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的增長與產業結構的優化密切相關,彼此互為條件,產業結構隨經濟增長或衰退發生變化,而產業結構的優化也影響著經濟的增長。本文是一篇經濟學論文范文,主要論述了農業經濟現代化轉型問題。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農業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體系中仍占據著重要地位,加速我國農業經濟的現代化轉型成為了目前亟需建設的重點內容之一。本文從農業經濟發展的最新宏觀背景出發,分析了農業經濟現存的主要問題,指出了在開放條件下提高我國農業國際競爭力以及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影響因素,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農業經濟現代化轉型的策略。
關鍵詞:農業經濟,現代化轉型,策略
一、社會及政策背景
傳統農業是指以人力、手工為主的勞動形式,靠傳統發展經驗的積累,以自給自足的經濟模式為主導的農業。其主要特點為:科學技術長期維系不變、生產要素的需求長期維系不變、需求和供給長期處于均衡狀態等。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提出的要實現工、農、交和國防四個現代化的任務,讓中國走上了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型的道路。
2015年5月27日,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座談會中提出了“四化”的觀點,即“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而在這“四化”中,“農業現代化”發展環節較為薄弱,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的轉型,增強我國農業的國際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走高效、安全、綠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是十三五發展規劃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農業現代化指標分析
1、產業增加值與GDP貢獻率分析
各產業增加值對GDP的貢獻率可見其在經濟發展中的不同地位,進而也能反映出各個產業的發展情況,即產業結構優化的程度和進展。如表1所示,由各產業增加值可以看出,第一產業所占比重較小,其產業增加值逐年減少,這說明從1995年到2014年第一產業的結構進行了優化,但相比其他產業,其結構優化并不明顯。從各個產業對GDP的貢獻率來看,第一產業對GDP 增長的貢獻率較低,可持續發展能力較弱,可見其在經濟發展中的基礎地位。這也證明了鞏固第一產業基礎,大力發展綠色農業,對提高效益的必要性。
2、農業機械化水平分析
農業機械化,是指利用科技創新,增加農業機械設備的使用,改善農業的經營條件和水平,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過程。在各生產條件下,盡可能地利用各種機械代替手工工作,可以節省大量的勞動力,提高生產效率,更有利于資源的利用和生態農業的建設,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由表2可以看出,1995年到2014年,各個農業部門的機械使用量都呈上升的趨勢,但其增長幅度并不大,這表明我們應該繼續加強科技創新,增加機械的使用量,加速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型。
3、城鎮化水平分析
城鎮化水平一方面反映出了城鄉差距,另一方面也直接反映出了農村的發展現狀。從2000年和2010年兩次人口普查的城鎮人口數和鄉村人口數來看,城鎮人口數有小幅增加,鄉村人口數小幅減少,這說明我國城鎮化水平有所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也隨之有所增強。但從其斜率與占人口普查整數的增長比率來看,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緩慢,大力發展現代化農業,縮小城鄉差距仍是我國目前的工作重點。
三、我國農業經濟現代化轉型的主要影響因素
1、開放條件下我國農業國際競爭力有待進一步提升
在我國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后,農業逐漸成為一個“很貴的產業”。“誰來種地”的問題爭論不止,農村經營模式存在“單打獨斗”的無序現象。傳統農業經營體系制約了我國農業競爭力的提升,增加了推進農業經濟現代化轉型的難度,難以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科技應用實施等方面的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效應,降低了農業的可創性,影響了農業產業鏈、價值鏈的轉型升級,使得我國農業生產成本逐漸提高,甚至已經明顯高于我國大多農貿伙伴國,使得價格出現倒掛現象。同時,因為質量不能保障,導致中國農業無法打造良好的品牌形象,讓人們愿意接受和購買,使得提高農產品的購買力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另外,在出口環節,由于品牌形象與溝通合作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使得部分農產品被當做低廉的貨物進行出口,影響了我國的出口貿易,從而大大降低了我國農業的國際競爭力。
