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兩篇保險類的論文投稿范文,第一篇論文介紹了商業保險公司參與社會醫療保險管理模式,對近幾年來常見的商業保險和社會醫療保險模式進行了分析。第二篇論文介紹了環境責任保險風險與環境損害評估,通過建立國家環責險數據庫,不斷完善我國環責險制度的建議。
《商業保險公司參與社會醫療保險管理模式》
[摘要]近年來,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國家對于社會醫療保險的投入及重視,越來越多的人對于保險有了更新的認識。在社會醫療保險覆蓋面難以企及的某些領域內,商業保險公司介入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文章旨在對近年來已經取得相對成功的幾種商業保險公司參與到社會醫療保險的模式進行簡單分析,并對其發展的趨勢做一些預測。
[關鍵詞]商業保險;社會醫療保險;模式
1商業保險與社會醫療保險
1.1商業保險
商業保險是指通過訂立保險合同在投保人與商業保險公司之間形成的一種保險的雙務關系,投保人通過向保險公司預交保金以應對未來可能發生的疾病、傷亡、財物損失等情況,保險公司在發生上述情況時有對投保人進行賠付的義務。雙方在自愿平等的條件下簽訂的這類保險合同是為雙務合同,投保人對保險公司有先付保金的義務享受潛在危險發生時的賠付權利;而保險公司則有在危害發生時給予投保人及時賠付的義務,其享受的權利在于投保人先期交付的保金。不難看出商業保險具有以下特征:(1)商業保險的責任主體是商業保險公司,其具有營利性,其利用投保人先期繳納的保金來進行營利性活動,以期獲得更大的經濟利益來應對可能發生的對投保人的巨額賠付金。(2)商業保險的保險關系通過投保人與保險公司之間簽訂的保險合同來體現出來,非此,普通社會公眾與保險公司不存在任何權利義務關系。(3)商業保險的標的范圍廣泛,可以是人身方面的,如健康、生命等,也可以是利益方面的財物、信用等。
1.2社會醫療保險
社會醫療保險是指國家依據相關的法律法規及政策針對保障范圍內的勞動者提供的一種在其患病時的基本醫療保障的保險制度,由政府承辦,借助于行政、法律以及經濟手段來保障實施。其區別于一般的商業保險,不存在嚴格的雙務關系,目前我國的社會醫療保險主要由基本的醫療保險、大額醫療救助和企業及個人補充醫療保險等方面組成,政府承擔著最基本的保險責任。其具有顯著區別于商業保險的幾大特征:(1)權利義務的不對等,社會醫療保險的主要義務在于政府為普通勞動者提供患病時的醫療保障,而勞動者只在某些重大、特殊疾病發生時承擔一部分補充醫療保險責任。(2)形式及內容具有強制性,社會醫療保險由國家制定的法律法規強制執行,凡符合條件的城鄉居民都必須無條件投保,且被投保機構無條件接受投保,這是針對不特定多數勞動者的國家保護。(3)社會醫療保險的宗旨在于對公民的幫扶,其不具備營利的目的。
2商業保險公司介入社會醫療保險管理的幾種模式
隨著我國政府在對全民醫療保險上的投入增多以及受益的公民范圍的不斷擴大,政府層面的投入在某些方面會有所不足,經過近年來不斷摸索試點,商業保險公司介入社會醫療保險并取得一定成效的模式總體上有以下三個方面。
2.1基金管理模式
政府通過相關法律法規以及政策對征收而來的社會醫療保險金委托商業保險公司作為基金管理人來參與其中,保險公司為政府的保險基金提供管理并從中收取一定的服務費用。這種模式下的保險公司只是簡單地為政府提供一些醫療方面的服務并不會參與到基金的管理運營當中,基金的盈虧都由政府來承擔。很明顯,這種模式下的基金安全會有所保障,其不會參與到市場當中并發生巨額虧損的風險,但是其存在的弊端也是相當明顯:一是基金的基數過于固定,不可預知的居民醫療費用會在某個時間段甚至在整個醫療保險期間大量消耗基金的數額,造成入不敷出;二是政府在獨自承擔著這筆基金大量損耗的風險,這對于地方財政是一個巨大的考驗。此外,就商業保險公司介入其中單單充當一個管理者的身份來說是對其營利性功能的嚴重浪費。
