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的“鄉村振興戰略”為近6億中國農村人口描繪了宏偉而美好的藍圖,要堅持農村優先發展,符合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的總要求。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在經濟上飛速發展、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垃圾村的現象也不斷涌現出來。面對愈來愈嚴重的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問題,有些基層政府已經賦予相關的重視力度。文章以湖北省L鎮農村生活垃圾妥善有效的治理狀況為研究對象,借助新公共服務和治理理論,結合我國鄉村治理和環境治理的實踐,綜合運用文獻研究、實地調研、綜合分析等多種要就方法,對湖北省L鎮在農村生活垃圾治理上的先進方法和系統操作進行深入研究。
《農業技術經濟》(月刊)創刊于1982年,是由中國農業技術經濟研究會和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共同主辦,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學術性期刊。是全國農業經濟類的核心期刊。雜志突出“技術與經濟”、“理論、方法與實證”兩個結合的辦刊宗旨,力爭為科研、教學服務,為經濟主戰場服務,為政府宏觀決策服務的辦刊方針。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村經濟不斷發展,農村面貌發生了巨大改變。不僅體現在鄉村建設的不斷完善,而鄉村環境問題也日漸嚴重,尤其是各地農村的“臟、亂、差”問題以及“垃圾圍村”現象越來越嚴重。農村垃圾種類繁多,產量巨大,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在2015年,中國農村人均日生活垃圾產生量約為0.86kg,人均日生產性垃圾產生量約為2.03kg,每年共生成農村垃圾超過7億噸。根據《衛生管理詞典》對生活垃圾定義:是人們在生活中拋棄的廢物。被丟棄的生活垃圾又可以分為可在用和不可再用垃圾,可回收再利用的垃圾有時也被稱為“放錯地方的資源”。農村生活垃圾指在農村生活中,被農民拋棄的生活廢物。所以,村民的生活是產生農村生活垃圾的直接原因。農村人口數量不斷增長,也造成了生活垃圾數量的大幅度增加。而人們生活方式越來越便捷,更多的一次性商品投入人們的生活中,所以生活垃圾逐漸呈現出難降解、毒性大、危害范圍廣等特點。而我國農民對生態文明、綠色環保等方面的認識度不高,尚未有垃圾分類的意識。因此逐漸造成了農村居民生活垃圾難處理的局面。
根據L鎮在農村居民生活垃圾整治方面已取得的成績,可以總結出以下幾點,希望對各地實際工作有所幫助。
一、加強對農村生活垃圾的分類處理
中國很多鄉鎮村莊的生活垃圾處理都是將少量的仍可食用性食品垃圾用于喂養家禽牲畜以及將部分可回收垃圾變賣,但對于這些生活垃圾未進行分類收集。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指導意見》,要大力開展村莊環境整治,加快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重點治理農村垃圾。建立村莊保潔制度,推行垃圾就地分類減量和資源回收利用。而L鎮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全鎮整體推進。首先,要每家每戶對各自家中垃圾進行分類處理,做到分類自主化、垃圾綠色化、種類明確化。如此一來,在村民自治的基礎上,讓居民積極參與到生活垃圾治理的行列,也有利于增加村民的責任感和參與意識。其次,以村組為單位對農村生活垃圾進行綜合利用和回收,分類堆放,把各類廢棄物放到指定地點。由于L鎮地處宜城市偏遠地區,所以最后由鎮里直接對這些生活垃圾進行托運和不同的處理:將可直接再次使用的資源進行回收利用,將需要進行加工后方可重新使用的資源進行技術處理,將無法回收的資源作為垃圾直接處理。這種任務分配到位,一級抓一級,各司其職的農村垃圾科學處理模式可有效改善農村環境污染問題和資源浪費嚴重問題。
二、提高對環衛部門的重視力度
垃圾問題雖然是百姓生活瑣事,但是要做到科學處理、文明管理,還需要專業人士來推動整個治理過程的運轉。一方面,保潔人員作為農村垃圾處理的關鍵人群,有必要提高自身的素質,做到更加專業化、精確化、文明化。這就要求:構建一套完整的保潔員職責規范、考核體系、獎懲機制、薪酬標準的制度體系;加強專業化的培訓管理,為保潔員在實踐方面提供科學高效的理論基礎。L鎮每年年底會通過“兩代表、一委員”以及學校老師、學生對保潔工作進行考評審核,然后根據結果對保潔員進行工資發放。另一方面,專業化的設備也是必不可少的。L鎮于2015年成立了專門針對鄉鎮、村莊生活垃圾的公司——東成保潔公司,也更加重視在基礎設施方面的建設。各村投放足夠數量的多功能垃圾箱,同時配置了專門運輸垃圾的垃圾車。所以L鎮不僅做到了對人才的培養,同時也重視基礎設施的建設,這才實現了垃圾治理工作的順利開展并取得良好的成效。
