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利用澳大利亞莫納什(Mcmash)大學研發的GEMPACK軟件,通過對上述不同方案的模擬,得到我國在不同技術進步情況下的宏觀經濟指標和農業經濟栺標變化匯總在表3中(虛線以上部分為宏觀經濟桁標變動值),模擬方案中技術進步和各經濟栺標均以白?分數表示.
1理論分析與模型構建
1.1FDI與技術進步的關系
FDI對東道國技術進步可以從兩條渠道獲得:一是外資企業相對國內企業的TFP優勢,外資企業相對國內企業的較高的TFP會帶動東道國技術進步;二是外資企業對國內企業的技術夕卜溢.技術外溢主要通過示范效應、教育培訓效應、關聯效應以及競爭效應等提高東道國企業的技術水平.新古典增長理論指出,經濟的長期增長(人均意義上的經濟增長)只有靠技術進步來實現.在長期,根據資本邊際產出遞減的假設,引進FDI的國家將會向該經濟體的穩態收斂,FDI影響經濟增長的唯一途徑就是技術變革.按照技術外溢理論,FDI的進入會直接或間接地給東道國企業帶來技術上的轉移,從而促進了東道國科技能力的提高.
1.2技術進步對農業彩響的理論分析
理論分析技術進步包括農業部門和非農業部門技術進步,二者混合作用于農業生產過程中,農業部門的技術進步除了自身的TFP提高外,還通過非農業部門的技術傳導得以體現9.因此建立包含技術進步的利潤函數根據(7)式等號右邊參數的定義可知n>0,由予FDI的技術外溢,社會各部門存在不同程度的技術進步,在不同時間,不同環境情況下,非農部門相對農業部門技術進步的增長率是不同的,假設在沒有技術進步的情況為均衡水T,則技術進步導致n的變化率(i/n不能確定,因此需分三種情況討論:、iyn〉o時,?-告>舍,表示在技術進步情況下,ej(-)相對aj的增長率大于農業技術進步增長率砒.此時,根據(7)k在▲產品價格和生產要素相對價格短期不變旳情況下,農產品邊際產量的一階導數大r岑,表示在既定農業要素投入增加時,產出加速增長,與之前的均衡狀態相比,新的均衡狀態投入要素和農業產川都較少.3il/n=o時,g-t=雜,表示在技術進步情況下,e,(.)相對aj的增長率等于農業技術進步增長率七.此時,根據(7/式農一品邊際產量不變,而農業部門相對技術進步率不變,農產品生產依舊保持均衡水1T-,即要素投入和產出維持原有水平.、ii/n<0時.gt<舍,表示在技術進步情況下,rj(-)相對nj的增長率小r?農業技術進步增長率欠0.此時根據(7)式i農;^品價格和生產要素相對價格短期不變的情況下,農產品邊際產抽的一階導數小r-零,表示在既定的要索投入增加時,產出增速降低,V之前的均衡狀態相比,新的均衡狀態投入要隸和農業產出都增加.
1.3棋型與方法
本文運用CGE模擬基于FDI的技術進步對我國國民經濟特別是農業生產、貿易等的影響,在CGE模型中,所有部門生產函數均為不變替代彈性(CES)函數形式,但不同生產部門的差異體現在各部門CES函數中技術因子、彈性參數和要素投入份額等參數的不同.
