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水稻種植面積10萬hm2左右,其中濱海稻區6.67萬hm2左右,其余分布在邯鄲、石家莊、保定、滄州、承德、張家口等市沿河、沿淀、洼地等區域。
濱海稻區涵蓋唐、秦二市六縣區(唐山曹妃甸區、豐南區、灤南縣、樂亭縣,秦皇島市撫寧縣、昌黎縣),其中唐山市5.33萬hm2左右,秦皇島市1.33萬hm2左右。水源主要來自灤河中下游的潘家口水庫、大黑汀水庫、陡河水庫、桃林口水庫。種植品種主要是160~175 d左右常規粳稻品種。
推薦閱讀:《漁業現代化》(雙月刊)雜志創刊于1973年,由農業部主管,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漁業機械儀器研究所和中國漁船漁機漁具行業協會主辦。
1曹妃甸區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發展沿革
曹妃甸區的前身分別是河北省國營柏各莊農場、唐海縣。1956年建場,1983年建縣,2012年設區。全區現有15個農業場鎮,農作物種植面積2.53萬hm2,其中,水稻種植面積2.13萬hm2。曹妃甸區是京津冀乃至華北地區單季粳稻種植最具區域代表性、種植規模最大的縣(區),也是水稻種植技術最成熟的縣(區)。曹妃甸區特殊的退海地理環境,加之天然的灤河庫水灌溉和180余天無霜期等良好的生長氣候條件孕育出香黏可口、外觀剔透晶瑩的地理標志產品“柏各莊大米”,是北方遠近聞名的優質大米產區、河北大米之鄉、全國農墾現代農業示范區(農業部農墾發〔2007〕2號)。更是遠近聞名的“中國河蟹之鄉”,早在2007年10月,唐??h就被命名為“國家級無公害河蟹標準化養殖示范區”。近年來先后獲得“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農業部漁業健康養殖示范縣”榮譽稱號。
唐海縣海岸線長51公里,處于渤海灣的灣頂,是當地多種海淡水養殖品種良好的棲息、繁殖、養成場所,尤其適宜中華絨螯蟹的繁衍和生長,素有“紫蟹金鱗唾手可得”的美稱,發展河蟹養殖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和基礎優勢。1993年對蝦蝦病突發,蝦池幾乎絕收,養蝦業受到巨大的損失。在這種情況下,縣委、縣政府積極調整養殖結構,大力發展河蟹養殖,以彌補養蝦業的損失。大部分對蝦育苗室轉產搞河蟹育苗孵化。唐海興起了河蟹養殖開發的熱潮,這是繼養蝦以來的第二次養殖革命,稻蟹養殖應運而生。由于新的養殖模式的突破,特別是在當時糧價偏低,農業增產不增收的形勢下,唐??h的稻田種養仍呈現出大發展的勢頭,1995、1996年是河蟹養殖發展的高峰期,全縣基本形成了育苗、豆蟹、扣蟹、成蟹養殖、銷售一條龍的生產體系,尤其是稻田養蟹投資小、效益高,平均效益在3萬元/hm2左右,最高可達7.5萬元/hm2以上,河蟹養殖成為唐海縣淡水養殖的首選品種。幾年來連續實施以河蟹開發為重點的水產綜合開發,河蟹養殖面積達到9 466.67 hm2,其中稻田養蟹面積3 866.67 hm2,池塘養蟹面積5 600 hm2,其中豆、扣蟹養殖面積5 200 hm2,成蟹養殖面積3 893.33 hm2,年產豆蟹1 500 t,扣蟹1 500 t,成蟹3 000 t,形成了豆、扣、成蟹養殖一體化格局,年創利稅55 000萬元,占縣域國民經濟的比重達27.5%。其河蟹養殖面積、產量及效益均居河北省之首。以稻田河蟹綜合種養為主的河蟹產業成為了多年來唐??h實現優質、高產、高效和可持續發展農業的有效途徑,成為了一項促進農業增產、農業增收、區域增效的新興產業。
為規范養殖生產,提高效益,1996年制訂了河北省地方標準《稻蟹混合種養技術規程》,2019年再次修訂。2004年制訂了唐山市地方標準《河蟹無公害養殖技術規程》。2018年制訂了河北省地方標準《稻田泥鰍綜合種養技術規范》。為在全省乃至全國推廣應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對沿海地區經濟的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2001年5月,唐??h所產河蟹在國家商標總局注冊了“恒行”品牌;2001年12月,唐海縣被中國特產之鄉推薦暨宣傳海運組織委員會授予“中國河蟹之鄉”稱號;2002年12月被河北省質量獎審定委員會、河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評為河北省優質產品。2004年,以稻田河蟹養殖為主的唐??h河蟹產業入圍第五批全國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創建名單。2007年10月,唐??h就被命名為“國家級無公害河蟹標準化養殖示范區”。近年來先后獲得“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農業部漁業健康養殖示范縣”榮譽稱號。
二十多年來,曹妃甸區稻蟹養殖面積一直穩定在1 666.67 hm2左右,稻田河蟹產量穩定在750 kg/hm2左右,平均效益穩定在1.5萬元/hm2以上,一直是稻農增收的重要途徑。
2曹妃甸區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現狀
2.1稻漁產業實行標準化產業化經營
一是田間工程標準化建設統一規范,符合河蟹、泥鰍、小龍蝦對稻漁共生的基本要求,且溝坑占比不超過總面積的10%。標準稻田南北長170 m,東西寬30 m,總面積5 100 m2。環溝寬1.5 m,長336 m,總面積504 m2。溝坑占比9.8%,保障了糧食安全供給。田間工程包括了環溝、內埂、防逃網,防逃網包括外圍網、天網和攔魚柵。
二是苗種生產體系健全。先后引進示范E28、隆優619等一批水稻優質特色新品種,改善種植品種結構,提升水稻整體品質。主要養殖水產品有中華絨螯蟹、泥鰍、小龍蝦等。擁有苗種種養孵化基地109.34 hm2,其中建有555座水稻育秧大棚,采用先進的基質育秧技術培育水稻新優特秧苗,可供7 400 hm2地種植;水產苗種孵化培育基地一座,孵化池20套,培育池20個,開展泥鰍苗孵化,年產泥鰍苗2億尾;年孵化河蟹大眼幼體1 250 kg,扣蟹4 000萬頭,實現了產供銷一體化生產。
三是養殖生產規范化管理。以專業農業合作社為載體,采取“6個統一,5個配套”措施,從購種、育苗、生產、加工到銷售實現六項規范化統一管理,開展配套田間工程技術等五大配套關鍵技術的試驗示范和推廣。養殖生產過程中,按照NY 5072《無公害食品 漁用配合飼料安全限量》和NY 5071《無公害食品 漁用藥物使用準則》要求,嚴格控制餌料、藥品等投入品的使用,并做好養殖生產記錄,將無公害健康養殖理念貫穿于整個養殖過程中。同時建有可追溯體系,對生產環節進行實時監控,確保食品質量安全。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