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系統歸納總結了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新疆農業科學院開展科技服務的做法、取得的成效,分析了存在的問題,并從加大農業科技服務投入力度、系統構建“互聯網+科技服務”平臺、健全農業科研人才激勵制度、推動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多元化發展等方面提出了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提升新疆科技服務成效的對策。
鄭峰; 代興榮; 王成, 農業科技管理 發表時間:2021-08-26
關鍵詞:疫情;新疆;農業科技服務;科研院所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1] 。鞏固和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都需要把科技支撐放在重要位置[2] 。農業科研院所開展科技服務是普及先進適用農業科技成果,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促進產業提質增效的重要途徑[3] 。2020 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科研院所開展科技服務提出了新要求、帶來了新挑戰,新疆農業科學院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積極推進科技示范和服務工作,探索“互聯網+科技服務”方式,推廣優良品種,集成組裝配套技術,開展實用農業技術培訓,為保障糧食安全、決戰脫貧攻堅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1 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新疆農業科技服務的實踐
習近平同志強調,穩住農業基本盤、守好“三農”基礎是應變局、開新局的“壓艙石”[4] 。新疆生態類型多樣,南北疆農業種植結構和模式差異明顯。南疆地區集邊境地區、民族地區、荒漠地區、高寒山區、農牧業易災區于一體,農業產業整體發展水平不高,農業社會化服務程度低,適度規模經營發展較慢,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數量不多,既是新疆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也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難點[5] 。在科技助力農業全面豐收、農產品穩產保供等方面,公益性農業科技服務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6] 。作為新疆農業科技創新和科技服務的主力軍,新疆農業科學院按照自治區關于全力做好疫情防控期間農牧業生產工作的要求,先行先試,探索提出疫情防控期間農業科技服務的措施,及時了解農業生產情況,解決技術困難。通過線上線下結合,全年示范推廣各類作物品種(系)101 個,示范推廣各類作物綜合或單項栽培技術 126 項,各類作物品種和栽培技術推廣面積 277 萬 hm2 ,新建示范基地 18 個,舉辦各類培訓班、觀摩會等 1 337 場次,培訓基層專業技術人員和農民 20.6 萬人次,發放各類技術宣傳資料 10 萬余份。
1.1 科學編制產業發展規劃和培訓材料 一是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壯大扶貧產業、促進產業興旺為目標,組織專家對和田、喀什等地區縣市的農業農村經濟發展進行多形式調研,找準產業發展短板、謀劃產業發展方向,制定整村推進的產業發展和鞏固提升方案。全年為自治區各廳局、各級政府部門編制鄉村振興、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等規劃 9 項。二是為方便各地抓好農業生產,組織專家按照作物生產管理關鍵環節和節點編寫“管理歷”“技術要點”等培訓指導資料,發放給各“訪惠聚”駐村工作隊和深度貧困村第一書記,供大家參考。同時,根據往年病蟲害發生規律,及時預測病蟲害、氣象災害等發生形勢,發放編寫的預案、補救措施等相關材料,為各地科學防災應災提供指導。三是加大外來入侵生物知識的宣傳和普及力度,加強對草地貪夜蛾等外來生物的形態、發生、監測、防治等相關科技知識的追蹤了解,充分應用大數據、媒體和即時通信等現代信息技術,加大宣傳和培訓力度。
