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蕨麻豬是生長在平均海拔3 000 m以上、經多年嚴酷自然條件選育而來的國家級畜禽遺傳保護品種。蕨麻豬飼養管理模式粗放, 以采食天然蕨麻等牧草為主, 其肉質鮮嫩, 無腥不膩, 受到廣大消費者青睞, 市場前景廣闊。筆者多年就甘南州蕨麻豬存欄數、生存條件、種質資源保護等現狀進行跟蹤研究和統計分析, 并提出相應的發展建議, 以期為甘南州蕨麻豬產業的不斷壯大提供理論支持。
《豬業科學》的前身是中國畜牧獸醫學會養豬學分會創辦的《養豬在線》。2006年經國家新聞出版署正式批準更名為。雜志自2004年創刊以來受到全國養豬行政、事業單位、教學、科研單位、養豬企業及其相關企業普遍歡迎。曾用刊名:天津畜牧獸醫;動物科學與動物醫學。豬業在線;動物科學與動物醫學。
甘南藏族自治州是全國十個藏族自治州之一, 全州總面積4.5萬km2, 地處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過渡地帶, 全州可利用草原面積256.53萬km2, 80%的天然草場集中連片, 是青藏高原天然草場中自然載畜能力較強、耐放牧性最大的草場。森林總面積172萬km2, 占全省森林資源總面積的30%, 森林蓄積量占全省總量的45%[1-2].全州以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為支撐, 形成以農林牧漁業為主體的經濟體系, 選育出了適合高原生態環境的甘南蕨麻豬等獨特地方品種, 并得以長期保存和發展。蕨麻豬肉質鮮嫩, 自古以來就是甘南藏族農牧民招待親朋的佳肴, 但由于受到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及傳統養殖觀念等諸多因素的影響, 多年來蕨麻豬產業的發展一直受到很大限制, 尤其是近年來甘南州出臺的一系列禁牧、限牧政策, 使甘南州蕨麻豬產業的發展更加艱難。因此, 必須摸清該產業的發展現狀, 結合地方實情, 探索出一條改革和發展的新路子。
1、甘南州蕨麻豬產業發展情況
1.1 蕨麻豬產業發展成績顯著
2004年, 甘南州政府認真分析國內外畜牧業發展現狀及趨勢, 結合當地實情, 制定了以“牧區繁育、農區育肥、農區種草、牧區補飼”為主要內容的“農牧互補”戰略, 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扶持、技術培訓等方式, 使全州蕨麻豬產業得到了較快發展, 但傳統養殖方式及小生產格局依然非常嚴重。全州共七縣一市, 據調查, 截止2016年12月, 甘南州存欄蕨麻豬160 716頭, 其中種公豬5 637頭, 占3.5%;母豬19 672頭, 占12.2%;育肥豬105 873頭, 占65.9%;仔豬29 534頭, 占18.4%.主產地集中在夏河縣、碌曲縣和瑪曲縣, 存欄量為84 516頭, 占全州總數的52.6%;存欄量最少的為卓尼縣, 僅8 296頭, 占全州總數的5.2%.見表1.
1.2 不斷加強蕨麻豬種質資源保護力度
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 隨著經濟的發展, 人們的觀念不斷改變, 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為目標, 原本經嚴酷自然環境和長期近親繁殖后形成的高純度遺傳基因及表現出優良生產性能的蕨麻豬品種已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3], 人們曾通過引進外地豬種雜交的方式進行商品豬生產, 以解決蕨麻豬生長周期長、產肉量少的問題, 此法在當時確實對生產資源匱乏的農牧民起到了一定的增產、增收效果, 但隨之而來的就是蕨麻豬原種數量銳減、種質資源嚴重退化和豬肉品質的下降, 甘南州作為蕨麻豬的中心產地, 純正基因型的蕨麻豬種已寥寥無幾, 消費者對蕨麻豬品牌也產生了質疑。從2000年開始, 作為以畜牧業為經濟主體的甘南州人民逐漸認識到了蕨麻豬肉品牌和品質的重要性, 并由政府牽頭, 依托甘南卓尼恒源貴蕨麻豬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等部分發展較好的養殖企業, 先后建立了以迭部縣電尕鎮賽銀藏香豬繁育基地為代表的蕨麻豬良種繁育核心基地4個, 通過自然交配建立保種核心群體, 經過3年的不懈努力, 培育出優良純種蕨麻豬3 200余頭, 選擇迭部縣電尕村等種群純潔性較高、種質資源較豐富和具有一定養殖基礎的藏寨成立蕨麻豬養殖專業合作社, 為后期蕨麻豬產業的快速健康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1.3 蕨麻豬飼養模式逐漸由散養轉變為規模化
