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論文主要介紹的是糧食生產存在的問題現狀及未來發展的相關內容,本文對這方面進行了詳細的闡述,糧食問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本文資料僅供相關人士參考。
關鍵詞:糧食生產;問題;對策
引言
高淳地處江蘇省南京南端,擁有先天的山湖資源,具有江南典型的生態特征。作為一個傳統的農業區,曾被列為國家商品糧基地、商品油基地。但隨著多年的農業發展,由于糧食生產的整體效益提升不明顯,高淳區農業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調整,特別是糧食生產呈現了一些新變化。為此,通過分析高淳區糧食生產的現狀和存在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1糧食生產現狀
1.1糧食面積逐年減少、單產穩中有升
高淳區“十五”以來(2001~2015年)平均糧食種植面積39.62萬畝、畝產503.4kg、總產19.95萬t,其中:水稻種植28.96萬畝、畝產574.1kg、總產16.63萬t。稻谷為高淳區的主要糧食作物,總產占糧食總產量83%。2015年糧食種植面積為29.67萬畝,畝產526kg,其中:水稻種植面積21.38萬畝、畝產593kg,糧食單產包括水稻單產保持了穩中略升的態勢,增產增效的基礎得到有效夯實。
1.2規模化生產水平明顯提升
自1981年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起,糧食生產從村組集體生產轉為一家一戶生產。多年來,隨著農村勞力逐步外出打工,農村責任田又逐漸向種田能手流轉,演變成家庭承包戶與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業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等多種形式并存的格局。據初步調查,目前高淳區種糧面積50畝以上的規模經營總戶數182戶,主要集中在東部丘陵山區的椏溪和東壩鎮,規模經營面積5.9萬畝,約占全區種糧面積的三分之一。其中:種糧大戶110戶、種糧家庭農場62戶、種糧專業合作社6戶、種糧農業企業4戶。種糧經營規模主要集中在100~300畝,規模增效的示范作用逐步體現。
1.3農業基礎設施有效改善
圍繞農業生產制約因子,高淳區緊抓各級支農政策契機,大力進行農田基礎設施建設,通過土地整治、耕地質量提升、高標準農田、農田水利、水稻生態補償等項目建設,不斷改善糧田基礎設施條件,截止2016年全區建成高標準農田38.7萬畝(部分已發展為水產養殖),全區高標準農田面積占比達到了63%,為節本增效實現糧食高產穩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4機械化生產水平逐步提高
近年來高淳區積極落實購機補貼政策,不斷推進農機技術推廣,強化農機技術人員培訓,著力優化農機裝備結構,逐步提高機械化水平。2016年,全區購買各類農機具93臺(套)。享受農機購置補貼的農戶、農民合作組織達48個,享受補貼資金114.4萬元。2016年全區機耕、機插、機防、機收農業機械化水平達到82%。特別是在糧食烘干項目政策的大力扶持下,結合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積極實施,高淳區糧食烘干機具推廣取得突破性進展,據統計,2016年全區新建糧食烘干中心11家,新增糧食烘干機具57臺,同比增長93.4%,糧食烘干機具總保有量達到118臺,經測算全區目前產地烘干能力已達43.7%,比2015年同比增長23.7%,烘干能力取得突破性提高,為糧食及時收倉減損增收及創建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區打下堅實的基礎。
1.5農業科技服務成效逐步凸現
近年來,高淳區堅持強化農業科技投入,不斷加大科技示范推廣力度和基層服務體系投入,大力推進“科技入戶”工程,切實利用省農委農技耘APP及職業農民培訓等平臺,把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創業致富經驗、市場信息、國家省市農業政策等及時送至農民手中,2016年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達48%。測土配方施肥、統防統治、秸稈還田等高產創建技術得到有效示范。南粳46等優質稻米、小麥新品種得到有效推廣,為糧食提質增效提供了技術保障。
2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2.1糧食種植面積不斷減少
2001年高淳區糧食種植面積為42.35萬畝,到2015年糧食種植為29.67萬畝,2016年糧食種植面積只有28.25萬畝,下降了14.1萬畝,平均每年下降0.88萬畝左右。一是由于糧食生產的整體效益偏低,加上農資、人工、機械等價格不斷攀升,農民種田兩季,不如外出務工一月,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大打折扣;二是近年來圍繞結構調整發展高效產業,高淳區水產養殖、經濟林果等產業得到迅速發展,不斷“蠶食”糧食生產規模。
2.2耕地質量水平有待提升
由于高淳區圩區及水源較多、較為平整的山區田塊大都發展為水產養殖,導致高淳區整體糧食高產農田比重下降。長期“重化肥、輕有機肥”,過去一段時期家庭承包戶施肥結構不合理,導致土壤養分失衡、土壤肥力、有機質和土壤耕層厚度下降,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高產農田的比重。
2.3規模經營風險不斷加大
