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生態保護論文
海洋是地球上一切生命的搖籃,漢字“海”的象形結構寓意著人類的母親是水,由此看出古人對海洋的敬畏和重視。地球上海洋面積約占星球總面積的十分七,它為地球生命提供的生存空間是陸地范圍所能提供的三百多倍。但是,隨著工業時代以后人類經濟的飛速發展,陸地上的資源日益貧乏,海洋因其豐富的資源儲備,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于是,原本平靜的大海不再平靜,全球海平面上升、石油污染、放射性污染、海水缺氧等各種海洋生態問題日益嚴重。
一、海洋生態現狀
(一)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海平面上升
人類社會的發展伴隨著對能源的不斷追求。進入工業文明后,人們對化石能源的需求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隨之而來的是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這使得全球溫室效應愈發嚴重,直接加劇了海平面的上升。太平洋上許多低地島國以及大陸沿海地區因此面臨著將被海水淹沒的威脅。2001年11月,美國地球政策研究發表的相關報告指出,由于海平面上升,在未來50年內,南太平洋島國圖盧瓦將遭海水淹沒。為此,1.1萬國民被迫逐步移民到新西蘭。圖盧瓦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因為受到海平面上升的威脅而舉國遷徙的國家。在水城威尼斯,由于全球變暖,在過去的100年里,威尼斯的海平面上升了23厘米。威尼斯的常住人口已經從20世紀50年代的15萬人減少到現在的5.8萬人。進一步的數據表明,如果今后不能有效遏制海平面上升的話,到2100年,水城威尼斯將不復存在。
(二)海洋環境污染程度愈發嚴重
工業時代以來,人們向海洋排放廢棄物的種類和數量大大增加,損害污染了海洋環境,造成大量問題。有關海洋污染的事件層出不窮。其中,石油泄露尤其引人關注。2002年11月,“威望號”油輪在西班牙海域沉沒,造成嚴重石油泄漏。長達400公里的海岸線遭到毀滅性污染。2010年4月“,深水地平線”鉆井平臺發生爆炸,沉入墨西哥灣。這一系列層出不窮的悲劇對附近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據統計,每年因油輪失事而泄露進海洋的原油約有100萬噸。另一方面,隨著人類活動的加劇,越來越多的陸地廢棄物也被丟進海洋。中國沿海城市每年平均向海水排放100億噸污水。巴西每天至少有500噸未經處理的有機污水和50噸重金屬污染水排入里約熱內盧市的瓜納巴拉海灣。根據《黑海正在死亡》的調查報告統計,多瑙河沿岸的城市每年排入黑海的廢料中約有60噸水銀、50萬噸氮、4萬噸磷以及4500噸鉛等大量有毒物質。這些有毒物質不但使黑海走向死亡,而且對于多瑙河沿岸的居民生命構成了威脅。在《寂靜的春天》一書,著名的環保先行者蕾切爾•卡森中描述了濫用農藥等化學藥劑給環境造成的毀滅性影響。“河流死亡了,然而我們卻正在容忍讓農藥通過河流和直接向海邊沼澤地噴灑而進入海水”。“最令人震驚的是不僅是空氣和大地,河流和海洋也都受到了有毒物質的污染。”除此以外,核污染更是對海洋生態環境造成毀滅性破壞。從1946年到1958年,美國在馬紹爾北部的比基尼和埃爾威托克兩個環礁上爆炸了67顆原子彈和熱核彈。其中最大的一顆是1954年3月1日在比基尼島上爆炸的“亡命徒”,相當于750個在廣島投放的原子彈。在《大海環繞》1961年修訂本的前言中,蕾切爾•卡森提醒人們關注放射性廢物對海洋的污染。她寫道“:放射性元素一旦傾投入海就無法收復。一時之錯便成千古之憾。這真是一件荒謬的事情,作為生命之源的大海現在竟然受到產生于它的一種生命形式———人類的活動的威脅!威脅,在針對生命本身。”“由于我們自己的破壞,留給我們的時間和選擇都不多了”,海洋生命滲漏殆盡之時,便是地球毀滅之日。針對海洋環境日益糟糕的狀況,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已將海洋污染列入威脅人類的十大環境問題之一。
(三)海洋面臨物種多樣性危機
由于人類大量捕撈以及嚴重的海洋污染,曾經擁有豐富物種的海洋,如今面臨物種多樣性危機,人類的漁業資源也隨之減少。美國和加拿大的研究人員在《科學》雜志刊登文章警告說,由于過度捕撈和工業污染,海洋生態環境正遭到嚴重破壞。據科學家們估計,如果任由這種情況發展下去,到2048年,在海洋中將難以捕撈到魚類。世界糧農組織的一份報告中指出,由于過度捕撈,海洋魚類的數量下降了約有60%。與此同時,珊瑚礁、紅樹林、濕地等作為海洋生物繁殖的理想場所,目前也都受到各種破壞。據統計,世界上約有62%的珊瑚礁處于將要退化的危險中,原本棲息于其中的生物數量正在不斷減少。
二、海洋生態破壞對人類社會造成重大影響
當前,海洋生態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壞,海洋生態問題對人類社會產生了巨大影響。
(一)海洋資源的爭奪
隨著人類的開采,陸地資源越發貧乏,人們把目光轉向海洋,針對海洋資源的爭奪愈演愈烈,特別是在有爭議海域尤為突出。美國學者羅伯特•基歐漢和約瑟夫•奈指出:就像中世紀歐洲掀起的圈地運動一樣,如今,世界各國也正努力把海洋“圈”起來。到目前為止,世界上還有240個海上邊界尚未商定。圍繞著對漁業、石油、天熱氣等資源的爭議,世界各國不斷展開各種方式的博弈來爭奪盡可能多的領海。日本海爭議、東海大陸架爭議、南海爭議等等各種國際爭端不斷出現,海域沖突日趨激烈。正像1979年蒙得維亞宣言所宣稱的那樣,各國對其領海所有權的聲明,本質上是為了維護其海洋財富的所有權。
(二)海洋災害
日益糟糕的海洋生態環境,引發了一系列海洋災害,已經嚴重威脅到人們的日常生活。海平面上升造成土地流失,公路、房屋等設施被損毀,沿海地區的經濟不斷遭受重大損失。海水入侵則使得地下水咸化,人們日常飲用的水源質量因此而下降。土地鹽堿化造成農作物減產,威脅農業生產。而厄爾尼諾現象引發的海洋颶風,更是造成全球每年上百億的損失。海洋生態系統的危機加劇導致的災害還體現在海洋荒漠化現象。世界上第二大咸水湖咸海從20世紀的6700平方公里萎縮3400平方公里。而我國沿海濕地面積較之于20世紀,總面積已經減少了一半。濕地所擁有的調節氣候等生態作極大降低,許多濕地物種瀕臨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