自古以來, 蕨麻豬就是甘南人民家畜養殖中不可或缺的畜種, 養殖數量基本維持在每戶10頭以內, 其中30%用于鮮食和腌制臘肉, 70%用于出售;以傳統的牛羊混合放牧為主, 沒有標準圈舍, 不采取任何免疫預防措施, 任其自由生長, 管理粗放, 在當地國道、鄉村道路甚至縣城均可見肆意游蕩的蕨麻豬;據統計, 全州農戶散養蕨麻豬數量占總量的81.2%, 以夏河、碌曲、瑪曲縣所占比例最大。
養殖基地建設是蕨麻豬產業發展壯大的保障, 現代化的養殖理念和模式必須被引進, 以應對蕨麻豬品種退化、市場混亂、產品魚龍混雜等問題, 但單靠公司和基地的力量還遠遠不夠, 必須借助當地廣闊的草場資源, 才能達到產能迅速增長的目的。2007年, 首先由夏河縣開始探索“公司+基地+農戶”的養殖模式, 具體實施步驟:首先公司從牧民手中收購純種蕨麻豬, 依托養殖基地進行選育、擴繁, 然后選擇一些有意愿、文化基礎比較好和有較好養殖條件的牧民進行專業技術培訓, 后將選育豬種發放給各養殖戶進行飼養管理, 所發放豬種以嚴格按照免疫程序進行免疫, 養殖全程有專業的技術人員進行監督和技術支持, 所有產出仔豬數量、死亡數量、用藥情況、飼料添加等一律上報公司備案, 對達到屠宰標準的商品豬由公司統一收購, 形成了從產出到餐桌的一條龍。到目前為止, 養殖戶數量逐年增加, 發展勢頭兇猛, 此種專業化模式已逐漸被接受, 傳統的養殖模式終將被取代。
1.4 硬件設施不斷改善
傳統的敞圈養殖模式仍占較高比例, 每棟存欄9頭, 占全州圈舍類型82.1%;暖棚、彩鋼等材料以逐漸被接受并發展較快, 單斜面塑料薄膜暖棚每棟存欄40頭, 占全州圈舍類型12.4%;半拱圓型塑料薄膜暖棚每棟存欄60頭, 占全州圈舍類型3.4%;密閉式彩鋼結構暖棚每棟存欄120頭, 占全州圈舍類型2.1%;養殖方式逐漸趨于科學化、規范化, 養殖效益不斷提高。以合作、夏河、碌曲、瑪曲縣暖棚數量較多, 其中夏河縣暖棚數量占全州數量的23.9%.見表2.
2、面臨的主要問題
2.1 養殖環境持續惡化
2015年, 整個甘南州超載牧畜76~79萬個羊單位, 超載率約12.4%.草場載畜量以每年冬春季最薄弱, 此時間段也是草場生態恢復的關鍵期, 而蕨麻豬春季放牧恰以蕨麻、苦豆、蒲公英、防風、珍芽蓼、茵陳等各種牧草的根莖為主, 嚴重破壞了草場的自我修復能力, 導致放牧區域極度萎縮, 對整個生存環境造成嚴重危害。
2.2 行業勞動力綜合素質偏低
蕨麻豬養殖以偏遠林牧區為主, 當地牧民文化水平極低, 科學養殖理念空白, 環境保護意識缺乏, 對蕨麻豬的飼養管理仍停留在最原始的階段, 小生產格局極為嚴重, 多數散養戶對先進的養殖模式存在抵觸情緒, 無疫病預防概念, 甚至有多數畜主對發病家畜抱有自生自滅的心態。
2.3 飼養條件差
當地常年氣溫低、晝夜溫差大、氣候潮濕多變, 除專業養殖戶意外, 大多數散養戶的圈舍簡易, 無保溫設施, 冬春季圈舍溫度均低于零下;圈舍不潔, 墊草糞尿混雜, 所有豬不分大小混合飼養, 有些甚至與牛羊等家畜共同飼養;沒有特定的放牧區, 多家、多種家畜混牧現象嚴重, 管理粗放, 既影響出欄率, 也極易造成疾病的相互傳播, 影響整個蕨麻豬的養殖環境。
2.4 對市場的預見性差
依據目前甘南州蕨麻豬的養殖規模而言, 真正的規模化養殖企業和專業合作社的養殖數量還占不到整個蕨麻豬養殖量的20%, 大多數產品主要依靠散養戶供應, 由于缺乏統一的標準和管理, 造成產品的層次不齊和銷售渠道混亂, 是造成蕨麻豬價格不穩定的一個主要因素;養殖規模的盲目擴大與市場拓展速度不成正比, 造成供大于求, 是造成蕨麻豬價格不穩定的另一因素。
3、發展對策
3.1 改善草原生態環境
通過從上到下嚴抓嚴管, 實施違者必究、錯者必罰的責任到人監管制度, 加強政策宣傳力度, 禁止基礎草場開墾擴耕, 鼓勵牧民對現有所屬草場加筑圍欄, 對超載牧場及時叫停, 嚴格實施輪牧制度, 以確保受損牧場的生態恢復;飼草料采取牧區為主、農區補充的秋儲冬飼措施, 既解決了冬季牧草短缺的問題, 又減少了冬季牧場的載畜量, 達到保護草場的目的。趙興緒等完成的合作豬種質資源保護及利用研究項目鑒定意見中指出, 蕨麻豬在放牧和舍飼條件下, 其肉品及成熟特性無顯著差異。因此, 應鼓勵發展舍飼養殖。
3.2 注重專業人才培養
