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營銷論文投稿發表了農產品網絡營銷現狀及優化策略,隨著人們對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現代農產品也通過網絡營銷的方式推廣,論文分析了貴州農產品網絡營銷市場的現狀,總結出農戶意識薄弱、成熟平臺匱乏的問題,并給出了網絡營銷優化策略。
關鍵詞:營銷論文投稿,農產品,網絡營銷,策略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于優質農產品的需求也越來越旺盛。新一代消費者擁有互聯網使用偏好,加上現代農產品物流體系逐漸健全,線上農產品銷售迎來了巨大機遇。BCG與阿里研究院合作發布的最新研究報告指出,到2020年,線上消費占生鮮總消費的比例將從目前的7%增長到15%[1],農產品被譽為中國電商的最后一個藍海。農產品供應銷售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息息相關,2016年,貴州蔬菜零售價格比昆明、重慶、成都、長沙、南寧周邊五個中心城市的平均價格高12.4%[2],但農戶并沒有從中獲得好處,因此加強農產品供應鏈管理,保證優質農產品供應,降低農產品價格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因素。
一、貴州農產品網絡營銷市場現狀
貴州省網民超過1524萬,互聯網普及率達43.2%[3],但農戶網絡運用水平較低,阻礙了農產品上行。除了天貓,京東,蘇寧等成熟電商平臺,貴州本土農產品電商平臺很少,知名度很低,而且盈利狀況堪憂。網絡營銷B2C平臺面向標準化商品,農產品難以標準化,增加了銷售宣傳難度。農產品物流體系不健全,農產品在保鮮,運輸包裝上的要求比較嚴格,相應的冷鏈運輸,保鮮技術都不成熟。導致貴州農產品供應鏈前段大量農產品滯銷,終端消費者“買菜難,買菜貴”的問題普遍存在。2017年,貴陽烏當區羊昌鎮小寨村8萬斤原生態紅香米滯銷。農產品供應中間商利益鏈長,貴州物價水平持續偏高,而且新社區建設導致大量居民購買農產品非常不便,無法保證質量和新鮮度。
二、貴州農產品網絡營銷主要問題分析
(一)農戶認識不到位,網絡運用水平低
受知識水平的限制,貴州農戶網絡運用水平有限,種植決策大多根據滯后的市場信息,導致供需不匹配,比較被動。傳統銷售思維根深蒂固,不會利用網絡銷售產品。另外就是網絡交易的虛擬性,存在誠信,交易安全,產品質量,退換貨溝通等問題。
(二)農產品B2C平臺匱乏,運營成本高
除了天貓等成熟綜合電商平臺,和一畝田,雨潤蔬果此類農產品電商平臺,貴州本地農產品電商平臺很少,知名度很低。全國超過3萬家涉農電商平臺大多是在虧本運營,農產品對物流要求較高,相應的配送設施不健全,導致運輸成本損耗率高。農產品網絡營銷客單量小于200元,物流成本和損耗會虧出血本[5]。
(三)網絡運營模式不成熟,農產品知名度低
農產品網絡營銷不同于其他行業從B2B模式,C2C模式逐漸演化成B2C模式,農產品電商直接進入B2C甚至O2O模式,對應的供應鏈,消費習慣,流量引入都還沒有累積,因此平臺很難生存發展。此外,消費者知道蘋果有山東紅富士,大閘蟹有陽澄湖的,但貴州全國知名的農產品品牌不多。
三、貴州農產品網絡營銷優化策略
(一)利用大數據產業優勢,提高農業信息化水平
依托貴州大數據產業優勢,大力推動現代農業。通過宣傳教育提高農戶網絡運用水平,了解終端消費者需求,有計劃的進行生產。利用網絡平臺拓寬銷售渠道,增加銷售范圍。建立貴州特色農產品數據庫,大力進行宣傳,樹立品牌形象,加強農產品質量全程溯源技術的開發,促進銷售。
(二)搭建農產品信息平臺,推進農產品標準化,品牌化建設
鼓勵建立農產品交易平臺,增加農產品信息傳播渠道。開發“農戶—企業—消費者”的模式,簡化農產品供應鏈條。貴州很多優質農產品沒有“三品一標”(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質量認證,網絡消費者對于產品質量描述非常看重,因此政府應采取批量檢驗的方式增加貴州農產品認證數量。出臺相關農產品條例,建立完善農產品篩選標準,促進規模化生產。打造“地域品牌+企業品牌”的雙品牌構造格局[6],先打造貴州公用農產品品牌,然后大力培育企業主導的市場品牌,利用品牌占領市場,提高競爭力。
(三)加強農產品倉儲和物流體系建設
農產品為需求彈性小,但季節性強,分散程度大,易腐爛變質,對于倉儲和物流配送要求比較高。所以農產品倉儲和物流可以采用批量儲存和配送的方式形成規模效應,壓縮成本。提高信息化技術運用水平,增加農產品運輸車輛,儲存倉庫的利用率,減少資源浪費。新鮮程度和農產品價格成正比,良好的保鮮技術能降低損失,提高收益。
(四)強化農產品供應鏈管理,調控農產品市場運行
貴州農產品大多是“農產品種植基地—本地批發商—貴州當地批發商—農貿市場—經零售商——商超零售商販”,價格級級抬升,最終施加到終端消費者身上。網絡可以優化供應鏈,促進供應鏈結構扁平化,要鼓勵企業涉足整條農產品供應鏈,從一個點開始向供應鏈上下游拓展,實現全程可追溯,利潤透明化,利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推動農產品銷售。保護耕地面積,鼓勵人才轉向農村,降低農產品生產成本,保證供給。并為農戶種植提供參考意見,利用消費需求反向推動生產,實現供需平衡,從而調控農產品市場價格。加強“菜籃子”工程建設,增加社區生鮮超市布點,注重農產品質量監督,使農產品市場健康運行。
參考文獻:
[1]證券日報•中國資本證券網.BCG聯手阿里研究院發布報告稱:線上生鮮消費高速增長預計到2020年占城鎮生鮮總消費的15%-25%.2016.09
[2]李陽.貴州建綠色農產品大市場助推大扶貧[N].貴州日報.2017.06
[3]2016年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2017.01
[4]黃剛.供應鏈與物流.中國3000家農產品電商“幾乎無一家盈利”,問題在哪里?.2013.12
[5]馮居君.我國農產品網絡營銷現狀及優化策略[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6,10:218-221.
[6]滕穩穩.貴州農特產品網絡營銷發展對策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16,33:78-79.
作者:郜敏 單位:貴州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推薦閱讀:《農村工作通訊》(半月刊)1956年創刊,是國內最權威、歷史最悠久的指導農村工作的期刊。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