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農業
1引言
2011年6月30日,國務院批復設立浙江舟山群島新區,標志著舟山進入全面開發開放的新階段,這勢必會對當地農業的保供給能力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加之目前國內通脹壓力依然較大,保障農業生產穩定對于促進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尤為關鍵。另一方面,舟山作為全國唯一一個以群島組成的地級市,土地資源十分稀缺,現有耕地面積僅1.38萬hm2,每年水資源缺口約5000萬t,隨著城市化、工業化快速推進,農業資源短缺壓力日益加大,確保農產品有效供應和農民持續增收的任務更加艱巨。因此,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成為加快舟山農業轉型升級、推動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途徑,也為美麗海島建設提供重要支持。
2舟山市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現狀
2.1初步具備生態循環農業發展基礎
到2011年底,全市蔬菜面積穩定在0.8萬hm2,水果種植面積0.7萬hm2,生豬飼養量達到40.21萬頭;漁農業龍頭企業121家,聯結各類基地0.53hm2,帶動農戶10萬余戶;農民專業合作社241家,擁有社員9600余戶,涉及種植業基地0.42萬hm2,水產養殖基地0.12萬hm2。全市農業“兩區”(現代農業園區和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有序推進,總面積達0.27萬hm2左右。“兩區”內全面推行規?;?、標準化、生態化生產,推進良種良法、良機良制綜合運用,定海瓜稻輪作區等一批核心示范基地初具規模,示范帶動效應顯著增強。
2.2開展農業清潔化生產
到2011年底,全市規?;笄蒺B殖場全部完成治理任務,有20家規模養殖企業實行干糞處理,規?;笄蒺B殖場排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95%以上。全市年實施測土配方施肥技術1.3萬hm2(次),實施農藥減量增效控害面積0.17萬hm2,水稻重大病蟲綜合防治面積0.33萬hm2。累計建成生活污水凈化沼氣池2.9萬m3,農村清潔能源利用率達到78.5%以上。全市無公害農產品產地達到50個,面積0.67hm2,47個全國無公害農產品和19個全國綠色食品完成認證。農業清潔化生產穩步推進,有效地降低了農藥、化肥等對環境的污染。
2.3推廣生態循環農業模式和試點
全市各地在深入開展農業面源污染、開發利用農村清潔能源及實施品牌農業的基礎上,以試點探索和模式創新為基礎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普陀展茅、岱山衢山、嵊泗本島、定海岑港等地計劃形成以“畜糞、沼液、沼渣”綜合利用為核心的農業循環經濟產業鏈。其他如普陀的林地雞合作社計劃實施小型屠宰場污水沼氣工程并開展“三沼”綜合利用果園養雞模式;普陀南岙農莊開展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試點并開展果園、魚塘“三沼”綜合利用模式;定海馬岙等地探索實施的“鵝(兔)-草-稻(蔬菜瓜果)”種養結合產業循環模式以及初具規模的瓜稻輪作“千斤稻萬元錢”高效生產模式等。這些都為全市農業轉型升級提供了較好的典范。
3舟山市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制約因素
3.1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觀念缺乏
農業面源污染依然嚴重,忽視對農業生態環境的保護;對農業農村循環發展的重要性及緊迫性尚未引起足夠重視,工業“三廢”向農村和農業轉移的趨勢沒有得到有效控制。農業循環發展的輿論宣傳力度小、渠道、形式單一,缺乏應有的環境。這種觀念的缺乏致使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資源短缺、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等問題日益嚴重,高投入、高消耗、低產出、低質量、低效益的粗放型經營模式長期存在,已成為制約農村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3.2生態循環農業發展資金短缺
因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形成整個循環鏈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但大部分生態循環農業項目初期收益不高,市場運作水平較低,基本上依靠國家和各級財政的投入和扶持。目前,后續的運行管理缺乏必要的資金支持,長效發展機制未建立完善。如全市“811”污染治理工程開展以來,規模生豬養殖場基本上都建立了沼氣池,但正常運作的卻不多,實施沼氣、沼渣、沼液“三沼”利用的就更少。
3.3生態循環農業推廣滯后
近年來,舟山市生態循環農業有了一定的發展,也涌現了一批生態循環農業的典型模式,但總體數量不多,應用面不廣,技術模式較單一,推廣力度不大,與其他地市相比差距較大。特別是在產業耦合、設施配套、科研攻關等方面缺乏有效的支撐。
3.4生態循環農業參與主體缺少
以漁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代表的大多數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對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意識不強,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積極性不高,參與生態循環農業建設的不多,特別是缺少起關鍵作用的循環農業中介服務企業,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舟山市生態循環農業的快速發展。
4舟山市生態循環農業可推廣模式
4.1節約型農業模式
通過大力推廣節水、節地、節能、節藥、節肥、節工等節約型農業技術,使得農業生產投入物減少,從而實現減量化的農業生產。如推廣農田節約增效技術,采用環保節能型設施工藝,發展設施農業,施用高效高產農作物種子,節約用水、節約用能、減少化肥施用;推行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治技術,減少化學農藥使用。
4.2農業資源循環利用模式
通過林下經濟、立體種植、養殖模式的推廣應用,在農業產業內部與層次之間物能相互交換,使得農業資源循環利用,從而實現再循環的農業生產。如農作物間作、套作、輪作以及水旱輪作、糧經飼(草)輪作,充分利用空間、時間,提高土地、光溫資源綜合利用,實現種植業產業內部循環,增加農田綜合效益;林地養雞、園地養鵝、養兔、山地養羊、養獐、荒島種植經濟作物、發展養殖業、開發休閑觀光農業等,實現種植業與養殖業產業之間循環,實現品質改善、地力培肥、生態改良的共贏效果。