2.2契約模式
契約模式是指政府將所征收的社會醫療保險金通過與商業保險公司訂立保險合同,規定其受益人為全部參與社會醫療保險的城鄉居民,在發生需要進行醫療救助情況時由承保的商業保險公司對居民的醫療保險承擔責任。政府在這種模式下充當的是投保人的角色,但是其與普通的商業醫療保險的投保人相比并不是直接受益人,而是充當著一個善良的“監護人”的角色,其在訂立的保險合同中明確規定了普通居民是其直接受益人。這種模式下的基金透支的風險就轉移到了保險公司,政府相應的財政壓力就會減小。但是其存在著一個最大的隱患就是政府投入的保金在商業保險公司的投資活動中的收益難以保證,一旦發生經濟上的風險就會造成對居民的醫療費用等支出的不及時甚至是沒有足夠的資金來支持醫療。雖然當前我國較大的幾個保險公司多少都存在著國家的影子,其投資等會受到一些政府層面上的扶持,但是就整體運行而言,其投資也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參與市場競爭,風險就一定會存在,且難以預計,所以說,契約模式的二者結合也難保萬全。
2.3混合模式
混合模式是指政府對于社會醫療保險基金的使用一分為二,結合基金模式和契約模式來進行分散管理,其理論依據就是“雞蛋不能存放在一個籃子里”,面對風險時這種模式會有較大的靈活性。其具體做法就是這部分社會醫療保險基金一部分交由商業保險公司進行管理并付給其一定的管理費用,而另外一部分資金則是要與其簽訂特殊的保險合同,約定在發生風險時二者按照約定的比例承擔相應的損失。在這種模式下的社會醫療保險基金損失的風險就大大降低,且可以讓商業保險公司靈活運用其中一部分資金進行市場投資,發揮其在市場競爭中所具有的而政府難以具備的營利功能,這樣往好的方向發展就會擴大社會醫療保險在對居民醫療費用支出上的范圍和能力,就算是發生了風險也不至于讓整個基金系統坍塌。
3商業保險公司參與社會醫療保險管理的發展趨勢
就目前存在的政府主導的集中模式而言,雖然有政府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但是就國家在醫療保險的范圍上還存在著許多欠缺,許多疾病尚未列入社會醫療保險的承保范圍,一些藥物及治療方案也沒有列入其承保范圍,這樣就無形中增加了居民自費醫療的負擔,因此筆者以為未來商業保險公司會在這些方面更多地參與到社會醫療保險管理當中來。
3.1個人與國家按比例承擔特殊醫療保險
針對一些治療方案特殊,藥物昂貴且難以在短期內列入社會醫療保險的報銷范圍的可以結合個人補充醫療保險的措施來同商業保險公司簽訂特殊醫療保險合同,個人與政府按比例負擔這部分保金。商業保險公司則可以利用這部分保金可能發生醫療保險賠付的概率來合理利用該部分資金進行投資,政府對于這類保險合同給予政策性的支持和保護,如此既能夠給居民醫療保險帶來福利又可以減輕政府在這方面的壓力。
3.2提供高水平醫療保險來補充社會醫療保險的不足
社會醫療保險是政府投入的一項針對全民的醫保,是一種基本保證的低水平的醫療保障,這對于現代社會人們經濟水平高要求更高醫療水平的迫切需求不相適應,所以,未來商業保險公司介入社會醫療保險管理當中會更多地向這方面傾斜。同時,就目前商業保險公司提供的保險模式來看,其提供給投保人的保險合同也具有一定的投資意味,許多保險種類會存在著定期分紅的情況,這也同樣可以適用于醫療保險領域,對于要求更高醫療水平保險的投保人來說,保金的返利也是吸引其參與醫療保險的一種誘惑。這樣就可以彌補社會醫療保險在給居民提供醫療水平上的不足,使得有需求的投保人能夠得到更好的醫療條件。
4結論
商業保險公司參與社會醫療保險管理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對于全民醫保目標的實現有巨大的推動作用,但是,其參與的方式以及所能達到的效果還有極大的提升空間,要做好二者之間關系的協調,力爭實現為全民提供優質高效的醫療保險服務。
參考文獻:
[1]張杰.商業保險公司參與社會醫療保險管理的模式分析[J].西部金融,2013(11).
