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工程作為分泄淮河洪水、提高洪澤湖大堤防洪標準和減輕區域澇災的重要工程,它的開工標志著堤防達標與河道治理類項目正式拉開帷幕,淮河洪水出湖入江能力將大幅提高。本文闡述了治淮工作的重要性,并就如何做好治淮工作提出了相應的措施,僅供參考。
《江西水利科技》(季刊)創刊于1975年,主管單位為江西省水利廳,主辦單位為江西省水利科學研究院,江西省水利廳科技情報站,江西省水利學會。本刊宗旨:全面貫徹黨的水利水電方針政策,報道省內外水利水電方針及建設成就;交流省內水利水電規劃,設計,施工,科研,管理等方面的技術成果和經驗;介紹國內外水利水電行業的先進技術。
一、前言
作為淮河的主要泄洪通道之一,淮河入江水道工程上起洪澤湖三河閘,下至江都附近的三江營,全長 157.2 公里,設計泄洪能力 12000 立方米每秒,可將淮河上中游 70%以上的洪水泄入長江,與入海水道、分淮入沂、蘇北灌溉總渠等工程聯合運用,為洪澤湖地區的防洪安全提供保障,保障洪澤湖大堤的防洪標準達到 100 年一遇;同時也承泄京杭運河西部寶應湖和高郵湖地區及里下河地區的澇水,改善區域排澇狀況,具有較好的社會、經濟綜合效益。
淮河入江水道工程的興建歷程由來已久,它始建于 20 世紀 50 年代,但很長時期其過洪能力仍遠不能滿足需要。1991 年之后,作為治淮19 項骨干工程之一實施過系統治理,在 2003 年、2007 年淮河大洪水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入江水道沿途經過的白馬湖、寶應湖、高郵湖等均為低洼易澇地區,隨著湖區及里下河地區的排澇標準逐步提高,排入京杭大運河的澇水流量逐步加大,河道行洪能力達不到設計標準。
此外,堤防現有工程經過多年運行已有部分老化失修,沿線部分建筑物存在安全隱患,亟待進行加固改造。該工程將歷時三年零九個月。主要工程措施包括觀音灘等灘群切灘、金灣河拓浚、歸江河道護岸整治等河道治理工程,部分大堤及一批中小涵閘等除險加固工程,工程總投資約 34 億元。
二、治淮工程的重要性
江蘇地處淮河下游,是淮河入江入海的“洪水走廊”。治理淮河水患,確?;春影矠?,是流域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的一件大事。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在水利部等國家有關部委的關心支持下,江蘇歷屆省委、省政府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地開展治淮建設,初步構建了較為完善的防洪、擋潮、除澇、灌溉、調水工程體系,為促進流域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保障作用。
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工程是新一輪治淮的第一個骨干工程,它的開工建設,是我省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加快水利改革發展決策部署的重要舉措,標志著新一輪淮河治理工作全面啟動。這項工程投資大、任務重、要求高,工程沿線各級黨委、政府和各有關部門要以高度負責的態度,大力弘揚治淮精神,保質保量完成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工程建設任務。要深入貫徹中央和省委1號文件精神,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強化建設管理,確保工程質量,維護群眾利益,順利推進工程,努力建設優質工程、廉潔工程和人民群眾放心滿意工程,促進淮河流域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為又好又快推進“兩個率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工程的開工建設,對于提高淮河流域防洪標準,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意義,標志著淮河治理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工程沿線地方黨委、政府要加強對工程建設的領導,為工程順利實施創造良好條件。水利部門要切實加強工程建設管理,嚴格基本建設程序,精心組織施工,確保工程安全、資金安全、干部安全、生產安全。各建設單位要密切配合、團結治水,努力把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工程建成行業的精品工程、人民的滿意工程。
三、如何更好地做好治淮工作