2、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還需加強
一方面,由于人們對主要農產品需求不斷增長,而水土資源逐漸缺乏,導致供給不足,使得其價格持續上漲;農業的不斷發展,使得環境污染越發嚴重,重金屬污染超標,生態系統退化,直接影響了農產品質量安全及其以后的持續生產。另一方面,由于循環經濟體系及保護制度不夠完善健全,制約了農業向資源友好型轉型,引起了資源無法合理配置利用、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等一系列問題,農業可持續發展將面臨新的挑戰,同時也降低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四、加速推進農業經濟現代化轉型的策略
1、提高農業的非價格競爭力,培育農產品品牌
我國農產品的品牌化是農業現代化轉型的必經之路,是提高我國農業非價格競爭力的核心要素,品牌勝則中國勝,品牌決定了中國出口在國際中的地位,及中國農產品在國際貿易中的核心競爭力。大力推進“品牌帶動”戰略,突出“綠色”、“友好”、 “高質”、“安全”、“原產地”等特色,以培育高質量的農產品、確保食品安全為工作重點,建立綠色高效安全的農產品品牌體系,增強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和購買力,擴大其在國際市場的占有率。
2、構建農業合理的經營體系及經營制度
為促進土地流轉集中,我國應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和范圍經營體系,結束部分“單打獨斗”的現象,提高農業的生產效率,降低農業的生產成本。一方面,我國應進行農業改革,建立保護制度,實行價補分離制度,堅守耕地紅線管理制度,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策略方針,有效提高產量,確保供給與需求的平衡。另一方面,要健全與完善糧食質量安全的監管流程,以滿足其絕對的綠色和安全性。綜上所述,發揮市場在農產品價格形成中的決定性作用,降低生產成本,防止價格倒掛現象的出現,進而增強農業價格基礎競爭力。完善“土地承包權”、“所有權”、“經營權”的分置,以打破現有的無序現象,穩定土地承包關系,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培育充滿能量、競爭力和創新能力的現代化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我國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推進產業鏈和價值鏈的建設,形成系統性優勢互補的高效現代化農業產業組織體系,提高農業的機械化水平,提高農業在各方面的綜合效益,加速農業經濟的現代化轉型。
3、堅持資源友好型農業現代化道路
堅持走資源友好型現代化道路,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我國可持續發展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我國國際競爭力的提升,兩方面的提高是相輔相成互為補充的,都有利于我國農業由傳統向現代化轉型。在轉型過程中充分發揮科技與創新驅動作用,建立循環經濟體系,完善產業鏈的綠色化,使得資源高效利用,降低農業發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改變土壤耕種方式,保持土壤肥力。另外,要加大對東北黑土地的保護力度,減緩黑土層流失,影響農產品的持續種植及產量,堅守水資源紅線。針對農業對環境的污染問題,全面實施農業污染防控,科學合理地使用化肥、農藥等農業投入品,增強其使用效果,以減少其內源性污染。同時要加快西部的防沙治沙策略,擴展東部林業的發展,使我國農林休養生息,也要保護農業生態系統外的其他生物,恢復和加強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功能,進而提高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參考文獻
[1] 十三五規劃建議發布(全文)[Z].2015.
[2] 解讀“十三五規劃”,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Z].2015.
[3] 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2015-2030年)[Z].2015.
[4] 李曉紅:“十三五”是形成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窗口期[N].中國經濟時報,2016-01-12.
農業經濟論文發表期刊推薦《農業經濟問題》(月刊)創刊于1980年,是由農業經濟問題雜志社承辦的、由中國農業經濟學會和中國農科院農業經濟研究所聯合主辦的國家級經濟學核心期刊,辦刊宗旨:在遵循“創辦學術期刊、探索農村改革、面向宏觀決策、促進學科發展”宗旨的基礎上,洞察農業發展焦點問題、辨析農村改革熱點問題、探討農民奔小康難點問題。在反映農業經濟理論、介紹農業經濟政策,提供農業問題解決方案等方面具有獨到的作用,為我國農業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已成為國內最具權威性的農業經濟學科核心期刊。榮獲北京科技期刊全優期刊獎。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