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經濟類期刊投稿發表了經濟學教學方式與考核方式研究,通過對經濟學課程的教學模式和考核模式進行改革,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的去學習,論文介紹了經濟學課程改革的總體思路,并經濟學教學方式和考核方式的改革進行了充分探討。
摘要:利用現階段大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心理特征,對經濟學課程進行教學方式與考核方式的配套改革。通過重新分配教學時間、設置思考題以及采用新的考核方式等激勵措施,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合理分工,查詢相關數據資料并形成觀點,最后在課堂上向全班同學和老師發表出來。真正地調動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提高了創新意識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經濟類期刊投稿,經濟學,教學方式,考核方式,配套改革
一、問題的提出
高校本科畢業論文是大學生在大學4年學習生活的總結,是取得學士學位和大學畢業證書的主要憑證,能充分體現學生運用所學專業知識和理論獨立思考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絕大部分經管類本科學生畢業論文的質量偏低。存在的問題主要有:資料的查詢嚴重依賴新聞稿;對他人的觀點肆無忌憚地抄襲;人云亦云的現象十分普遍;極度缺乏獨立思考和創新。造成這類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傳統的教學方式忽視了對學生獨立思考、分析能力的培養,導致學生對基礎理論知識與實際問題缺乏自己的觀點。另外,學生在校期間也鮮有練習寫作的機會,不清楚如何完成一篇高質量的論文,對畢業論文普遍帶有恐懼心理。在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中,往往只強調老師“如何教”[1],而忽略了學生“怎么學”,學生的學習效果完全取決于自己的學習積極性。在大部分學生眼中,順利通過期末考試是唯一的目標。老師在課堂上講授的內容根本無法調動學生的興趣,而考試前劃定考試范圍和考試重點卻被學生們認為是通過考試至關重要的法寶。為了遏制這種過度依賴考試前死記硬背、“期中閑,期末忙”的不良現象,也為了提高大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與創新意識,筆者根據現階段大學生的學習習慣與心理特點,從教學方式和考核方式2個方面對傳統的經濟學課程進行改革探索。
二、經濟學課程改革的總體思路
經濟學課程改革包括2個方面內容。一是教學方式改革。除了傳統的授課方式以外,加入了發表教學法(此處的“發表”指的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課題研究成果的展示過程,而非論文的投稿過程)。二是考核方式改革。采用傳統期末考試與發表考核相結合的方式。根據學生是否愿意參加發表,將學生分為2部分。針對不愿意參加發表的學生,采用傳統期末考試的考核方式;針對愿意參加發表的學生,根據其發表的成績,分為發表優秀和發表不優秀2種。發表優秀的學生獲得“免試”資格,其發表成績就是該課程的最終成績;發表不優秀的學生仍要參加期末考試。
三、經濟學教學方式的改革
在傳統的經濟學教學方式中,教師按照自己的理解將專業知識歸納成講義、教案等,并主要通過講授的方式傳輸給學生[2]。在這種教學方式下,教師會占用所有課時,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的傳輸,并且學生能夠接受的知識面不會超過課本和教師的專業知識。即使部分教師專業知識淵博,能根據所講授的知識點恰當地引用“案例教學法”及“探究式教學法”來啟發學生的思考能力,但是學生也僅僅是針對現有的問題尋求解決辦法,達不到自己發現、解決問題的效果,教學效果完全取決于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如今智能手機和無線網絡在大學生群體中非常普遍,極大地影響了學生課堂聽課的狀態,因此這種教學方式很難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要提高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老師除了要在課堂上設置與教學內容相符的思考題來啟發學生思考以外,更重要的是制定激勵規則來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3]。學生要充分利用課外時間尋找研究課題,經過思考形成觀點后,在老師專門預留的一部分課堂時間中發表。這時,學生是主角[4],老師只是一位聽眾和評判者。這些研究課題不同于課堂中的思考題,不是簡單地判斷對錯,沒有確定的答案,具有很大程度的開放性。