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我國的農業機械化水平還比較低,近期仍以發展中小型農業機械為主。重點發展的項目是經濟效益高、能提高抗御自然災害能力、保證穩產高產和增產增收的農業機械品種,如排灌、植物保護和施肥等機械。主要農業機械培訓的項目有:水稻機械化育插秧、油菜機械化收割技術、田園管理機械技術和植保機械修理技術等。
一、緒論
自2003年到2011年2月1日,中央在新世紀連續出臺了七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國家和地方政府對農業的投入力度也在不斷加大,投入范圍也在不斷擴大。與些相應的農民培訓的投入也逐步擴大。2011年我校僅3月到6月就開展培訓班次已達33次,培訓人數2525人。
但是由于農民培訓回報的間接性和難以計算的特點,對于農民培訓的價值有多大也存在疑問。很多人也在質疑培訓所帶來的知識和技術能否創造價值,姑且不論現階段下的“技術價值論”、“知識價值論”是否已發展成為一完善的價值理論體系,但有一點是肯定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1-4],科技作為一種滲透性的要素,已經滲透到生產的各要素中??茖W基礎理論的重大突破,新技術革命的興起,知識技術在推動生產力發展、促進社會財富增加和價值創造過程中起著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所以,可以得出一個基本結論:知識和技術能夠創造價值,在產業部門,知識和技術可以直接進入到創造價值的過程中;在非生產部門,知識和技術間接地參與了創造價值的過程。
在這種情況下,尋找一種快速和定量計算農民培訓價值的方法就顯得十分重要。它既可以便于決策者在進行培訓種類安排和培訓數量的選擇上進行決策。同時,通過培訓價值的計算,也可以增強培訓執行機構的使命感,并增強培訓的積極性。
二、農民培訓的定義
農民培訓的定義首先要求我們要解決對農民的定義,什么叫農民?社會學家、三農問題評論家艾君在分析了我國現代社會上所認識的農民現象后認為,農民在我國現代社會里已經由傳統意義上的“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者”演變為簡單明了的“一切農業戶口者”。即,身為“農業戶口”者已經成為“農民”的代名詞,已經失去了詞典里所解釋的“長時間參加農業勞動的勞動者”,作為一種職業的內在簡單的含義。他指出,從現在人們的認識程度看,現階段在我國如果給“農民”一詞下個定義,那就是“戶口登記在農村并為農業戶口的農村人”。
但本文中所指的農民培訓,主要還是針對長時間參加農業勞動的勞動者,也就是現在對農民分類中的“在地農民”所進行的農業培訓,“在地農民”有別于“失地農民”和“勞動力轉移農民”,他們才是農業生產的主力軍,他們承擔了現有土地的耕作和農業發展的重擔。
三、農民培訓分類
1.農民培訓的種類,從大的種類上來分可以分成以下幾類:
1.1基礎教育和政策推廣培訓
在這一類中主要是指包括推廣新的生活方式,比如計算機應用培訓。
1.2新政策的推廣宣傳
最近幾年,由于對農業扶持的力度不斷的在加大,惠農政策的出臺很快,如果宣傳不到位就容易使農民享受不到相關的政策。最近進行的相關培訓最多的是對于農機購機補貼政策的宣傳。通過對政策進行推廣和宣傳,可以有效的使農民認識國家的最新政策,同時也便于使政策透明化,便于政策的執行到位。
1.3推廣新的農業機械
農業機械的發展,與國家和農村的經濟條件有直接的聯系。在經濟發達國家,特別是在農業勞動力很少的美國,農業機械繼續向大型、寬幅、高速和高生產率的方向發展,并在實現機械化的基礎上逐步向生產過程的自動化過渡。我國的農業機械化水平還比較低,近期仍以發展中小型農業機械為主。重點發展的項目是經濟效益高、能提高抗御自然災害能力、保證穩產高產和增產增收的農業機械品種,如排灌、植物保護和施肥等機械。主要農業機械培訓的項目有:水稻機械化育插秧、油菜機械化收割技術、田園管理機械技術和植保機械修理技術等。
1.4新的農業生產技術
一項新的農業生產技術往往意味著農業生產在某一方面的巨大突破,它可以是生產管理、生產過程和果實后處理等各方面。針對浙江省的農業生產特點,進行的培訓主要包括:袖珍菇栽培管理技術、生豬養殖技術和楊梅春季管理技術。
1.5農民培訓的價值計算
農民培訓的價值計算,最終要落實到農民收入的增加上來,要計算一個培訓班的價值,就要把由于此次培訓對每個農民的收入增加進行計算,并進行總和,即可得出此次培訓班的價值。
2.每一個培訓班的價值都是多方面的,下面以水稻機械化插秧的培訓為例:
在發達國家水稻的種植已經實現了全程機械化,根據實踐研究,水稻的機械化插秧的優勢在于:
2.1高產穩產。采用標準化育秧和機械化插秧作業,秧苗群體質量易于調控,且適應性廣,能夠克服直播稻生育期短、種植區域受限制及拋秧稻無序性種植、群體質量難以控制的弊端,易獲高產穩產。試驗研究和調查分析表明,機械插秧平均畝增產5% 以上,且產量穩定。
2.2省工節本。與傳統的手工種植方式相比,機械化作業可大幅度降低勞動強度,具有明顯的省工節本優勢。一般人工手插水稻1畝需1.5個工日,而采用步行式和乘座式插秧機作業,每畝分別只需0.13個和0.05個工日,提高效率11.5倍和30倍,降低作業成本13.7~18.7元,降幅達32.8~44.7%。