1.2 充分發揮駐場站、基地科技人員“傳感器”作用
一是及時了解一線生產困難和科技需求。組織駐場站、基地專家在嚴格落實當地疫情防控措施,做好個人防護的前提下,及時了解掌握一線農情,聯合相關專家策劃進行常態化專題網絡授課,助力當地農業生產。二是強化防災減災研究和預案編寫。駐場站、基地科技人員切實把抗災減災作為科技工作的重點任務,集成各種防災減災技術,根據一線生產情況,研究分災害、分區域、分品種、分生產環節的技術應急措施。在開展技術培訓時,及時調整培訓內容,充實培訓教材,將抗災減災措施作為農民培訓的重點任務。例如,2020 年 5 月,喀什、阿克蘇地區的部分縣市出現強降溫天氣,對當地棉花、蔬菜、玉米等作物苗芽造成了凍害,駐場站、基地科技人員迅速赴受災地進行現場救災指導,并通過微信群向分布在其他地區的科技人員及村干部發布凍害預警及預防、補救措施等信息,減少了當地農戶受災損失。三是與科技服務隊密切配合,提升培訓服務效果。例如,在西甜瓜整枝打岔關鍵節點,若農民操作不科學、不及時將會直接影響西甜瓜的質量和產量。在疫情期間,駐場站、基地科技人員與領域專家通力合作,錄制內容翔實、通俗易懂、雙語教學的實操小視頻,及時通過各種渠道傳播普及,確保不誤農時、不誤農事。
1.3 立足“訪惠聚”駐村工作隊平臺,打造農業產業示范亮點 新疆農業科學院駐喀什地區疏勒縣 4 個 “訪惠聚”駐村工作隊和 8 個第一書記緊緊圍繞國家、自治區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目標任務,克服疫情影響,因地施策,扎實開展科技示范推廣工作,著力打造農業科技示范村。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引進適用品種和推廣實用技術,持續鞏固“制種小麥+ 復播谷子”“制種小麥+雙膜瓜”“制種小麥+鮮食玉米”等“一村一品”優勢,聚焦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延伸拓展全產業鏈,幫助當地建立鮮食玉米、農機服務、畜禽養殖等合作社 6 家,各項產業惠及建檔立卡貧困戶 1 688 戶,使戶均增收 1 000 元以上,新疆農業科學院“訪惠聚”駐村工作和第一書記工作已經成為當地的一張獨具特色的名片和特色品牌。
1.4 實施“互聯網+科技服務”行動
1)開展“訪惠聚”農業科技巡回服務。遴選 68 名科技人員,組成 8 個農業科技服務隊,重點服務南疆四地州,按照“一村一策”的精準服務模式,堅持技術示范推廣與解決實際生產問題相結合,現場培訓與農科微課堂、微信群、釘釘、短視頻 App 等網絡服務相結合,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農業技術示范與服務。及時解決疫情期間農業生產的關鍵技術問題,做到疫情防控期間線上培訓不間斷、培訓課堂不停課、服務質量不打折。全年為 25 個縣市 600 余個村開展技術服務 623 場次,指導服務基層技術人員、農民等近 5.3 萬人次,電話咨詢近 200 次,發放雙語技術手冊、光盤 1 萬余份。
2)開展特色林果業提質增效科技服務。遴選 10 名林果技術骨干,通過“現場指導+微信群服務”開展特色林果業提質增效工作督導、技術指導工作,根據基層技術人員、第一書記等反饋的一線生產技術需求,因地施策,“把脈開方”,圍繞核桃、紅棗等林果水肥管理、病蟲害防治等方面及時開展培訓指導,全年指導建立產業科技示范園 27 個,示范面積 484.67 hm2 。
3)開展農業實用科技知識進村入戶工程。組織 6 個專家工作組,以“互聯網+縣市包干服務”的形式開展技術服務工作,重點服務特色林果、設施農業、特色作物等農業產業。全年指導建設示范基地 6 個,示范面積 153.33 hm2 。
4)開展邊遠貧困縣市科技服務。選派 55 名科技骨干,依托新疆科技人才綜合服務平臺,為 55 家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提供技術服務。同時,依托《新疆科技報》技術專欄等發布農作物管理技術要點。
2 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新疆農業科技服務存在的問題
2.1 “ 互 聯 網 + 科 技 服 務 ”的 系 統 性 、針 對 性 不 強
農業科技服務的傳統方式主要為科技大講堂、現場觀摩會、示范展示基地建設等。一方面,實地授課、面對面講解時,專家可以根據需求和問題隨時調整培訓內容,答疑解惑;另一方面,新疆尤其是南疆地區,農民大多數為少數民族,漢語水平相對不高,傳統的培訓大多需要“領域專家授課+少數民族技術人員翻譯”的方式才能完成。而目前探索實施的“互聯網+ 科技服務”存在“散小碎”問題,急需搭建供需精準、整體統一的平臺,制定質效為先、科學系統的方案,同時,提高科技人員服務的積極性、及時性和針對性。