1.4播擬方案的設定
我國實際使用FDI和農業FDI情況如圖1所示,二者都呈上升趨勢,前者是穩步上升,后者在經過2006年的低谷后,強勁增長,二者共同點都是在2006年后增速超過之前年份.圖2顯示了近年來東亞國家/聯盟對華FDI趨勢,從中明顯地看出,由于中國和東盟FTA的建立,導致后者在2006年對華FDI迅速超過日韓,并使其成為除香港和臺灣之外最大的對華FDI聯盟.隨著東亞經濟一體化的進程,日本韓國等區內發達國家會通過類似的“投資協定”進一步擴大在我國投資市場的份額.為了研究技術進步對農業的影響,本文將技術進步分為農業部門和非農業部門技術進步,二者又都主要體現在全要素生產率提高和生產要素的擴張.而非農業部門(特別是生產農業生產要素部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又促進了農業部門的投入要素擴張(圖3所示).因此本文集中研究圖3中虛線方框內的不同類型的技術進步.根據表I對我國(農業)TFP增長率匯總,估計我國農業TFP增長率為3%-3.5%,我國TFP增長率約為1.5%".因此.本文在我國與東亞國家/聯盟建立FTA背景下,基于FDI的技術進步對我國農業影響的一般均衡模擬方案及其依據如下:方案1:已有研究已經證明東道國的市場規模,特別是農業咁場規模對吸引農業FDI有促進作用,在亞洲甚至世界范圍內,中國的農業市場規模是巨大的.又由r-我閏農業越來越受到資源環境的約束,并且農業是相對弱勢的部門.根據Tanycri-Abm等_的研究理論,農業部丨’順引FDI的能力會相對較強.而FDI對東道國技術進步貢獻度在目前研究中還沒有精確的測兌,根據(4)式,FDI通過資本的產M!彈性及其用廠-技術積累的份額等參數影響技術進步,因此農業TFP增長率在原有3.5%的基礎上增加0.5%,即方案1模擬6個農業部門12TFP生產率相對提高4%.方案2:作為世界最大的直接接受外資的發展中國家.我國因FDI流入而促進的技術進步部門會遍及幾乎所有部門,目前的研究表明制造業部fj(主要足第二產業)的FDI績效指標較其他產業高,而農業部門生產要素制造部門通常屬制造業部門|l(il.基P此.方案2模擬所有39個部門生產要素擴張2%.但根據軟件運行結果,變量精確度(variablesaccuriicy)和數據精確度(dat,aaccuracy)都不理想13.隨著中國工資和生產成本持續上升,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外包至中同的速度放緩.直接外資流入繼續向高技術產業和服務業轉移(世界投資報告,2011)I271.因此模擬方案2調幣為資本密集型部丨‘j"TFP增長率為2%.方案3:僅從農業生產要素投入擴張的角度考察技術進步.目前對農業生產要素補貼或政府直接投資屬J'"“黃箱”范疇,而為了農業生產和發展對生產農業生產要素部HFDI的促進政策和措施則不屬J'*??黃箱”.因此可以通過建立FTA吸引外資,即“以合作促投資”.巾r-農業TFP增長率明證大r-我閏幣體增長率水〒-,根據圖3所示,農業要素生產部門屬f農業關聯部門.借鑒王濱12X1關r-FDI對制造業TFP的橫向和前后向關聯溢出效應為正的研究,此處TFP增長介于農業部門和我國整體增長水T?之間,參考方案1和2.并且根據前文理論分析內容,農業要素生產部門技術進步對要素投入和產出的雙向影響.該方案模擬C個農業部門生產要素擴張3%.方案4:通過測算FDI績效指數發現除了飲料制造業外,其余11個農產品加工部門的該值都大于1,并且有上升趨勢|161.這意味著中國的農產品前后向產業能吸引更多的FDI,因此在區域經濟合作進程中,會出現對華FDI流向農業部丨、j和其相關產業(部門)的現象.故方案4模擬方案1和3作用效果的總和,即6個農業部門TFP增長4%并且農業生產要素擴張3%.上述模擬方案及其依據匯總在表2中.
2模擬結果及分析
利用澳大利亞莫納什(Mcmash)大學研發的GEMPACK軟件,通過對上述不同方案的模擬,得到我國在不同技術進步情況下的宏觀經濟指標和農業經濟栺標變化匯總在表3中(虛線以上部分為宏觀經濟桁標變動值),模擬方案中技術進步和各經濟栺標均以白?分數表示.