2.3節省秧田。機插秧采用毯狀秧苗,播種密度較高,提高了秧苗利用率,秧田和大田比例達1:80-100,秧田利用率比常規肥床旱育秧和水育秧提高5-10倍,秧田面積僅為常規育秧的10%。按全省1500萬畝水稻計,常規育秧需130萬畝優質秧田,若全部采用標準化育秧,則僅需13萬畝,節約秧田117萬畝,按水稻平均畝產800斤計算,增產9.36億斤。
四、節水節肥節藥
機械插秧在育秧期易于集中管理,可大大提高肥、水、藥使用效果,減少施用量。在大田生長期,采用薄水活稞、淺水促蘗、間歇灌溉的灌水方式,可節省大量水資源。有序栽植,便于通風,方便管理,減少病蟲害發生。實踐證明,機械插秧節水、節肥、節藥效果明顯,能有效減少農業面源污染,提高稻米質量安全水平。
另外,機械插秧符合水稻生長規律。機械插秧的直行、淺栽、定穴、定苗,能充分利用溫光資源,滿足群體栽培技術要求,符合水稻生長規律,抗逆能力明顯強于其他栽培方式 。
1.從文中可以看到,水稻機械化插秧可以產生的價值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1提高單產而產生的價值;
1.2節約水肥帶來的價值;
1.3提高秧田利用率后產生的總產量增加帶來的價值;
1.4節約時間后,農民從事其它生產勞動產生的價值。
但是為了便于理解,我們將所有情況進行典型化,將典型化后的情況進行分類,將每一類的價值單獨計算。
2.培訓的價值可以總結成三種情況:
2.1能夠提高單位面積土地的產量的培訓,比如“設施蔬菜高產栽培技術培訓班”;
2.2不能提高產量,但能夠通過改變產品品質來提高產品質量,或者減少產品的淘汰率,從而提高總的收入的培訓,如“楊梅冷藏保鮮”。
前兩種情況均可以通過培訓后的收益減去培訓前的收益來算出培訓價值,這種方法也叫超額收益法[5]。
超額收益是指新技術與現有同類技術相比具有功能優越性或費用節約而給技術的使用者帶來的額外收益。采用超額收益法對技術型無形資產進行評估,關鍵在于計算超額收益。年超額收益的計算方法如下:
Rt=[(P1-C1)Q1-(P0-C0)Q0](1-T)(1)
式中:Rt為培訓后第t年產生的超額收益;
P0為改過前的產品價格; P1為改進后的產品價格;
C0為改進前的產品成本;C1為改進后的產品成本;
Q0為改進前的產品銷售量;Q1為改進后的產品銷售量;
T為所得稅率,按現有情況稅法,農民銷售農產品免稅,因此T取0。
因此公式可以簡單化為:
Rt=[(P1-C1)Q1-(P0-C0)Q0] (2)
但是,這個公式里少了一部分內容,也就是采用新技術所用的費用。我們再加上一個變量F,此外,我們可以視培訓所帶來的新技術的不同而確定有效期。所以培訓總的價值可以列式為:
(3)
式中:R為某次培訓班的總價值;
Rt為培訓后第t年產生的超額收益;
n為培訓所帶來的新技術的有效期;
F為采用新技術所額外需總費用,包括培訓班所產生的培訓費和其它應付費用;
2.3有的培訓能夠節省勞動時間,如“油菜機械化收割技術”,在這種情況下,培訓班的收益可以改成計算培訓節省的時候里農民進行其實生產勞動產生的收益進行匯總。
這種情況依然可以參照上述公式,不過要將公式中的各變量的含義更換。
(4)
式中:R為某次培訓班的總價值;
Rt為培訓后第t天從事其它生產所產生的收益,可以考慮用當地的平均工資代替;
n為培訓所帶來的新技術節省同樣工作的天數;
F為采用新技術所額外需總費用,包括培訓班所產生的培訓費和其它應付費用;
五、結論
經本文研究,任何一個培訓班的價值都是可以精確進行計算的,只要在培訓過程中進行全面的統計,確定各變量的值,培訓班的總價值就可以很容易得出。
此外農民培訓從根本上說就是新技術的培訓,根據趙芝俊的研究[6],我國資本要素從1985年的0.5下降到2005年的0.37,呈現出十分顯著的遞減趨勢,這表明單純領先物質投入的粗放農業增長空間正變得越來越小。勞動要素彈性則從1985年的0.16上升到2005年的0.26,表現出穩步遞增的態勢,與之相伴的是研究期內農業勞動力占鄉村總勞動力比例不斷減少,表明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使得我國農業生產率有了顯著的提高。土地要素彈性穩中有升,從1985年的0.37上升到2005年的0.41。這提示我們在目前農業用地不斷流失的大背景下,采取措施提高土地的產出效率不失為一種切實可行的彌補方式。因此,需要不斷加大對新技術培訓資金投入,以適應這一趨勢。
參考文獻:
[1](英)巴克豪斯現代經濟分析史(中文版)[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p124.128.
[2]奈斯比特,大趨勢[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
[3]趙振華.國外學者關于勞動價值理論討論綜述[J].青海社會科學.2003(3).p32?38
[4]蔡繼明.另一種可供選擇的價值理論[J]擻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2004(1).p51?61
[5]沈永清.技術型無形資產評估研究 [D]北京交通大學博士論文.2006
[6]中國農業技術進步貢獻率測工及分解:1985-2005.趙芝俊.袁開智.《農業經濟經濟問題》2009年第3期.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