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諸多便利,也給課堂教學帶來了新氣象。深度學習可以建構知識之間的關聯,實現信息的整合,讓學生學會分析,深層次剖析知識,把握知識的真諦。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學習新知,讓不同的觀點相互碰撞,實現知識的內化與遷移,使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進展》(月刊)創刊于1974年,是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和中國生物物理學會共同主辦的全國性學術期刊。
一、激活知識儲備,構建知識網絡
深度學習可以建構新舊知識的聯系,讓學生借助已有的知識結構同化新知。初中生具有一定的邏輯思維,但邏輯思維的發展還需要理性的支持,所以教師要激活學生的知識儲備,建構新舊知識的聯系,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網絡。
激活學生知識儲備的方法有很多,或以復習引知,或以討論引思,或類比,或講授,所以教師不要囿于固定的教學模式,要因材施教,促進學生深度學習。
如在教學《細胞的分裂與分化》時,教師可以利用幻燈片呈現雞蛋孵化成小雞的過程,并提出“小雞的身體有哪些結構?”“同一個雞蛋發育成小雞為何會出現不同結構?”“什么是細胞的分化?”“雞翅的組織有哪幾種?這些組織在肌肉上的排列有哪些特點?雞翅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它是不是雞的一個器官?”等問題,從而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調動學生的知識儲備,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引發學生深入思考。
二、采用分層教學,激發積極情感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點,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進行差異化教學,讓學生得到充分的發展。如教師要針對學生的知識薄弱處采取相應的措施,讓性格內向、表達能力較弱的學生多復述、多交流。同時,教師要通過提問和討論的方式,讓學生突破教學難點,形成學習合力。教師還可以通過小組合作,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彼此共享,討論交流,加深他們對問題的理解。
如在教學蘇教版《人和動物細胞的結構與功能》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觀察實驗,并討論:“植物細胞與人和動物細胞結構上有何異同?人的口腔上皮細胞中有沒有線粒體?通過觀察實驗,你是通過什么結構確定看到的一個細胞?”同時,教師要為學生呈現資料,引發學生自主思考,合作學習,了解細胞核、染色體、DNA等基因方面的知識,讓不同層次的學生調動多種感官參與教學。
三、創設教學情境,吸引學生參與
教師要將知識置于情境中,讓學生通過實踐習得知識,獲得有意義的建構。情境創設能提高學生的主體意識,促進學生對知識的遷移,讓學生進行深度學習。
如在教學《細胞分裂與分化》時,教師應要求每個合作學習小組準備一塊橡皮泥,讓學生對橡皮泥進行三次分裂,一邊實驗,一邊感受細胞的分裂,思考“分裂中細胞數目是如何變化的?”“如果一個細胞分裂八次,它將變為多少個細胞?”“其中的規律是什么?”等問題。學生通過體會、嘗試、計算、討論,再回答問題,感悟到細胞數量的增多是細胞分裂的結果。教師還可以播放動植物細胞分裂過程的動畫,讓學生討論動植物細胞的分裂過程,并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接著,教師可以播放“洋蔥根尖細胞分裂的基本過程”的動畫,讓學生談一談細胞分裂中最明顯的變化是什么,細胞分裂形成的兩個細胞形狀、結構是否相似,細胞一分為二,染色體是不是也是一分為二,染色體的數目是不是隨之減半,是不是變成另外一種生物等。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讓學生感知細胞分裂的基本過程與細胞內部的細微變化,從而細致地觀察染色體的變化,突破學習難點,感受細胞分裂的客觀規律。
四、引導學生內省,培養高階思維
學生要善于自我反思、自我調節,將思維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形成一定的認知策略。初中生的思維已逐步成熟,內心活動變得豐富,并在體驗中養成了終身學習的習慣。因此,教師要調整好教學節奏,適時地留白,在講解完重要內容后,為學生留下思考的時間。另外,教師還可以創設反思的情境,故意制造矛盾,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以開放性的問題促進學生的多元化思考,完善學生的認知過程。
如在教學《多細胞生物體的組成》時,教師可以提出“人和動物有哪幾種組織?我們用什么觀察了這四種基本組織?每種組織各有哪些重要特征?”“吃甘蔗時吐出來的是什么組織?有什么作用?”“人體有哪些系統?植物呢?”“植物有哪些器官?各有什么功能?”等問題。教師可以問題指引學生回顧,讓他們根據自己的回答進行內省,強化自己的思維。
總而言之,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師要激活學生的知識儲備,采用分層教學,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內省,從而促進學生深度思考。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