,須正確認識勞動教育價值,重視中小學勞動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構建完善的課程體系,更新勞動教育課程內容,擴充勞動教育范圍,加強中小學勞動課程實踐性,拓展勞動教育實踐基地; 構建勞動教育體系,從上到下進行統籌規劃和頂層設計,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支持; 統籌完善勞動教育政策保障,創建統籌協調機制,強化勞動教育師資隊伍,構建勞動教育激勵機制和評估體系,確保中小學勞動教育能有效落實。
( 一) 正確認識勞動教育價值,重視中小學勞動教育
深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無論家庭、社會還是學校,都仍然片面追求分數與成績,勞動教育被邊緣化的現象突出,在社會中被淡化、在家庭中被軟化、在學校中被弱化。因此,要正確認識勞動教育價值,重視中小學勞動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首先,教育管理部門及社會相關媒體要積極開展勞動教育宣傳活動,正確認識勞動教育的重要價值意義,糾正片面的勞動教育觀念,摒棄長期以來對勞動形成的錯誤認識,讓青少年學生認識到勞動沒有貴賤之分,只有分工的不同,它是一項基于物質生產與體力勞動的實踐活動。其次,學校要高度重視中小學勞動教育,并廣泛參與勞動教育教學活動[10]。學校和教師作為學校教育的直接組織者與實施者,在注重成績與升學率的同時,還要關注對學生更為有重要影響與意義的其他方面,如勞動教育,并在具體的課程設置、時間安排、內容設計、環境配置等方面予以平衡。再次,家庭要密切配合、協助學校與教師開展勞動教育,在思想、時間、環境等方面為學生接受勞動創造有利條件。最后,學生自身也要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參與勞動實踐,用心感受和體驗勞動。
( 二) 構建完善的課程體系,更新勞動教育課程內容
在現代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信息時代對我國勞動者提出更高要求。現階段我國中小學勞動課程缺乏對職業勞動、數字化生產、社會問題等內容的關照,往往被窄化為學校勞動、手工活動、家務勞動等,很難適應社會發展與科技進步的需要[11]。這就需要構建完善的課程體系,更新中小學勞動課程內容。首先,擴充勞動教育范圍。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適應現代化社會生活,中小學勞動教育不僅要擴充種植、養殖、烹飪、縫紉、生產等方面的內容,還要關注信息化、數字化社會生產生活中的熱門話題,加強學生對數字知識的學習,培養學生現代信息數字的意識與能力。其次,加強中小學勞動課程實踐性。當前我國中小學勞動教育課程被簡化為觀看紀錄片、撰寫實踐報告等,更多局限在課堂之中,缺少職業勞動與社會實踐的參與。這就需要加強勞動教育課程的實踐性,為學生提供更多參與勞動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參與勞動實踐的過程中獲得并提升新時代所需的能力。最后,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學校、農場、工廠等聯合搭建勞動教育實踐基地,為中小學校開展勞動教育提供場所。
( 三) 構建勞動教育體系,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支持
“德智體美”四育教育體系是由從國家到地方的專門教育行政部門系統推進的。然而,當前我國中小學勞動教育還沒有形成完整的教育體系,僅有浙江、江蘇、上海等地對勞動教育課程體系進行了初步建設,而勞動教育體系的構建需要從上到下進行統籌規劃和頂層設計。首先,要創建橫向的勞動教育體系,使其具有系統性與時代性特征。一方面結合創新創造性活動,有效融合生產、生活、服務性勞動,突顯系統性、時代性特征,構建科學合理的勞動教育內容體系。另一方面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互聯互動平臺,經過三方系統合作與共同努力,形成橫向勞動教育體系,使學校、家庭、社會三領域的勞動教育進行有效融合。其次,要構建縱向的勞動教育體系,使大中小幼勞動教育相互銜接[12]。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年齡特征、認知特點、發展特性,結合國家印發的關于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大綱與加強勞動教育的指導意見,遵循教育規律,創建縱向勞動教育體系,形成初等、中等、高等教育一體化,以培育不同學段學生的勞動素養。
( 四) 統籌完善勞動教育政策保障,確保中小學勞動教育有效落實
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有效落實需要政策層面的保障。第一,創建統籌協調機制。作為培養學生基本素養的課程,勞動教育不只是學校的工作,還需要社會、家庭等的協助與配合。這就需要通過相應的統籌協調機制對學校、社會、家庭資源進行統籌規劃和利用,共同推進勞動教育的有效實施。第二,加強勞動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教師是學校教學質量與學生學習水平的基本保障,各中小學校須根據自身條件與辦學需求組建一支專兼職結合的勞動教育師資隊伍,在配備專職勞動課教師的同時,兼用有專長的其他教師以及聘任社會上有專長的技術人員,共同推進學校勞動教育工作的落實[13]。第三,構建勞動教育激勵機制和評估體系。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強勞動教育激勵機制建設,激勵和獎勵在勞動教育方面做出重大貢獻的學生、教師、學校; 根據勞動教育大綱,結合各學段學生的勞動特點,總結各學校開展勞動教育的經驗,制定本地中小學勞動教育評估標準; 加強勞動教育研究,了解中小學勞動教育現狀,分析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形勢,構建有效的勞動教育激勵機制和評估體系,確保中小學勞動教育有效落實。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