要回答這些問題,需要與其他學生組成小組,以小組為單位完成“提出課題、分析課題、搜集資料文獻、論證、得出結論、成果展示”的整個發表過程。學生要在發表過程中取得好成績,就需要與小組成員通力配合,充分利用課外時間制定詳細研究計劃,進行合理分工。在“成果展示”中,學生需要完成一份書面的報告書,并將主要內容制作成PPT,最后利用多媒體工具向老師和其他學生展示。學生在小組發表結束后進行討論,老師可以將討論情況作為平時成績來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在討論過程中,全班學生分成2個陣營:對發表內容有疑問者形成一個陣營,從各個角度對發表過程提出疑問;發表小組所有成員及其觀點支持者作為另一個陣營,對提出的疑問做出回答。老師作為第三方,既可以提出問題,也可以幫助發表小組回答問題。2個陣營的學生應該對自己的觀點暢所欲言,做到表達清晰、論據充分,以爭取更多學生的支持。老師盡量不要干涉討論,但應起到引導作用,對雙方的觀點予以客觀地評價與指正。如果遇到雙方觀點相持不下的情況,只要不涉及是非對錯,老師可以動員其他學生對雙方觀點進行舉手投票,以增加討論環節的趣味性和學生的參與熱情。老師要預留一定課堂時間用于學生發表,讓學生有一個展示小組成果的舞臺;增加討論環節,讓學生認真地準備發表。如此一來,學生必須有效地利用課余時間,擴大知識面,提高問題的思考深度。在發表過程中,不但能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增強學生之間的團結合作意識,還能提高學生對PPT等辦公軟件的操作水平;在討論過程中,可以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提高學生的應變能力。除此之外,“發表”還能讓學生提前了解學術論文的寫作方法,對以后畢業論文的寫作有很大的幫助。
四、經濟學考核方式的改革
課程改革的目的是調動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自我思考的習慣,提高學生利用專業知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如果僅針對教學方式進行改革,而考核方式仍然采用傳統的期末考試,那么學生不會重視教學改革。如果在針對課程基本內容的學習任務之外,學生還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和時間用于相互討論、搜集資料、形成觀點、成果展示,而期末考核方式還和原來一樣,那么在學生看來,這種教學方式改革就是一種負擔,不但不能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改革的積極性,還會讓學生產生厭煩情緒[5-6],不利于教學方式改革的實施。另外,如果取消期末考試,僅采用分組發表的形式進行考核,也不會有太好的效果。因為面對一種全新的考核方式,學生沒有相應的準備,對其打分標準也沒有概念,再加上學生有“法不責眾”的思想,可能覺得只要與其他人沒有太大的差距,老師肯定會“放自己一馬”。這樣,學生在準備發表的時候,就不愿花費太多的精力,同樣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筆者所倡導的考核方式改革是將期中分組發表和傳統的期末考試2種考核方式相結合,允許在發表過程中表現優秀的學生不參加期末考試,發表的得分就是其考核成績,其余表現不理想的學生則仍然要參加期末考試。目前,在大部分學生的心目中,課程的期末考試占據了相當大的分量,學生平時不努力,考試前突擊,想方設法向老師索要考試范圍和考試題就是為了能通過期末考試,拿到學分。那么在經濟學課程改革中,可以“免試”為激勵方式,激勵學生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平時的發表上。經濟學課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應將平時的教學內容應用到期末的考核內容上,期末的考核內容也充分體現平時的教學成果。更重要的是,改革后的考核方式應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平時教學內容的重要性,以促進學生配合老師完成教學方式的改革。
五、經濟學課程改革的一般步驟
(一)角色的轉變
在經濟學課程改革中,發表小組占用課堂時間發表研究成果。老師轉變為只負責“講”的角色,學生轉變為只負責“聽”的角色。老師要在教學中多啟發學生思考,鼓勵學生勇于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通過師生和生生之間的充分講解與討論,使學生真正理解問題的本質。
(二)教學時間的合理分配
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將一部分課時交給學生來掌握[7],具體時間可以占到總課時的20%~30%,老師用剩下的70%~80%的課時完成教學任務。老師將經濟學課程的全部內容形成前后連貫的體系,在內容上做到詳略得當,在教學方法上盡量用現實中的典型案例來幫助學生理解,不過于注重理論和模型。