三、拓寬資金投入渠道
無論從生活垃圾處理還是人才培養與設施建設的角度來看,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由于生活垃圾治理的投資收益延遲期長、收益少,一直以來政府都是該重擔的承擔者,所以必須拓寬生活垃圾處理的資金投入渠道、增加投入數目。除以往中央投放到各地政府的專向資金外,地方政府也應該加大投放力度。L鎮政府每年為每個村投入1.5萬元用于支付保潔員薪酬,同時還有1萬元用于各村基礎設施建設,如垃圾車、垃圾箱等。其次,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把個人和企業引入到農村環境保護體制中。吸引社會組織以及相關企業加入到農村垃圾基礎設施的投資建設中,同時鼓勵企業大力發展綠色、低污染、低消耗的產品。而村民本是生活垃圾的生產者,卻成為了垃圾合理治理后的受益者,也應該承擔起一部分的責任。村民可在規范合理的監督管理制度下舉行集資募捐活動,并將錢款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和垃圾處理方面。如此一來,村民的環保意識也會在這個過程中有所提高。
四、轉變政府治理模式
當前社會正面臨著政府職能的轉型升級,政府已不再運行傳統的全能型治理模式,而是多元合作、協同治理。社會分工不斷的細化和利益群體的不斷分化,社會組織、企業、個人發出的強烈需求,要求政府治理模式的改革。在農村垃圾治理的過程中,L鎮政府承擔了主導作用,對大局進行了掌控,并且與多方組織積極配合、取長補短,做到對公共資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允許社會組織和中介機構分擔政府職能,為政府承擔一些技術培訓等業務性及服務性的職能。如L鎮成立的“東成保潔”公司,不僅對內部保潔人員定期進行系統化、科學化培訓,同時也承擔了整個鄉鎮垃圾托運處理的任務。這樣參與主體與政府形成的是全方位的協同合作關系而不是單純的領導與被領導關系。
五、塑造村民環保意識、提高村民環保素質
在我國農村存在的普遍現象就是,農民環保意識薄弱、環保知識缺乏、環保素質低下。要使村民真正做到垃圾分類、少用簡單焚燒的方法,重視對農民環保意識的宣傳和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針對全國而言,都應該切實實施充分利用網絡、電視等現代媒體加大對環保、生態知識的宣傳教育,在植樹節、地球日、節水節這種環保型節日舉行一些具有感染力且人民大眾喜聞樂見又樂于接受的環保活動,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感知村民。當然,傳統模式可能已經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村民的生活當中,因此,對孩童在生態文明方面的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既要糾正已經形成的錯誤思想,同時也要培養下一代使用正確的做法。在學校要注重環保知識的宣傳和教育,開設相應的生態環保理論課程,同時理論結合實踐,定期展開環保實踐活動。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不僅能夠更深刻地理解課本理論,加強對垃圾收集、分類知識的掌握,同時他們的實踐活動也會影響村民,為村民起到宣傳和示范作用。村民作為生活垃圾產生的主動者,如果提高他們對生態環保的意識和覺悟,不僅能夠使垃圾在根源上得到減少,實現美好的生活衛生環境,還能使村民真正地參與到鄉村治理中,切實保障村民自治的權益。
六、結論
從現在到2020年,正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時期。要真正實現“美麗鄉村建設”、“新農村建設”的規劃,不僅要讓經濟、政治、文化飛速發展,生態文明建設也不容忽視。而如今鄉村面臨的生活垃圾污染,嚴重影響了村民的正常生活,也有損村容鎮容。因此,對農村生活垃圾持續有效的治理、改善農村生活環境,應該作為統籌城鄉發展、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點解決難題。
參考文獻:
[1]李佳,胡子君.美國分散式農村垃圾治理的對策.[J] 世界農業,2017(03).
[2]黃文飛,韋彥斐,王紅曉等.美國分散式農村污水治理政策、技術及啟示[J].環境保護,2016(07).
[3]李新超.我國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對策研究[D].河南師范大學,2016.
[4]朱明貴.農村居民生活垃圾的合作治理研究[D].廣西大學,2014.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