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動畫藝術論文
卡通藝術是近百年才繁榮興起的藝術門類,進入我國就更晚。但中國的藝術工匠自古就不缺卡通裝飾的靈感,創作出大量流傳后世的童趣十足、古拙可愛的藝術作品,如開頭提到的“憤怒的小鳥”———商“?卣”。我們不禁會驚詫于祖先們的超前意識,這種張揚出天真浪漫的隨意性,看似并不經意的表現,才使遠古藝術形象充滿了趣味,給人一種富有深厚人情味的卡通美感。
動畫片造型形象對傳統民族藝術的借鑒和運用
每一部成功的動畫片中,形象造型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一個形象突出、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是必不可缺的,所以形象造型的獨特性也就成為動畫片的最大特點之一。所以對角色的設計和把握還是要根植于我們的本土文化,充分挖掘傳統文化中極具民族性的元素與符號,廣泛吸收諸如民間木刻、剪紙、皮影、古代繪畫、雕塑等傳統民族藝術的造型樣式,融入現在時尚卡通元素,才能創造出具有民族特點的卡通動畫角色。在我國的藝術寶庫中從遠古走來的民間藝術是一朵奇葩,如年畫、剪紙、布老虎、風箏、玩偶等都有著數千年的歷史,它們的藝術樣式自然、質樸、率直、響亮。在形象的處理上卻有著異曲同工之處,造型往往浪漫稚拙、夸張怪誕、渾厚質樸,氣韻生動,非常適合動畫的造型處理,有的甚至可以直接拿來就用。中國人自古就有趨吉避兇的吉祥意識,總是希望物體美好化、吉祥化、趣味化,把它們毒惡丑的一面大膽地剔除,去惡留善,之后它就會蛻變成非常有趣的藝術形象。如民間常說的五毒:蛇、蟾蜍、蜈蚣、壁虎、蝎子,人們把它夸張卡通化的同時也增加了它的神秘化,體現古人天真、質樸、浪漫的童趣,有的把藝術形象甚至夸張裝飾到了極致。
1979 年拍攝的動畫片《阿凡提》,為了極好地配合故事主題,使主人公阿凡提更為幽默夸張,創作者很睿智地吸取了民間木偶的藝術形式,使一個只能停留在書面或傳誦在口頭上的人物猛然間有了具體形象。藝術家通過卡通化的夸張,把阿凡提描繪成一個騎著毛驢、四處流浪、不修邊幅但很瀟灑的智者,幽默、機智外加點狡黠。作者以木偶藝術為基礎,同時又借鑒了唐三彩里面俑的造型以及維吾爾民族裝飾畫的一些特點。這部動畫片正是從如此肥沃的民間藝術土壤中汲取了養料,才能使阿凡提活靈活現地站在大家面前,把少數民族風情娓娓展現出來。作為木偶動畫的經典之作,阿凡提已經被收入了“世界民間藝術形象”之列。《半夜雞叫》《嶗山道士》等動畫片也是利用稚拙可愛的木偶形式把神話故事演繹得活靈活現。還有以傳統剪紙為基礎制作的動畫片《豬八戒吃西瓜》《猴子撈月》《葫蘆兄弟》,同時吸收了紙偶和年畫等民間藝術造型營養創作的《除夕的故事》《孤獨的小豬》《漁童》《人參娃娃》,將剪紙和水彩畫藝術巧妙結合的《濟公斗蟋蟀》等一大批動畫片。此外特別一提的就是我們的民間傳統皮影戲藝術,好多動畫片都是直接從皮影的造型與動作技巧中脫胎來的。皮影戲本身就可以說是我國的民間動畫片,它采取影幕的表現形式,運用抽象與寫實相結合的手法,對人物及場面景物進行了大膽的平面化、裝飾化、戲曲化的綜合藝術處理。其臉譜與服飾造型形象生動,夸張而幽默,既質樸粗獷,又不失細膩浪漫,再加上工匠流暢的雕功,艷麗的著色,呈現出通體透剔、四肢靈活的工藝制作效果,使人賞心悅目。像皮影動畫《張飛審瓜》場景雖簡潔,細節卻很豐富。這里列舉的影片都富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有著強烈的獨創性,為傳統民間藝術在現代卡通動漫上運用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從中國古代藝術大河中流淌過來還有繪畫、雕塑、青銅器、玉器等眾多的藝術門類,其中的藝術形象供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完,如開頭提到過的“憤怒的小鳥”和商“?卣”。再有造型怪異近于荒誕的四川廣漢三星堆面具,縱目闊耳,介于人與神之間的種種意象結構,活似神話傳說中的“千里眼”和“順風耳”。還有八大山人筆下白眼孤獨、充滿倔強之氣的魚禽,宋徽宗畫的富麗堂皇的玉鳥錦雞,以及歷史上各朝代遺留下來的大量形象鮮明各異、活靈活現的玉器……經過近幾十年我國動漫藝術家的努力,古代傳統造型藝術所折射出來的卡通韻味在現代卡通動漫創作中已有所體現,其中還不乏優秀的經典作品。