2.1宏觀經濟指標的變化
選取實際GDP、家庭消費總值、總工資、進U總值和HjU總值等宏觀經濟指標變動作為研究對象.從表3中看出,不同模擬方案都促進實際GDP增加;進口總值呈負增長,表明技術進步增加國內生產供給;技術進步提高本國出口產品競爭力,促進出口;家庭消費總值和工資同方向同比例變動,資本密集型部門的技術進步促使單位成本下降,其較高消費彈性擴大了國內需求.為便于分析,建立不同技術進步的彈性系數15(表4所示).其中方案3的最敏感.說明農業要索生產部fJ相對其他類型的技術進步,更有效的促進實際GDP增長和總川L4值增加.怛使丄資和居民消費總值同比例相對其他方案降幅更大,方案3的加稅進U總值對技術進步的敏感性相對更大.由f技術進步程度不一,為便r-分析,表3中數值?對應方案技術進步的增長率的比值就足各指標對不同技術進步的彈性系數l(i,即申-位技術進步的增長率導致各經濟栺標值的變動(表4所示).從中可以看;丨!各宏觀經濟栺標對方案3的變動最敏感,說明農業要索生產部I'j相對其他類型的技術進步.更有效的促進實際GDP的增長和總丨l!U值的增加.但使工資和居民消費總值同比例相對其他方案降幅更大,加稅進口總值彈性系數約足-方案1和2的5倍,表現其對技術進步的敏感性相對更大.
2.2農業經濟指標的變化
表3中虛線以下部分為各農業部門經濟指標在不同模擬方案下旳變化情況.總體看,農業部門經濟指標變化有如下特點:一是方案1、3和4各指標值變化方向相同,而方案2中除了農業產出與前者同方向變化外,部分農業部門經濟指標與前者完全相反;二是從表3中各農業部門經濟指標絕對變化量看,方案4農業部門產出以及農產品價格變化最顯著,而方案3中農產品出口和進口變化最顯著,其次是方案1,變化最不顯著的是方案2;三是除不同農產品出口增長差異較大以外,其余每項農業經濟指標(特別是方案1、3和4)變化程度非常相近,個別情況,不同農業部門變化程度完全相同.方案1、3和4中農產品消費價格都為負,是由于農業TFP或要素生產部門技術進步導致產出增加,短期需求不變的情況下,均衡價格下降.方案2中牲畜、漁業和肉奶3個部門產品價格上升,而水稻、小麥和蔬菜3個部門產品價格下降,由于后者是必需品,消費彈性較前者低,并且該方案促使工資總量增加,從而導致對前者消費的增加;6個農業部門產出都不同程度的增加,也說明不同種類的技術進步在一定程度促進農業生產;農產品家庭需求分為國內和國外兩類,方案1、3和4的變動趨勢一致,即在技術進步情況下,更多消費本國農產品,而減少進口產品的需求,而方案2中牲畜、水產品和肉奶等3種農產品變化截然相反,其原因與前述類似,此類農產品需求彈性較高,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對進U高質量農產品的相對需求增加;方案1、3和4中農產品出口變動與產出變動方向一致,技術進步一方面提高產品國際競爭力,另一方面隨著產出的增加也進一步促進了出口,特別是蔬菜和肉奶部門出U增長率遠大其他農業部丨‘!,并且和產出增長情況一致.但方案2例外,除蔬菜有小幅增長外,其余都為負增長,這是由r-隨著工業部技術進步,大多數農產品與工業品相對價格上升,從而抑制出口.但由于蔬菜出口占生產份額較大,其出u增長力大r-上述阻力,即出現其他農產品出口減少的同時,蔬菜出口小幅增加;農產品進口變動與上述情況類似,方案1、3和4不同農產品進口同為負增長,其中方案3的減幅最大.而方案2中稻、小麥和蔬菜3個部門進口減少,而牲畜、漁業和肉奶3個部門進口增加,這與家庭對進口產品需求的變動方向完全一致,其原因也類似.為便于分析,將農業各部門經濟指標對技術進步增長率的彈性系數匯總在表5中,該表說明不同種類技術進步每增長1%導致各農業部門經濟栺標的變動情況.表5中方案3各指標的彈性系數較大,說明此方案對技術進步的敏感度較高.
