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論文主要介紹的是精準扶貧工作中退耕還林的應用的相關內容,本文就是通過對退耕還林的定義、貧困的定義以及怎樣實施精準的扶貧工作做出了詳細的闡述與介紹,且本文僅供相關人士參考。
【關鍵詞】新一輪退耕還林;精準扶貧;作用
1引言
在我國,特別是在貴州石漠化較為嚴重的石山地區,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具有重大意義。新一輪退耕還林不僅能促進生態發展,還能使新的科學技術得到推廣。對水土流失起到了很好的保護作用。大大促進了植被的恢復。更加促進了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是黨中央站在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戰略高度,從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大局出發做出的重要決策,新一輪退耕還林不僅能夠使得生態文明的建設與可持續發展得以有力推進,還能加快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速度。自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項目啟動以來,得到了當地政府的高度重視,使這個項目在精準扶貧工作中起的作用也慢慢顯現出來,同時也發現了許多值得學習和推廣的新技術與新經驗。但是在工程的實施過程中,也出現很多的矛盾和問題,需要予以重視[1]。
2新一輪退耕還林政策
新一輪退耕還林政策:凡25度以上坡耕地都要求退耕,但也要農戶自愿、退耕后種植什么樹種(生態林或經濟林)等。農戶在這些問題上具有完全的自主權,另外,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的農戶能夠得到每畝土地1200元的管護補助。新一輪退耕還林實施的地塊都是土壤特別薄弱、坡度較陡、石漠化較為嚴重的石山地帶和生態環境條件非常差的地區。其目的是為了有效地治理水土流失、讓生態林或經果林能夠正常生長,讓農戶增加經濟收入,快速脫貧致富。農戶又可根據實際情況在間作合適的農作物增加收入,從而又可使生態林或經濟林得到有效撫育與管護。
3貧困的定義與致貧因素
貧困是一種社會現象,其產生因素是多樣的、復雜的,收入貧困和人類貧困是兩個常用來描述貧困最基本的特征的兩個概念。收入貧困是指因物質收入比較低,導致家庭生活水平低于社會最低生活水平;人類貧困是指還需提高思想、文化、技術等基本素質以及社會服務的深度與廣度。以某縣為例,對致貧因素進行分析。1)生態環境條件差:某縣中的大多數農戶都居住在邊遠的石山巖溶地區,該地區土壤貧脊,坡度較陡,植被破壞較為嚴重,土地荒漠化問題十分嚴峻,生態環境惡劣;2)物質財產缺乏:某縣中能夠用作耕地的土地資源非常少而且土壤較薄;農戶往可耕作地塊的路程很遠或者沒有通達的機耕道;灌溉設施與飲水設施缺乏等[2]。
4新一輪退耕還林在精準扶貧工作中的作用
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后,防護效益逐漸顯現,水土流失等自然災害將得到有效遏制,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改善,良好的生態環境能促進當地的林下產業發展,增加貧困地區農民的收入。通過退耕還林,退耕農戶可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脫出來,從事打工或其它業務來增加收入,真正實現“生態補償脫貧一批”。對于某縣,其致貧原因是惡劣的自然條件所造成、如果推廣新一輪退耕還林政策,既能對該縣進行生態環境治理、又符合新一輪退耕還林的條件、也能達到“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的原則。其作用主要概括如下:1)增加農戶收入,減少物質貧困。農戶的收入從多方面均有增加。①政策補貼:農戶會得到每畝土地1200元的管護補助;②生態林或經濟林收入:某縣在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后,森林面積增加,今后農戶可通過銷售林果增加經濟收入。③林下經濟收入:森林面積的增加有利于林下經濟的發展。如:林下養殖或林下種植以及林下旅游等也能使農戶收入明顯增加。2)改善生態環境。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能夠使石漠化嚴重的地塊得到有效治理,隨著林果的生長,森林植被面積的增加,地表生物的多樣性以得到了很好改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物資源以及氣候資源等功能更加強大。使貧困地區的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控制,在飲用水質量、農田灌溉等方面明顯得到提高,使生態環境惡劣致貧因素從而得以緩解。3)提高農戶技術水平。在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實施以來,農戶一方面會得到林業技術人員的指導,另一方面,在其自身的實踐過程中,其造林技術、林木撫育管護等方面的經驗積累與技術水平都會逐漸提高,這對生態林或經濟林的種植、管護以及產量等都會得到提升,這就加大了農戶對新一輪退耕還林的信心,這對貧困地區脫貧致富有重要意義。4)轉移農村勞動力。在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實施以來,凡屬于退耕的地塊,就不需要花太多勞動力去耕作,多余的勞動力就可以外出打工或者在林下搞種養植。如:在林下養蜂、養雞或種植中草藥等來增加經濟收入、推進脫貧致富。5)提高農民思想意識。在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的過程中,農戶與技術人員進行交流的機會更多,其思想認識也會在交流過程中慢慢提高,農戶對治理生態環境、保護森林重要性的認識也會逐漸提高,他們也意識到要有文化和科學技術,才能脫貧致富。對下一代的教育也會重視起來。這對提高農村思想覺悟、減少人類思想貧困、對精準扶貧起到根治作用。
5存在主要問題及建議
1)經營管理能力缺乏,應改變退耕農戶的經營管理模式。現在農村勞動力嚴重缺乏,退耕農戶很難完成造林與管護的任務,這會導致實施退耕后的效果不明顯,因此建議建立“大戶集中經營管理模式”,引導缺乏經營管理能力的農戶,自愿與大戶簽訂合同,解決缺乏管理能力的問題;另外,還可以推廣“公司+農戶+合作社”的經營模式來管理,帶動貧困地區脫貧致富。2)實地實樹,做好造林規劃。由于各地農村的地理環境不同、農戶傳統思想觀念也不同,很多退耕農戶只愿意種植當地比較缺乏的鄉土樹種,這就會導致農戶對新一輪退耕還林積極性不高、政策落實難度大。所以建議根據當地的自然地理條件實地實樹,結合農戶意愿,規劃好適合新一輪退耕還林的樹種進行造林。3)技術服務不到位,應加強技術培訓。絕大多數退耕農戶的文化水平與技術水平都很低,在政策實施時技術指導也可能不到位,導致了林果的種植不規范、成活率不高等問題的出現。所以要強調技術在林果種植中的重要性,增加技術指導培訓的資金投入,加大技術指導力度,提高農戶、大戶業主等的技術水平,從而提高經濟效益,促進精準扶貧。
6結束語
新一輪退耕還林是精準扶貧的有力助手,在項目的實施過程中,應當堅持“農民自愿、政府引導”的原則,在選擇樹種、學習技術時要尊重農戶的意愿,并進行實地規劃,對各個環節工作的下達、完成時間等精確度合理把握,將政策對精準扶貧的作用盡可能大大地發揮出來,最終達到產業強、生態美、百姓富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徐夢龍.西部退耕還林工程的社會影響研究[J].鄉村科技,2017,(11):24-25.
[2]趙亞萍.對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啟動實施的思考[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5,452(3):72-75.
作者:徐明芬 單位:黔西縣永燊鄉林業站
推薦閱讀:《山西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創刊于1957年,是由山西農業大學主管、主辦的學術性刊物。本刊堅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落實科學發展觀,“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藝方針,實事求是地反映涉農科學領域的研究性成果,為促進學術交流,推動科學技術發展,實現農業現代化,構建和諧社會而不斷奮斗。讀者對象為高等農業院校師生和國內有關科研機構的科技人員和管理人員。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