2.2 與縣域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合作不夠緊密
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是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升級的迫切要求和必然趨勢。科研院所應將縣域企業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列為主要服務對象,提高其科技應用水平,從而帶動農民生產管理水平提升。目前,新疆尤其是南疆地區農業企業和新型經營主體數量不多,發揮引領帶動作用不強,科研院所開展科技服務的對象大多是農民,科技培訓存在“撒胡椒面”“大水漫灌”的現象,僅僅依靠服務農民帶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效果不明顯,必須加強與企業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合作,建立長期緊密的合作關系,促進技術示范推廣,才能提高服務效果[7] 。
2.3 技術服務隊伍建設滯后,評價機制不夠完善 目前,新疆鄉鎮科技人員嚴重不足和“塊塊管理”已經成為當前制約新疆農業科技服務的重要因素[8] 。專家團隊赴基層開展技術服務時,普遍存在缺乏懂技術、精翻譯的少數民族技術人員的問題,已經不適應鄉村振興和農業轉型升級的迫切需求。在人才評價、項目評審和考核評估等過程中,激勵評價機制不健全[9] ,沒有系統性地將服務數量、服務對象滿意度、服務水平和示范效果等同步納入考評體系。
3 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提升新疆農業科技服務成效的對策
3.1 加大農業科技服務投入力度 一是各級財政加大投入力度,保證財政農業科技投入增幅明顯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增幅,提高農業科技服務占農業增加值的比重。健全縣市穩定支持農技推廣工作的機制,按種養規模和服務績效安排落實縣級財政推廣經費。二是建立農業重大技術需求計劃制度,按照鄉村振興、農業高質量發展要求和疫情期間技術需求,建立“基層提需求,部門立項目,專家給答案”的服務機制,促進專家組團開展服務,按需提供精準的技術支撐。三是建立區、地、縣、鄉四級農業科技需求通報制度,每年舉辦 1~2 次農業科技需求交流發布會,引導農業科研、成果轉化、技術服務與生產實際相匹配。
3.2 系統構建“互聯網+科技服務”平臺 依托正在建設的新疆農業大數據平臺,構建“互聯網+科技服務”平臺,自治區層面成立專門的組織機構,構建相應的組織運行機制。建立完善專家信息庫、成果技術數據庫,加大組織協調和宣傳引導力度,使農業、工信、宣傳、氣象等部門和涉農科研院所、高校形成合力,結合各地生產實際和具體需求,按需提供技術方案。在生產管理關鍵節點,及時錄制、推送相應的科技知識內容,發布災害預警、防災減災措施等信息。同時,讓更多的企業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專家建立聯系,使生產中遇到的問題得到及時解答,而科技人員可以依托企業等主體,示范、轉化和推廣自有成果、技術。
3.3 健全農業科研人才激勵制度 要進一步鼓勵農業科技人員以兼職取酬、股權期權等多種形式,在企業、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兼職兼薪、順暢流動,提倡科技人員合理取酬,以此調動全體科技人員積極性[10] 。把科技服務實績和服務對象滿意度作為科技人員職稱晉升、年度考評、績效兌現的重要指標。同時,將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帶動服務農業生產的效果作為申報項目、申請貸款、評級評優的重要指標。
3.4 推動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多元化發展 在財政資金扶持、科技項目支持、稅收減免優惠等方面大力支持農業科技企業、農產品銷售公司、技術合作社等發展,引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農業生產全程的科技服務。地方政府加強農業科技示范園建設,全面提升現有科技示范園運行質量,聯合科研院所、企業等建立科技示范展示基地,以點帶面,促進農業產業轉型升級。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