擁有一支強大的高素質專業團隊是產業發展的根本, “科教興牧”是甘南州發展畜牧業的主導戰略, 近年來甘南州依托當地或周邊基礎較好的農業類職業學校, 采取“送出去、迎進來”的方法, 對一些具有強烈愿望、發展基礎較好的養殖戶進行中長期脫產培訓, 使他們掌握先進的養殖技術和經營理念, 并樹立典型, 以點帶面;結合國家的各項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項目, 對養殖比較集中、有一定養殖規模藏寨進行每年最少兩次養殖實用技術專業培訓, 以達到改變傳統的養殖方式、牧民增產增收的目的。
3.3 努力改善飼養條件
以防疫、保溫和環境衛生為主旨, 依托精準扶貧政策, 通過自主籌資、政府扶持、企業合作等方式進行蕨麻豬圈舍新建或改造, 是目前的主要工作;尤其在近三年以“半封閉+土炕式”保溫豬舍的建設尤為火爆, 因其成本低、保溫效果佳等優點, 在當地備受青睞, 數量成倍增加。
3.4 注重品質, 提高效益
良種繁育是蕨麻豬產業發展的基礎力量, 繼續加強種植資源保護力度, 在主產區建立農牧連戶保種基地, 嚴格按照《蕨麻豬 (合作豬) 選育技術規程》 (DB62/T2184-2011) , 進行良種繁育。
3.5 把握市場, 占據有利地位
依托亞洲最優勢天然牧場的有利條件, 生產綠色、環保、鮮美的蕨麻豬肉產品是保持強有力競爭力的前提;注重品牌影響力, 大力發展“公司+農戶”飼養模式, 有序擴大養殖規模, 延長產業鏈條, 不斷拓展終端客戶和市場, 是產業發展的生命線。
參考文獻
[1]王芳梅, 張小虎。岷縣蕨麻豬的飼養技術與開發利用[J].中國畜禽種業, 2010 (9) :54-55.
[2]楊勇。甘南州生態綠色畜牧業發展現狀及建議[J].畜牧獸醫雜志, 2017 (2) :56-57.
[3]楊具田, 藏榮鑫, 盧建雄。蕨麻豬種質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J].畜牧與獸醫, 2003 (12) :15-16.
注釋
[24]劉露絲, 彭成, 熊亮。當歸苯酞類化合物的研究進展
[19]洪秋菊, 吳國泰, 王瑞瓊, 等。當歸揮發油對小鼠胃排[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 2015 (5) :958-962.空和腸推進的影響[J].甘肅中醫, 2011, 24 (3) :45-46.
[25]Fang L, Xiao X F, Liu C X, et al.Recent advance in
[20]王本祥。現代中藥藥理與臨床[M].天津:天津科技翻譯studies on Angelica sinensis[J].Chin Herbal Med, 2012, 出版公司, 2004:582.4 (1) :12.
[21]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中草藥現代研究 (第二
[26]Ko W C, Lin S C, Yeh C Y, et al.Alkyl phthalides卷) [M].北京:北京醫科大學,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isolated from Ligusticum wallichii Franch and their in出版社, 1996:11, 26, 45.vitro inhibitory effect on rat uterine contraction induced by
[22]吳國泰, 高云娟, 田振華, 等。當歸揮發油對兔離體胸prostaglandin F2α[J].J Formosan Med Ass, 1977, 76:669.主動脈平滑肌的影響[J].甘肅中醫學院學報, 2011, 28
[27]Du J R, Bai B, Kuang X, et al.Ligustilide inhibits (5) :1-3.spontaneousand agonists-or K+depolarization-induced
[23]張來賓, 呂潔麗, 陳紅麗, 等。當歸中苯酞類成分及其藥contraction of rat uterus[J].J Ethnopharmacol, 2006, 108理作用研究進展[J].中國中藥雜志, 2016 (2) :167-176. (1) :54-58.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