20世紀 60 年代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將傳統的中國水墨畫引入到動畫制作中,并成功攝制出的中國第一部水墨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這部作品可稱得動畫制作上的創舉,畫面給人的感覺就像水墨在宣紙上自然渲染、流動,渾然天成,每個場景就是一幅出色的水墨畫,虛實相生的意境和輕靈優雅的場景讓大家耳目一新。其中的小動物造型取自國畫大家齊白石的筆下,動作和表情靈動優美,柔和的筆調充滿詩意,配以潑墨山水的旖旎背景,意境深遠。法國的《世界報》當時曾這樣評論道:“中國水墨動畫柔和的景色、細致的筆調,以及表示憂慮、猶豫和快樂的動作,使這部影片產生了魅力和詩意。”《鷸蚌相爭》《山水情》和《牧笛》等也都把中國傳統水墨的樣式在動畫片中發揮到了極致。再如 80 年代根據敦煌壁畫創作的另一部經典動畫片《九色鹿》,采用了中國古代佛教壁畫風格,色彩濃重艷麗,使得敦煌壁畫在現代影視動畫上重新演繹,將其魅力展現得淋漓盡致。好的動畫片必定要有好的、有特色的角色,經典的卡通形象都是每個時代孩子們的成長記憶。中國動畫在建國后也曾有過輝煌,這些被稱為經典的動畫片,都大量融入了剪紙、水墨、玩偶、壁畫等民族藝術的元素,很好地吸納了本土文化,它們盡情地展示著中國文化的魅力,讓世界為之驚嘆,為我們兒時的記憶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同時也承載著一個時代的文化潮流。幾千年來的文明發展形成了我國古代門類繁多、異彩紛呈的造型藝術形式,眾多的少數民族藝術也是燦若星辰。徜徉在這浩瀚的藝海之中肯定會為我國古代造型所折服,同時也為現在動漫的設計制作提供依據。
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動畫角色形象及個性的不同,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卡通”一詞雖源于歐洲,形成一種完整的藝術形式也在歐洲,但作為一種有意味的藝術形式在世界上幾個文明古國遺存的藝術珍品中都有所體現,并且味道還很濃。大膽夸張與裝飾的藝術特點,讓卡通形象的可愛與生活的快樂流傳千載。好的藝術是千古共同的,是無民族和無國界的。瑞士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醫師榮格曾說過:“一些原型情境的發生,我們會突然感到一種不尋常的輕松感,仿佛被一種沉大的力量運載或超度。在這一瞬間,我們不再是個人,而是整個族類,全人類的聲音一齊在我們心中回響。”在藝術作品的創作中更是如此。現在西方的動漫藝術家借鑒我國古代造型藝術中的卡通元素,成功創作出《花木蘭》《功夫熊貓》等一批動畫片,在內地頗受歡迎。歷史悠久的中國藝術,造型生動活潑、逼真傳神的形象比比皆是。我國的卡通形象體現著傳統文化的觀念意識,天真、含蓄;西方的卡通形象則比較現代,滑稽、張揚。在迪斯尼拍攝的《花木蘭》中,美國人把花木蘭的形象設計為細長鳳眼的女孩(美國人心目中的中國臉),行為舉止也同樣設計成充滿了美國式叛逆精神,雖然還保留著中國基本傳奇的故事情節,但又被賦予了美國式文化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