由于高淳區目前水產養殖等土地流轉費用逐年攀升,導致目前糧食生產用地流轉費用也水漲船高。目前,山區糧食生產土地流轉成本一般700元/畝左右,有的1000元/畝(半山半圩與水產養殖區毗鄰地區)以上,還有不斷上升之勢。種糧大戶雖然通過規模化、機械化來降低成本實現利潤的提高,但由于規模有限,品牌效應難以發揮,優質高價無法彰顯,導致整體收益甚微。特別是目前實際糧食銷售價往往達不到國家的收購保護價,加上不可控自然因素,多年的盈利可能會被一年的虧損扯平,如果糧價連續偏低,高淳區種糧戶經營信心受損、效益風險也將進一步加大。
2.4基礎設施配套瓶頸需政策突破
目前各級惠農政策不斷加力,特別是農業生產的基礎設施投入力度越來越大,如土地整治、高標準農田建設等項目對解決糧食生產制約因子建成高產穩產糧田、實現糧食安全起到了積極的推進作用。但由于項目部分政策的限制,如國家高標準農田規定糧食面積需在50%以上,市級高標準農田規定糧食面積需在70%以上、且不可與國土的土地整治項目區重疊。根據高淳區目前產業現狀,西部圩區高標準農田項目無法申報;東部丘陵山區由于高低落差較大、大量土方費用項目不予支持,造成這些區域基礎設施改善進展緩慢,同時高標準農田建設考核的作用難以發揮。
2.5公共品牌建設需集中發力
由于受土地流轉價格高、融資難度大、整體效益不高、自然風險大等因素的影響,高淳區糧食生產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總量還不多,規模化、產業化、集約化水平還有待提升。盡管高淳區有著優越的自然生態環境,但糧食生產的生態優勢、質量優勢轉化為市場競爭的價格優勢還沒有得到充分體現,表現為品牌不少,但影響力不夠;家庭承包戶直播現象還較為普遍,種植精細化管理規范生產還需提升。需進一步強化組織領導,依托區域資源優勢,大力推進區域公共品牌建設,提升高淳區糧食的整體競爭力,實現糧食的可持續生產。
3對策
3.1著力加強對耕地質量的保護和提升力度,以提質增效促增收
全面推廣測土配方施肥、耕地質量提升等項目。大力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實施合理輪作和間作套種,減少農業耕作對土壤層的破壞。鼓勵和引導種糧戶采用秸稈還田、種植綠肥、增施有機肥等土壤改良技術,固氮肥田,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平衡土壤養分。推進農機深松作業,通過耕作層深松耕,加深耕作層,改善耕地理化性狀,增強耕地保水保肥能力。開展耕地質量級別評價與監測,控施化肥農藥,減少不合理投入數量,加快耕地質量的提升,進而提升糧食生產的質量和產量,實現綠色可持續生產。
3.2著力加強對糧食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扶持力度,以規模經營促增收
調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糧食生產的積極性,重點抓好以家庭為單位的家庭農場的培育和壯大,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適度規模經營,在糧食保險、信用借貸、土地流轉、機械購買、資金獎勵和技術服務等方面對糧食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給予幫助和扶持。政府要加大投入和補貼,完善糧食價格形成機制,讓糧價保持在合理水平,降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糧食生產風險。鼓勵和吸引更多的新型經營主體從事糧食生產,實現糧食規模生產和效益的進一步提升。
3.3著力加強科技服務組織力度,以完善服務促增收
在資源有限的條件下,穩糧增收、提質增效還必須靠提升科技服務來實現,要由依靠資源和物質投入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勞動者素質提高上來。要強化農技推廣隊伍建設,逐步完善農技推廣隊伍,防止農業人才隊伍出現年齡斷層,增強農技推廣服務的連續性。進一步加大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推廣應用,把現代科技成果、新商業模式引入到糧食生產中,提高糧食生產科技進步貢獻率。加強糧食科技服務創新,大力推廣糧食綠色增產模式,努力提高農產品的單產和質量,全力做好糧食生產科技服務工作,助推糧食生產。
3.4著力加強財政資金支持力度,以提升合力促增收
積極爭取各級支農政策及資金支持,鼓勵和推進財政支農資金整合發力,圍繞糧食生產基礎設施配套,綜合土地整治、高標準農田建設、耕地質量提升、水利配套等項目,實現土地平整、設施配套、耕地質量提升、生產保障同步推進,避免出現水桶短板效應,導致財政支農資金的效益得不到完全發揮。
3.5著力提高糧食品質,以打造品牌促增收
以爭創國家級農產品質量示范區為抓手,依托高淳區良好的生態環境,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及有機農產品,以過程控制和產品質量監測為重點,實現糧食質量安全移動化、信息化監管,建立糧食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信息平臺。強化組織引導,堅持打造“慢城”綠色農產品公共品牌。通過品質提升、品牌打造,促進產品溢價。加大糧食產品的后續加工,延長產業鏈。進一步加大電子商務進村入戶工程,支持糧食新型經營主體發展農業電子商務,大力發展糧食網上銷售。
作者:許夢視 單位:江蘇省南京市高淳區農業局
推薦閱讀:《中國糧食經濟》本刊是國家食局機關刊物,中國糧食經濟學會會刊,中央儲備糧代儲資格指定發布媒體,全國糧食購銷數據指定發布媒體。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