(三)確定研究課題
老師在完成課本教學任務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現實經濟現象進行思考,鼓勵學生在確定研究課題的時候選擇自身比較熟悉、擅長的行業領域。在學生發表的準備過程中,老師應及時了解每個發表小組的研究進度和方法,提出修改建議,在數據資料搜集、觀點形成以及論證方法上提供必要的幫助。
(四)學生分組
將學生按照自愿的原則分成若干小組,一組5~7人,設小組長1名,負責協調工作。每個小組要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思考題的資料收集、論證和發表。這樣不但能減輕學生的負擔,加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和態度,還能讓老師在有限的時間內更有效地對每一次論證和發表進行考核。在每個小組內,學生不但要和老師進行探討,學生之間也要進行分工和討論。
(五)發表
發表是將對思考題的論證過程和論證結果表達出來。每個小組要準備一份書面報告書和PPT。書面報告書應該包括小組成員分工情況、數據資料出處、對問題的思考過程、論證方法以及得出的結論等內容,并在發表之前交給老師,讓老師對發表的內容有大致的了解。PPT是對書面報告內容的概括,由發表者在規定的時間內向老師和全班學生敘述,發表時間應在15~20min。
(六)老師打分
每個小組一個學期有3~4次的發表機會,老師不僅要對每個小組的每一次發表質量按照評判標準進行總體打分,還要對小組中每個成員的分工表現進行評價打分。發表者在發表的時候要說明小組成員的分工情況,為了保證小組成員得分的公平性,小組每次發表中承擔同一分工任務的學生不能完全相同。
(七)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分為2種:第一種是以書面報告和發表的形式進行考核,第二種是傳統的以試卷為主的期末考試。老師對自愿參加發表的學生逐一評價打分,如果某一小組整體表現優秀,個別學生又在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達到了課程改革的預期效果,就不需要再參加期末考試,老師給出的發表分數就是其課程考核的最終成績。此類學生應該占全班學生總數的20%~30%。對于發表不理想的小組,或者小組表現尚可,但在其中沒有發揮作用的個別學生則需要參加期末考試,老師給出的發表分數結合平時課堂表現作為平時分,期末考試分數作為卷面分,最終成績由平時分和卷面分按照固定比例加權計算。需要強調的是,參不參加發表完全是由學生自愿選擇,老師允許部分學生選擇不參加發表,此類學生的期末考核就按照現有的學生考核規則執行。
六、結語
本科畢業論文質量差已成為當今我國普通高校普遍存在的問題。這一問題反映了我國高校現階段采用的教育方式和內容已經不能適應經濟、技術和市場發展的需要。目前,我國高校的本科教育大多注重基本理論的教育。教育方法落后,缺乏創新,教育內容陳舊,缺乏實踐,與市場嚴重脫軌,再加上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學生在課堂上很難集中注意力聽老師講課。經濟學課程改革采取重新分配教學時間、設置思考題以及學生在課堂上向老師和全班同學發表的改革方式。改變了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態;通過查詢數據資料讓學生掌握搜集專業數據的方法;通過小型學術論文的寫作練習,增加了學生對本科畢業論文的熟悉程度。
參考文獻:
[1]周懷峰.普通本科微觀經濟學案例教學的幾點思考[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9(2).
[2]呂文慧.淺論微觀經濟學課程案例教學改革[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
[3]葉滿城.探究式教學方法在《微觀經濟學》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科學,2009(1).
[4]馮陽.微觀經濟學案例教學設計初探[J].商業經濟,2011(3).
[5]宋寶莉.案例教學:西方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之方向[J].高等教育研究,2011(2).
[6]牟延林.普通本科高校轉型進程中課程改革的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14(9).
[7]朱紅,馬莉萍.“大班授課、小班研討”教學模式效果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6(1).
作者:王超
推薦期刊:《電子商務》是中國的第一份、也是目前唯一的一份全面介紹電子商務的全彩色月刊。由中國電子學會主辦,電子商務專家委員會承辦。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