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運用SRAP分子標記研究了山東省3個鉤齒溲疏居群的遺傳多樣性,結果顯示,用15對引物共檢測到244個位點,其中多態位點167個,物種水平多態位點百分率(PPL) 68.44%,Nei’s基因多樣性指數(H) 0.2158,Shannon’s信息指數(I)0.3282,數據表明鉤齒溲疏有較高的遺傳多樣性水平;居群間遺傳分化系數(Gst)為0.3685,表明居群間遺傳變異只占36.85%,遠低于居群內遺傳分化;在居群水平上,以嶗山鉤齒溲疏居群的遺傳多樣性最高,徂徠山最低;居群間遺傳一致度(GI)和遺傳距離(GD)變化范圍分別為0.8350~0.8884和0.1184~0.1803,居群間的遺傳距離與地理位置間沒有直接相關性。
關鍵詞:鉤齒溲疏;SRAP;遺傳多樣性 樹人論文發表網
鉤齒溲疏(Deutzia baroniana)屬于虎耳草科(Saxifragaceae)溲疏屬(Deutzia),落葉灌木,分布于遼寧、河北、山西、陜西、山東、江蘇和河南[1]。鉤齒溲疏花朵潔白,繁密而素凈,花期長,且盛開于初夏,正值少花時節,宜叢植于山坡、草坪、路旁或林緣,也是巖石園、花籬的常用材料,花枝可作插花觀賞。鉤齒溲疏適應性非常強,常生于溝谷、林緣或巖石縫中,耐旱、耐瘠薄、抗寒,對于干旱、少雨的北方城市綠化極為適宜,是北方十分難得的園林綠化、美化材料。此外,鉤齒溲疏根、葉、果還可藥用。因此,鉤齒溲疏具有很高的觀賞和經濟價值,是一種值得開發的野生植物資源,值得大力引種并繁育推廣。
一個物種之所以能繁殖存活,并且適應環境改變,根本原因在于其遺傳多樣性[2]。北大核心期刊居群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由居群的遺傳多樣性水平制約著,因此通過研究其遺傳多樣性水平可預測這個居群未來的發展趨勢[3]。而目前尚未見從DNA水平上對鉤齒溲疏的遺傳多樣性進行分析的研究和報道。
相關序列擴增多態性(Sequence-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SRAP)是通過設計獨特的引物對基因ORFs(Open reading frames)的特定區域進行擴增并分析的標記手段[4]。目前已成功應用于作物遺傳多樣性評價、指紋圖譜構建、重要性狀的標記以及相關基因的克隆等方面[5~8]。本研究對山東省內21份鉤齒溲疏進行SRAP遺傳多樣性分析,旨在研究其遺傳多樣性水平,為開發利用鉤齒溲疏野生資源、在景觀應用中選育優良品種提供分子水平的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試驗樣品于2012~2013年采自山東嶗山、泰山和徂徠山,共21份樣品(表1)。同一居群相鄰植株采樣間距30 m以上,采取新鮮幼嫩葉片放入密封袋中,用變色硅膠干燥。記錄所采樣品的小地名、海拔、經緯度并編號。
1.2 DNA提取
選用改良的CTAB法[9]提取樣品總DNA,用0.8%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DNA質量,用紫外分光光度計檢測DNA濃度后用ddH2O稀釋至50 ng/μL,-20℃保存備用。
1.3 SRAP-PCR反應體系和程序
SRAP引物設計參照Li等[4],13個正向引物和19個反向引物共組成247對引物組合,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技術服務有限公司合成。從中篩選出15對擴增條帶數量多、清晰、穩定的引物組合(表2)用于正式擴增。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