1、科學調度,為流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實的水利支撐
2011 年,作為糧食主產地的淮河流域,實現了糧食生產“八連增”,持續治淮和科學調度功不可沒。2010 年,淮河流域降雨偏少,河湖、水庫蓄水嚴重不足,旱情持續發展。四省積極抗旱保苗,全面加強旱情監測預報,科學調配抗旱水源,全力保障糧食生產和城鄉用水安全,為流域糧食產量實現“八連增”作出了重大貢獻。6 月 24 日至 29 日,淮委積極協調蘇魯兩省,科學調引南四湖上級湖水源補給下級湖,累計補水4000m3,有效緩解微山湖水位下降速度,有力保障了地方抗旱用水需求,維護了河湖生態健康。針對汛期可能發生的汛情,淮委立足防大汛、抗大災,扎實做好汛前各項準備,精心組織開展汛前檢查,認真督促各項防汛責任落實,確保防汛工作早準備、早部署、早落實。不斷夯實防汛抗旱基礎工作,進一步完善各項防汛抗旱預案,修訂完成《淮河防總防汛抗旱應急預案》、《淮委防汛應急預案》,繼續強化水文和通信保障,防汛抗旱能力建設得到持續加強。
2、依法治水,維護千里長淮健康和諧
淮河流域河道采砂專項整治工作全面鋪開,有效地打擊和遏制了非法采砂活動,加強了淮河流域河道采砂管理,促進了淮河河道采砂管理形勢根本好轉。水行政執法工作不斷強化,積極開展水資源管理、涉河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等專項執法監督檢查。
加強水土保持生態工程建設與管理,小流域試點示范工程進展順利,12 條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已竣工驗收。加大水土保持預防監督管理,完成 13 個大型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設施驗收工作。做好省際邊界水事糾紛預防和調處工作,組織開展省際水事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活動,有力維護了邊界地區社會和諧穩定。深入開展安全生產監督檢查,有效防范了重特大安
全事故發生。
面對新的歷史時期,經過了新中國治淮 60 年來的砥礪前行,治淮已經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央一號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會議為治淮事業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征途漫漫,時不我待,正如淮委黨組書記、主任錢敏所說“:我們要以對時代和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完成黨和國家賦予治淮人的歷史使命,促進治淮事業的健康發展,早日把淮河打造為一條安瀾之河、清澈之河、富庶之河,不辜負黨和人民的重托”。
3、要繼續提高和完善流域防洪減災標準和體系
經過新中國 60 年的治淮建設,特別是治淮 19 項骨干工程全面完成,淮河已基本形成了較為完整有效的防洪減災工程體系,流域總體防洪減災標準有了明顯提高。但由于淮河流域水問題的復雜性和特殊性,決定了淮河治理是一個長期的、艱巨的過程。我們要按照國務院治淮會議的要求,遵循“蓄泄兼籌”的治淮方針,堅持全面規劃、統籌兼顧、標本兼治、綜合治理的原則,推進以解決上游防洪標準偏低、中游行洪不暢、下游洪水出路不足、行
蓄洪區和淮干灘區人居安全、低洼地區排水不暢和因洪致澇、中小河流和中小水庫安全以及非工程體系建設等問題為重點的新一輪治淮建設,進一步提高和完善流域防洪減災標準和體系,為流域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提供重要支撐和保障。
4、要堅持“安全第一,常備不懈,以防為主,全力搶險”的方針
經過多年的建設、防洪實踐和綜合管理,我們已基本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工程體系、非工程體系、社會管理體制和法規體系,取得了較為成功的經驗。應該看到洪澇災害作為一種自然現象總是要發生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防汛抗洪工作是一項長期的任務,提高全社會的防災意識,堅持“安全第一,常備不懈,以防為主,全力搶險”的方針是極為重要的。
從多年的防汛抗洪實踐來看,應對自然災害,前期的各項工作、措施和準備是第一位的,只有在規范人的行為、公民的防災意識、工程質量的保證、責任制的落實、各項預案的制定以及有效的社會管理等方面做到位,才能在災害真正來臨時做到沉著應對、忙而不亂和緊張有序,才能將災害損失減小到最低程度。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