2.3分地區的產出變化
地區產出增長差異是依據國家整體宏觀經濟變化,將其拆分后形成,因此,農業部門間接影響到地區產出的增長.此外,由于不同地區比較優勢以及產業結構的差異,地區投入產出表也大相徑庭,當農業部門及其要教部門技術進步時,都會間接影響地K產川.在模擬不同方案技術進步的同時.生成我國31個省(直轄)市總產出變動17如圖4所示.技術進步對我國各地區總產H!的增長變化呈現以下幾個特點:一足從幣體看.不同模擬方案都促進了各地區總產出的增長,不同方案產生的地K產川增幅不同,這表明農業部fj及其要隸部〖1技術進步有效促進農業產出.進而間接刺激各地k產出增加.比校而言,方案i>方案32方案1〉方案2,并且基r-方案.1的地K產出增r<率遠大r?其余三個方案,這表明農業部丨‘j及其耍索部〖I共同的技術進步對不同地K總產川的促進力度最大.地K總產川不僅依賃農業部I、j的基礎投入作ffl.也依甩非農部f!產;I丨增長來拉動.
3主要結論
本文分析了對華(農業)FDI現狀、趨勢及原因,在我國與東亞國家/聯盟建立FTA的背景下,運用CGE模型模擬不同部門的技術進步對我國農業的影響,得到結論如下:第一,隨著東亞區域經濟合作進程,基J"FTA的對華FDI逐步增加.日本、韓國和東盟等國家/聯盟逐漸成為投資主力,并且對華FDI有效的促進我閏技術進步.第二,不同部門的技術進步均提高我同總產出和MiU總值,但農業部f〗及其要素生產部fj技術進步會使實際工資水平和居民消費總值降低,而主要丄業部fj的技術進步可彌補其不足;農業及其生產要素部fI技術進步對不同農產品的出口促進程度不同.蔬菜和肉奶等產品川U增幅較大,說明此類農產品具有出口比較優勢.第三,基于農業生產要素部門技術進步的各經濟指標對其彈性比其余方案大.因此鼓勵對華FDI向農業生產要素部門流動,會更有效促進我國農業產出和出口.并且外資對要素部門的投資不屬-r-“黃箱”,從而避免由此產生的農產品貿易摩擦.第四,農業部門技術進步增長率越大,地區產出增長差異越大.而且農業要素生產部門相對農業部門的技術進步造成的地區發展不平衡更大.隨著我國參與區域經濟合作領域的擴大,基于FDI的技術進步程度將會逐漸增加,因此在促進對華FDI政策調整中,需特別注意地K增長差距的拉大.第五,同一地區在不同部f]技術進步的沖擊下相對產出增長不同.比如農業及其生產要素部f】技術進步使東部沿海省市表現出較高的產出增長韋,而工業部fj技術進步使北京,山西和江蘇等省布地K產出增長相對其他省市更高.目前,中日韓重啟貿K談判,幵放并促進東亞國家和地區對華FDI將成為談判中的重要一環.在東亞對華FDI增加的趨勢下,引導FDI流向,就農業發展而言,農業部門及其要素部門應當并重,只有農業及其關聯產業同步實現技術進步才能最大程度實現促進農業發展的目的.此外,根據不同省市屬性或比較優勢,調整FDI地K流向和產業流向,對產業結構相對合理和完整的地區,促進農業部門及其要素部門共同技術進步從而帶動地K產出增加,而其他地K則引導FDI流向相對弱勢產業及其關聯產業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