[2]薛艷紅.淺談商業保險公司參與社會醫療保險管理的模式[J].經營管理者,2015(20).
[3]陳雨佳.商業保險公司參與社會醫療保險管理模式的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5(12)
作者:黃欣月 單位:中郵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環境責任保險風險與環境損害評估》
摘要在總結國內外環責險制度的承保對象、承保范圍、保險責任、保險費率、賠償金額等環責險制度要素的基礎上,根據我國環境風險評估與環境損害評估技術現狀,提出建立分區域、分行業、分類型的保險費率體系,建立國家環責險數據庫等完善我國環責險制度的建議。
關鍵詞環境責任保險;環境風險;環境損害評估;環境損害
鑒定環境責任保險(以下簡稱“環責險”)自20世紀90年代在我國推行試點以來,由于相關法律制度的不健全,眾多環境污染案件沒有得到合理的評估與賠付,同時由于企業環境風險等級評估的缺失,導致保險機構在數據不足的情況下厘定的環境污染責任保險費率普遍偏高,工作成效比較有限。2013年1月,環保部、中國保監會聯合發布《關于開展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明確了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的試點企業范圍,包括涉重金屬企業、按地方有關規定已被納入投保范圍的企業和其他高環境風險企業,指導各地在涉重金屬企業和石油化工等高環境風險行業推進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試點工作。2014年4月,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八次會議表決通過修訂后的《環境保護法》,第52條規定“國家鼓勵投保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確定了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的法律地位。新《環境保護法》與《指導意見》的出臺,極大推動了環責險制度的實施,目前,江蘇、湖南、陜西、遼寧、廣東等省份都制定了相關的執行細則,投保企業數量與投保額都有大幅提升。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如何確定合理的投保費率以及事后賠償數額,還在探索與研究之中。
環責險域外經驗
承保對象歐美國家主要以企業或設施為承保對象。最開始的環責險只針對石油行業巨頭以及放射性廢物的儲存和處置,隨著保險市場的完善,業務范圍逐漸從石油、化工、危險廢物處置等高污染高風險行業擴展到替代能源產業、電氣生產、機械制造、食品加工和制造、交通運輸、建筑、地產開發等行業,從工業生產領域擴展到專業咨詢服務公司、醫院、購物中心、旅店、實驗室、干洗店、加油站等第三產業。被保險對象包括場地擁有者和使用者、承包商、運營商、咨詢公司、銀行等商業活動各環節的主體。主要產品類型有:清理費用限額保險、污染法律責任保險(主要針對工業污染場地)、儲罐污染保險、運輸業環責險、總承包商與承包商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專業咨詢服務選擇過失保險等。
德國主要針對特定設施進行承保。德國1990年頒布的《環境責任法》中規定環境責任需與特定的設施相聯系,規定“特定設備發生環境污染事件導致的健康或財產損失,設備所有人應負賠償責任”,并詳細列舉了10大類96種設備名單,同時要求這些特定設備的所有人應提供充足的資金,保證其具有賠償損害的能力。相應地,德國的環境污染責任保險普遍針對特定設備進行承保。承保范圍和保險責任目前大多數歐美保險公司可以對突發的、累積的和歷史的環境污染損害進行承保。
有些公司還將非污染的環境損害也涵蓋在內。具體的承保范圍包括:危險廢物處置設施關閉與關閉后發生的成本,第三方健康財產損害,自然資源損害及其法律費用,場內場外的污染清理和預防性支出費用。有些公司還可以對補償性、懲罰性賠償和民事罰款費用,以及公司由于環境污染而導致業務中斷、租金下降造成損失等費用進行賠償。在人身財產損害方面,承保范圍不僅包括直接的第三方損害,還將間接的第三方人身財產損害包括在內。保險公司責任免除的情形包括以下幾方面:第一,大多數公司將公司蓄意污染環境造成的損害排除在承保范圍之外。第二,若被保險方在向保險公司提供的環境評價報告中存在故意隱瞞重大的環境問題和風險的行為,保險公司可免除賠償責任。
以環境風險評估為保險費率制定提供科學依據
保險費率的確定主要取決于事件發生的概率與后果以及保險市場的規模,其中,科學的環境風險評估方法可以為基準保險費率的確定提供依據。環境風險調查與評估
第一,企業或設施突發環境事件風險調查與等級劃分。風險由概率和后果共同決定。重點行業、危險設施事件發生概率可以根據事故類型、事故發生環節、事故點關鍵裝置的失效概率等統計數據來量化。事件后果可以在調查設施、企業內環境風險物質存量、周邊環境風險受體分布情況的基礎上,利用參數模型進行計算。在實踐中,可以選取行業類型、企業規模、工藝水平、地域特點、環境風險管控水平等指標,構建指標體系,對環境污染造成的影響的可能性和危害性進行初步分析和環境風險等級劃分。
第二,累積性環境污染的風險調查與評估。累積性環境污染主要是指由于污染物長期排放導致的環境污染和破壞。累積性環境風險主要受污染物排放強度、環境介質中污染物濃度、環境風險受體分布、暴露途徑、暴露強度等因素的影響,累積性環境風險評估可以分為問題構建、風險分析、風險表征三個階段。在實踐中,在確定累積性環境風險源的基礎上,可以利用排污許可證、污染源的環境監測數據、環境影響評價報告中的相關結論進行累積性環境風險的調查與評估。
第三,歷史遺留污染的風險調查與評估。歷史遺留污染主要是指工業企業搬遷或者廠址廢棄后由于場地中仍存在污染物的釋放進而導致的環境污染和破壞。歷史遺留污染場地存在健康和生態風險。歷史遺留污染場地的風險調查和等級劃分包括采樣點布設和樣品采集、關注污染物識別、暴露評估、毒性評估、風險表征和不確定性分析、修復目標值的確定等內容。在實踐工作中可以利用“比標準”的方法識別主要關注污染物,定性判斷污染范圍、污染程度。
環責險費率體系
根據《關于開展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保險費率由保險公司制定,保險公司可在基準費率確定的基礎上,結合參保企業具體情況制定具體費率。保險公司可以在行業和區域事故發生概率和突發環境事件損害賠償數額統計數據調查的基礎上,分行業、分區域確定環責險的基準費率。進而根據保險限額、企業和場地環境風險等級、保險時限和免責條款,建立分類分級保險費率體系。針對參保企業,保險公司可根據其歷年參保情況、事件發生等情況,在環責險費率體系的基礎上,協商確定保費和保險協議。環境損害鑒定評估為保險賠償提供技術支持環境損害鑒定與環責險認定與環責險關系密切的環境損害鑒定評估事項主要包括污染事件性質界定、損害范圍確定、因果關系判定以及責任劃分。
環境損害評估與賠償金額
環境損害評估直接為賠償數額的確定提供技術支持,其中《環境損害鑒定評估推薦方法(第Ⅱ版)》分別提出了應急處置費用、人身損害、財產損害和生態環境損害的評估范圍與評估方法?!渡鷳B環境損害鑒定評估技術指南總綱》專門針對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生態環境損害提出了適用的評估方法,可以為保險公司定損賠償提供依據。
作者:於方 牛坤玉 賈倩
推薦閱讀:《保險職業學院學報》(原名《中國保險管理干部學院學報》)是國內外公開發行的保險專業性學術刊物, 1992 年即被列為全國公開出版刊物金融保險類核心期刊。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